• 儒家性命思想视野中的文道关系诸问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儒家性命思想视野中的文道关系诸问题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0.51 7.3折 2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炳尉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56474

出版时间2013-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8元

货号23239557

上书时间2024-10-31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从前一般人的文学观念似乎都以道为中心,在中国全部文学批评史上彻头彻尾,都不外文与道的关系之讨论。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问题》贯道说与载道说之主张明而纠纷甚的一幕,即在于北宋的古文家与道学家。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问题》苏氏之道,深在于性命自得之际,其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
     ——秦观《答傅彬老简》文道关系及相关问题,是文论史的重要内容;在儒家性命思想的视野中对它进行考察,是一次艰难的尝试。
    性、命之所以是儒家成德之学的核心范畴,是因为性论、命论是诸儒解决成德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的理论路径(而性、命自身并非儒学的根本问题,如果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得出的将只是性、命范畴或性论、命论的流变史),揭示了诸儒之学根本的形态特征。这是《儒家性命思想视野中的文道关系诸问题》以“性命思想”命名研究对象的原因,是基本预设,是论证的起点。
    性命思想演变的内在理路在先秦诸儒之说中得到了相对集中、完整的体现,对儒学在唐宋以还的再度展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炳尉所著的《儒家性命思想视野中的文道关系诸问题》首先对先秦儒学思想史上几桩聚讼纷纭的学术公案进行重新考察;在此基础上,梳理儒家人性论建构的三个基本维度,剖析诸儒之说的异同,揭示性命思想的演变机制与内在困境;然后以此为视角、方法,对文道关系等问题进行阐发。



目录

上编
章  再议“性命古训”公案——周初天命观的形态与局限 
  节  阮、傅、徐对《书》《诗》“性”字、“命”字的解诂及其失误
  第二节  人性论在“天命靡常”思想中的位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口之于昧”章  歧解会通——孟子重新’定义人性的意图
  节  三命论背景中的赵岐注解
  第二节  朱熹对理气二分阐释模式的引入
  第三节  黄宗羲、戴震、焦循等人的不同解释
  第四节  歧解会通:“不谓性也”“不谓命也”对人性的重新定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性恶”说重估——荀子的贡献与自蔽
  节  诸家解诂《正名》篇性论的失误
  第二节  性非善
  第三节  “伪善”说的贡献与自蔽
  第四节  从其他形态性命思想的演变再看荀子人性论的贡献
  本章小结
    中编
第四章  儒家人性论的不同维度
  节  价值取向
  第二节  自足无待
  第三节  生来固有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儒家性命思想的演变机制与内在困境
  节  命白天降
  第二节  性之谓天命
  第三节  天命之谓性
  第四节  天人相分
  本章小结
    下编
第六章  从人性论的差异看文道关系说的分野
  节  贯道与载道之说的失误
  第二节  一元与二元之说的失误
  第三节  人性论的差异与文道关系说的分野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性命思想视野中的道、心序列文论命题
  节  “道”与“理”“心”:儒学的贯通与分流
  第二节  古文家:道论与文论的错位
  第三节  道学家:依违于“道”“心”“言”“文”之间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从儒家性命思想的困境看文之于道的意义——以“穷而后工”命题的生成为例
  节  从无奈叹息到追寻超越
  第二节  来自才德悖离论的挑战
  第三节  韩愈的应对与“穷而后工”命题的生成
  第四节  “穷而后工”说的展开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文学对性命困境的表现——以“士不遇”主题的生成为例
  节  屈赋对“士不遇”主题的开创
  第二节  汉人“答客难”类赋作对不遇的思考与抒写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摘要

    
从前一般人的文学观念似乎都以道为中心,在中国全部文学批评史上彻头彻尾,都不外文与道的关系之讨论。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问题》
贯道说与载道说之主张明而纠纷甚的一幕,即在于北宋的古文家与道学家。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与道的问题》
苏氏之道,深在于性命自得之际,其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

     ——秦观《答傅彬老简》
文道关系及相关问题,是文论史的重要内容;在儒家性命思想的视野中对它进行考察,是一次艰难的尝试。

    
性、命之所以是儒家成德之学的核心范畴,是因为性论、命论是诸儒解决成德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的理论路径(而性、命自身并非儒学的根本问题,如果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得出的将只是性、命范畴或性论、命论的流变史),揭示了诸儒之学根本的形态特征。这是《儒家性命思想视野中的文道关系诸问题》以“性命思想”命名研究对象的原因,是基本预设,是论证的起点。

    
性命思想演变的内在理路在先秦诸儒之说中得到了相对集中、完整的体现,对儒学在唐宋以还的再度展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炳尉所著的《儒家性命思想视野中的文道关系诸问题》首先对先秦儒学思想史上几桩聚讼纷纭的学术公案进行重新考察;在此基础上,梳理儒家人性论建构的三个基本维度,剖析诸儒之说的异同,揭示性命思想的演变机制与内在困境;然后以此为视角、方法,对文道关系等问题进行阐发。



主编推荐


    张炳尉所著的《儒家性命思想视野中的文道关系诸问题》首先对先秦儒学思想史上几桩聚讼纷纭的学术公案进行重新考察;在此基础上,梳理儒家人性论建构的三个基本维度,剖析诸儒之说的异同,揭示性命思想的演变机制与内在困境;然后以此为视角、方法,对文道关系等问题进行阐发。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