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册页晚(古书法名帖里的禅意之美)

    释放查看图文详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册页晚(古书法名帖里的禅意之美)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0.17 5.1折 39.8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送至北京市朝阳区

运费快递 ¥5.90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辉丽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88450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27887708

上书时间2024-10-30

评价13281好评率 99.94%

  • 物流很快 309
  • 发货速度快 282
  • 包装仔细 277
  • 品相不错 275
  • 非常满意 229
  • 价格实惠 203
  • 值得信赖 202
  • 服务态度好 197
  • 物超所值 188
  • 品相超预期 174
  • 包装简陋 3
  • 发货太慢 2
  • 物流太差 2
  • 发货有点慢 1
  • 品相未达预期 1
  • 包装损坏 1
  • 服务态度差 1
  • 没收到货 1
查看全部评价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古典文化爱好者、散文家冯辉丽继《岁时记——古诗词里的节气之美》之后又一部关于经典文化的散文集,此书的主题为古代书法名帖。

在本书中,作者选取了苏东坡的《啜茶帖》、黄庭坚的《苦笋帖》、欧阳修的《灼艾帖》、怀素的《食鱼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传世名帖,依照四时的不同之景和名帖的内容,分为春、夏、秋、冬四卷。每一卷选取七种名帖,融作者经历、名帖赏析为一体,并附有原作图、文,令人被书法之美深深感染。

读者可在阅读之余,深刻体味传统文化的厚重,书法艺术的魅力,古代文人墨客的命运流转。



作者简介

冯辉丽,古典性子,诗词心。居燕赵之地,煮字为茶,酿诗作酒。文字有豪侠之骨,妩媚之肌。散文多获大奖,被选入教辅书、试卷。现为某报社编辑,河北省散文协会理事。



目录

春卷


杨凝式《韭花帖》:春韭绿,韭花白


苏东坡《啜茶帖》:壶天自春色


黄庭坚《苦笋赋》:食笋记


欧阳修《灼艾帖》:聊赠一枝艾


王羲之《兰亭集序》:兰亭雅集


郑板桥《沁园春·恨》:一庭春雨瓢儿菜


文徵明《落花诗帖》:落花人独立


 


夏卷


蔡襄《暑热帖》:暑热,不及通谒


米芾《值雨帖》:风雨故人来


八大山人《河上花歌帖》:一帖河上花歌


倪瓒《淡室诗帖》:清泉煮白石


柳公权《尝瓜帖》:瓜瓞绵绵


陆机《平复帖》:忽有斯人可想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题跋》:一山清凉境


 


秋卷


怀素《食鱼帖》:蠹鱼不是鱼


宋徽宗《闰中秋月帖》:谁共我,醉明月


赵孟頫《秋深帖》:一笺秋风凉


徐渭《煎茶七类》:煎茶记


郑虔《柿叶书》:柿子红了


米芾《道林帖》:道林之客


吴昌硕《石鼓文》:何处觅苍凉


 


冬卷


汪士慎《不知帖》:一目看梅花


黄庭坚《花气薰人帖》:花气薰人欲破禅


张旭《肚痛帖》:能饮一杯无


褚遂良《枯树赋》:西风独自凉


史浩《霜天帖》:霜满天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快雪时晴


王献之《送梨帖》:晚雪,送梨三百



内容摘要

本书是古典文化爱好者、散文家冯辉丽继《岁时记——古诗词里的节气之美》之后又一部关于经典文化的散文集,此书的主题为古代书法名帖。


在本书中,作者选取了苏东坡的《啜茶帖》、黄庭坚的《苦笋帖》、欧阳修的《灼艾帖》、怀素的《食鱼帖》、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传世名帖,依照四时的不同之景和名帖的内容,分为春、夏、秋、冬四卷。每一卷选取七种名帖,融作者经历、名帖赏析为一体,并附有原作图、文,令人被书法之美深深感染。


读者可在阅读之余,深刻体味传统文化的厚重,书法艺术的魅力,古代文人墨客的命运流转。



主编推荐

冯辉丽,古典性子,诗词心。居燕赵之地,煮字为茶,酿诗作酒。文字有豪侠之骨,妩媚之肌。散文多获大奖,被选入教辅书、试卷。现为某报社编辑,河北省散文协会理事。



精彩内容

【春卷如花在野,如草生堤堰。记得来自何处,才知去向何方。】

 

杨凝式《韭花帖》:春韭绿,韭花白

 

 

韭花的气味,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不爱吃的人一箸也不夹,嫌它味冲,唯恐避之不及,爱吃的人视为佐餐佳肴,每天吃也不厌。

元代许有壬有一首《韭花诗》,对野韭花大加赞赏,说其香超过姜桂,味道胜过荤蔬,甚至比肉还好,就想收一把韭菜籽种上,这样天天都能吃到韭花了。

给杨凝式送韭花的是谁,无据可考。是不是野韭花,也无法确知,但可以肯定,一定是知他喜好,才快马加鞭地送来,从此落笔入了帖,韭气浓郁千年不散。

 

古代称韭花叫“菁”。

是韭之菁华。或者,也可以是草下青青。

春风陌上,韭芽拱着松软的泥土,齐刷刷冒出一片嫩绿,施施然,野逸舒展,一派魏晋风流,倘若再得一场雨,就有点拿捏不住了,韭叶裹着淋漓水气疯长,一地鼓噪的绿意。

在乡间,韭菜被称为“懒人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只要不伤及根系,冬天用土盖起来,春天一来就又开始长。相对于那些收了还要再种的蔬菜,韭菜还真是让人省心。所以《说文》里有这样的解释:韭,菜名,一种而久者。

剪春韭,是古人召饮的谦辞。很含蓄,但极具诱惑力,当年南齐文惠太子问文学家周颙:“菜食何味胜?”周颙毫不犹豫,立刻答说:“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夜雨剪春韭。

杜甫的诗《赠卫八处士》,这一句读来美,后面紧跟的一句“新炊间黄粱”,作为对仗,也好,但是通读整首诗,终是担荷了太多的情绪起伏,因此我只记住了这两句。天真,烂漫,尘世烟火里,不落俗套的好。

立春,东风解冻,鱼陟负冰,民间有食春盘的习俗。

节令撵着物候走,碗盘的果腹之物,除了温饱,还要一个鲜字。正月葱,二月韭,三月苋,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笋,八月芋,九月芥,十月芹,子月蒜,腊月白。天下至味,不过一碗朴素家常饭。

韭的吃法很多。《山家清供》里有一道菜,柳叶韭。做法很简单,嫩柳叶少许,和韭菜一起焯过,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特别提到了一句,春韭尤佳。又说,杜甫诗中的剪春韭,并非剪之于畦,而是厨房里的忙碌——割回来的春韭码齐后,剪掉韭叶,留下韭白,放到沸水里焯一下,投入冷水中,凉拌食用,味道清美可口。

但我还是觉得,持一把小剪,到春夜的菜园子里,剪一把水灵灵的韭,更多新鲜和诗意。就像汉代的郭林宗,友人晚上突然来访,冒雨到后院的圃畦里,割上一把韭菜,做炊饼款待他。盘膝落座,欣然相对,聊旧事,话桑麻,一窗淅沥雨声响上一夜都不觉得长。

 

龚自珍若是生在汉代,也许会与郭林宗成为知己,万人丛中一握手,使得衣袖三年香。只可惜生在清代,万马齐喑究可哀,空守着一畦春韭绿,没有谁叩门来访。

那年春天,也是一个雨天,看着一圃绿汪汪的韭,龚自珍想起了老友吴虹生,转身回到书房提笔写了一封信,“今年尚未与阁下举杯,春寒宜饮,乞于明日未刻,过敝斋翦韭小集。”

一个“乞”字,看得我心里一软。

我印象里的他,才高气傲,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却原来岁月深长,箫剑入鞘,骨子里仍是尘世间朴素的愿望,一念起,才也纵横,孤独也纵横。

《与吴虹生书》,他一共写了十二篇,一书比一书恳切,及至十二,更不掩饰,“江春靡靡,所至山川景物,好到一分,则忆君一分。”

据说,早年因为书法不好,他屡试不第,但从他留下来的书札来看,并非多么糟糕,只是不符当时书体的规范,被考官以“楷书不中程式”为由,判定为不合格。几经波折,中年以后才做了一个小官。

他在居所大门上题“积思之门”,寝室之门上书“寡欢之府”,书桌上刻“多愤之木”,写诗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又让妻妾、女儿、仆人们都练习书法。若有人提起翰林,他便嗤之以鼻:翰林何足道哉,我家妇人字都写得好,没有一个不能入翰林的。

他与吴虹生戊寅同年,己丑同年,同出清苑王公门,殿上试同不及格,同官内阁,同去地方任职,又同日还原官,为此他写过一首诗:“事事相同古所难,如鹣如鲽在长安。从今两戒河山外,各逮而孙盟不寒。”

鹣为鸟,鲽为鱼。鸟比翼齐飞,鱼比目而行,比喻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深厚。

他辞官离京的那天,城门七里以外,吴虹生站立桥头,设茶相送,两人叙旧祝愿,洒泪而别;樽前月下,吴虹生也曾约他相聚,而他因为当时事务繁杂,焦头烂额,没有对月对酒的悠闲心境,未能成行。

吴虹生有没有来赴这一场“翦韭小集”,不得而知。人生里,总有太多的不确定,因为忙,因为路途远,这样或那样的羁绊,推迟了日期,或者婉言谢绝不来赴约,都有可能。

 

韭菜春食则香,夏食则臭。

夏天的韭,叶脉纤维里有了韧劲儿,这时候倘若谁想效仿一下,逞一时之兴,剪韭小集,多半会以尴尬收场。“六月韭,臭死狗。”那浓重而有侵略性的味道,从喉管一直汹涌到唇齿,促膝而谈,只怕彼此都会嫌弃。

韭逢佳期,再得良人相顾,犹如伯牙遇子期。高山流水,不是雅人深致,彼此的灵犀和懂得才是人间佳话。

所以,杨凝式写《韭花帖》时,落笔之间尽是欢愉。

那是一个午后,他睡了一觉醒来,饥肠辘辘,正琢磨着要吃点什么,有人送韭花过来。

韭花作调味,涮火锅,浇豆腐脑,或者夹在新出锅的白馒头里,都好吃,杨凝式喜吃荤,的是“肥羜”,羜,是出生五个月的羔羊,肥而嫩,不仅饱了口福,还勾得他一番由衷感念,拈了纸笔道谢。

他写得郑重而深情——“铭肌载切”。

却非文人惯常的夸张,一盘韭花,确是家常而普通,于他来说,却是弥足珍贵。

他生逢五代,历史上朝代更迭频繁的年代。一朝天子一朝臣,功名利禄,钟鼎繁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岁月静好,是枕头上的南柯一梦。眼见它高楼起,眼见它大厦倾,能保得身家性

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

谨状。七月十一日,状命的安稳,已是上苍的福佑。

他出生在癸巳年,自号癸巳人,又有字号,景度,虚白,希维居士,后来闲居关西,又自称“关西老农”,扬名于世的,却是一个绰号——“杨疯子”。

我在故纸堆里翻了又翻,没看到他有什么出格的行为。相反,岁时的倥偬流转,显露出他的敦厚和慈悲。冬日天寒地冻,他将朋友送的一批帛绢转送给两个寺庙,做袜子给僧人们穿,夏日溽暑难耐,他躲在山中避暑,身体安泰,想到寺院僧人诵经辛苦,遂差人送去酥蜜水。

酥蜜水是何物?古书里没有记载,字面上来看,该是上佳的解暑饮品,他的《夏热帖》,虽残缺不全,但分明能看到一份歉意,酥似不如也。

有人将他在墙壁上书法归咎于疯,一见墙壁整洁干净,就行笔挥洒,且吟且书,居洛阳十年期间,题写了两百余所寺院的墙壁。倘若这也算疯的话,我觉得该是“雅疯”。

大时代的涡轮下,个人力量承担不起国家兴亡,只能借此明哲保身,这一点,其实人人心知肚明。坐拥天下的皇帝们未必不知道,只是惜他有文词,善笔札,装着糊涂不说破,准他登进士第,任秘书郎,官至少师太保。否则,肃穆朝堂玉阶上,怎会容得下一个疯人?恐怕早死无葬身之地了。

世人尽学兰亭面,他也学,也向往那个饱满亮烈的年代。书法人物众多,隶楷行草,各尽其妙,风雅互赏,而五代以来,因为动荡离乱,文采风流扫地,人人惶惶不安,如履薄冰,他因为一次偶然的装疯躲过灾祸,从此学会了委曲求全,以“疯”示人。

书法是他孤独时的慰藉,疼痛时的释放,长歌当哭时的体面和尊严。他周旋在红尘乱世中,疯得清醒而卑微,隐忍而节制,一支笔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终成就了自己的书法艺术,孤单而骄傲地,撑起了一个时代的书法史。

0杨凝式《韭花帖》:春韭绿,韭花白册页晚——古书法名帖里的禅意之美0《韭花帖》,七行,六十三字,乍看不觉得有多好,但越看越喜欢。字里行间的暖意,让它有了更灵动的人情味,让看到的人不禁起了珍重之心,珍藏下来,称它是天下第五行书。

家事,国事,天下事,终归还是要落到食事。

城外北郊,尚有良田三分。种了大葱、萝卜、洋白菜,也种了韭。今夜,梅花过溪桥,我煮了韭叶挂面汤,等你来吃。

 

 

(未完待续)



   为你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