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
  • 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
  • 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
  • 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
  • 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4.87 5.1折 128 全新

库存10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查尔斯·泰勒 著,韩震、王成兵、乔春霞、李伟、彭立群 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27051

出版时间2012-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28元

货号29124791

上书时间2024-10-26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言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一度陷入困境。这件事花了我数年时间,而且对于这本书应当写些什么,我也屡次改变主意。这种情形持续了很多年,对应该如何切入问题,我曾数次改变看法。这部分地是由于熟知的原因,好长时间内我吃不准我想说什么;部分地是由于好高骛远的进取心本性,即试图明确表达和写出现代认同的历史。用这个术语,我想标示出整个系列的(大部分未表述出来)关于什么是人类的主体性的理解:这就是内在感、自由、个性和被嵌入本性的存在,在现代西方,它们就是在家的感觉。
但是,我也想表明:很大程度上是在我们未意识到的情况下,这种认同的理想和禁令——使什么突出和使什么遮蔽——是怎样形成我们的哲学思想、我们的认识论和我们的语言哲学的。被假定为从对某种自我既没有也不应当闯入的领域的严肃考察所取得的学说,实际反映出来的那种帮助我们构成我们这种认同的理想,要比我们认识到的多得多。我认为,这显然适用于从笛卡尔到奎因的表象的认识论。
另外,我们的认同这幅肖像注定要用做现代性新理解的出发点。这就是说,这个问题由于已经包含近三个或四个世纪的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的重大变化,并且因某种原因使这些变化进入焦点,继续使我们着迷。诸如福柯、哈贝马斯和麦金太尔这样主要的当代思想家们的著作,就是关注这个问题。其他人,尽管没有明确地谈及这个问题,也以他们所采取的态度假定了问题如何而来的某种图式,即使这是对待过去的思想和文化不予考虑的一种态度。这并非是无缘无故的着迷。如果不能掌握这一历史,我们就不能理解我们自己。
但是,我发现我本人对当今流行的关于这个主题的观点并不满意。有些是乐观的,以为我们正在攀登新的高原;另外的观点展示了一幅衰退、失落、遗忘的画面。在我看来,它们都是不正确的;两方面都忽视了我们境遇的极其重要的特点。我认为,我们还没有抓住那些给我们现时代以特征的伟大与危险、宏大与卑微(grandeur et misere)的独一无二的结合点。要理解现代认同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首先是要理解,就我们所有人都试图摆脱它来说,我们也就在多大程度上卷入其中;其次是看到,我们围绕着它所作的那些左右摇摆的片面性判断是如何肤浅和偏颇。
但是,我认为,除非我们弄清了关于自我的现代理解是如何从人类认同的较早情景中发展而来的,否则我们就不能把握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这本书试图通过描述其起源,来界定现代认同。
我们把注意的焦点放在认同的这三个主要侧面上:首先,现代的内在性,即作为带有内部深度存在的我们自身的感觉,以及我们是“我们自己”的联结性概念;其次,由现代早期发展而来的对日常生活的肯定;第三,作为内在道德根源的表现主义本性概念。在侧面中,我要对从奥古斯丁到笛卡尔和蒙田,再到我们自己的时代,进行探索;在第二部分,我的论述从宗教改革起,经启蒙运动,直到它的当代形式;而在第三部分,我的描述从它在十八世纪末叶的起源开始,经过十九世纪的演变,直到它在二十世纪文献中的表现形式。
第二到第五编,是这本书的主体,它阐明了发展着的现代认同的这个图景。论述是分析和编年的结合。但是,因为我论述过程的整个路线是要标明自我感和道德视界之间、认同与善之间的联系,我感觉到,在没有关于这些联系的某些初步讨论的情况下,我就不能进行这项研究。由于在当代居支配地位的道德哲学试图掩饰这一联系,所以,这项研究看起来更有必要了。为了弄清它们,我们必须从多种意义上,正确评价善在我们的道德观点和生活中的地位。但是,准确说来,这却是当代道德哲学所极难于接受的。因而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就试图简明扼要地勾勒出自我与道德之间关系的状况,在这部著作的其余部分我随之加以利用。那些十分厌烦现代哲学的人,可以跳过编;那些厌烦历史的人,如果不经意地拿到了这部著作,也就不其余的部分了。
正如我已指出的,对于我们能够以比通常更富有成果和更少片面性的方式把握现代性的现象来说,整个研究只是一个序曲。在这本部头已经够大的书中,我没有篇幅再描绘这些现象的全面的替代性图景。我将把这个任务,连同对现代认同与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联系的分析,留给以后的著作。但是,我试图在结论一章中阐明,什么样的结果从浮现中的现代认同的故事中产生出来。简明地说,就是这种认同在道德根源中比它的谴责者所承认的要丰富得多,但是由于其热情的辩护人贫困的哲学语言,这种丰富性被弄得看不见了。现代性急需从它的无条件的支持者那里解救出来——一个文化史上或许不是没有先例的尴尬处境。正确地理解现代性,就是实施拯救活动。在结论中,我试图解释为什么我认为实施拯救是重要的,甚至是迫切的。
这本书经过了长时期的准备,在此期间与全灵学院及整个牛津大学,还有麦吉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兰克福大学及耶路撒冷大学的同事们的讨论,使我受益匪浅,这些同事包括詹姆斯·塔利、休伯特·德雷福斯、亚历山大·内哈马斯、简·鲁宾、于尔根·哈贝马斯、阿克塞尔·亨尼思、米夏·布鲁姆利克、马丁·洛—贝尔、豪克·布伦克霍斯特、西蒙·钱伯斯、保尔·罗森堡、戴维·哈特曼和居伊·斯特劳姆萨。受劳伦斯·弗里曼和蒙特利尔本笃会修道院的邀请而进行的“约翰总追思”讲座,为我提供了阐述我正在试图集成的现代性图景的宝贵场合。而且随后的讨论,也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如果没有我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度过的一年,我就不可能完成这个项目。我非常感谢克利福德·格尔茨、阿尔伯特·希尔施曼和迈克尔·瓦尔策,这既是因为这一年的研究,也是因为我们那段时间在研究所的不可比拟的气氛中所进行的有价值的讨论。我同样想感谢国家人文基金会,是它提供的资助使这一年的研究成为可能。
我感激加拿大文化委员会资助我伊萨克·基拉姆研究奖金,它使得我可能享受另外一年的假期。事实证明这是重要的。我也感谢麦吉尔大学准予学术休假,感谢加拿大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理事会提供学术休假奖金,它们使我得以完成本书手稿。
麦吉尔大学向我提供了帮助修改手稿和准备索引的研究资助,我谨致谢意。
我非常感激梅特·约尔特对手稿的评论。我应当感谢阿尔巴和米丽亚姆的宝贵的建议,感谢克伦和比茜亚使我接触了有关存在的不熟悉的方面,还就更新了的实用主义感谢比塔。我还应当感谢葛蕾塔·泰勒和梅丽莎·斯蒂尔,是她们帮助我准备了手稿的后定本以便出版,也要感谢旺达·泰勒所做的校对和索引。
我感激代表迈克尔·B.叶芝和麦克米兰伦敦有限公司利益的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和A.P.瓦特股分有限公司允许我从W.B.叶芝的《在学童之间》引用一些诗行,此书重印自理查德·芬纳兰编的《新版W.B.叶芝诗集》,一九二八年版的版权属于麦克米兰出版公司,一九五六年的修订版版权属于乔治·叶芝;感谢新方向出版社准许我从《人物:伊兹拉·庞德诗集》引用伊兹拉·庞德的《在地铁车站》,此诗集一九二六年的版权属于伊兹拉·庞德,由新方向出版社重印(1949);感谢费伯—费伯有限公司及漫话印书馆准许引用《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早文本的一节诗,其一九四年版本的版权属于W.H.奥登,重印自爱德华·门德尔松编的W.H.奥登的《英语奥登:诗歌、随笔和戏剧作品,1927—1939》;还感谢漫话印书馆准许我引用斯蒂芬·米切尔翻译的R.M.里尔克的《豹》,其一九八二年版本的版权属于斯蒂芬·米切尔,重印自《兰纳·玛丽亚·里尔克诗选》。引用策兰《铭刻》(“Weggebeizt”)、《无半截树林》(“Kein Halbholz”)和《光线》(“Fadensonnen”)中的诗句,经苏尔坎普·魏拉格的准许重印自《选集》(Gesammelte Werke,II)(1983);这些诗的英译本一九七二年、一九八年、一九八八年的版权属于迈克尔·汉堡,经佩尔塞出版社和铁砧诗歌出版公司的准许,重印自《保尔·策兰的诗》。引用夏尔·波德莱尔的内容出自《恶之花》,其一九五五、一九六二年的版权属于新方向出版社,经新方向出版社的允许而重印。所摘塔杜茨·鲁热维奇的《在生活中间》和奇比纽·赫伯特的《石头》的内容,经作为万丹—道布尔戴—德尔出版集团一个分支的道布尔戴出版社的允许,引自切斯瓦夫·米沃什选编和翻译的《战后波兰诗歌》,其一九六五年版本的版权属于切斯瓦夫·米沃什。



导语摘要

《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是当代著名哲学家、社群主义健将查尔斯·泰勒的代表作,被誉为“近二十五年来重要的哲学著作”。本书讨论了整个西方思想关于自我、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表达的作用等方面的观念史,勾画出现代性自我形成的过程。本书认为现代人继承的相互冲突的道德观,是现代性境遇中自我把握或定义“善”的结果。



作者简介

查尔斯·泰勒(1931—),加拿大哲学家,晚近英语哲学的关键人物之一,社群主义的主将。2015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的“约翰·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6年,被美国教育网站TheBestSchools选为全球50位具影响力的健在哲学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勒以其对黑格尔哲学的再解读、对原子主义式的消极自由的批评、对社群价值的强调、对西方文化中自我认同观念发展的梳理、对承认的政治的研究以及对文化多元论的论证,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界。主要著作有《黑格尔》(1975)、《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1990)。



目录

序言
编 认同与善
章 无法逃避的框架
第二章 道德空间中的自我
第三章 非表达的伦理学
第四章 道德根源

第二编 内在深度
第五章 道德地形学
第六章 柏拉图的自制
第七章 “内在的人类”
第八章 笛卡尔的分解式理性
第九章 洛克的点状自我
第十章 探索“人类条件”
第十一章 内的本性
第十二章 背离历史解释

第三编 日常生活的肯定
第十三章 “上帝喜爱副词
第十四章 理性化的基督教
第十五章 道德性感
第十六章 天意秩序
第十七章 现代性的文化

第四编 本性的呼声
第十八章 断裂的视野
第十九章 激进的启蒙运动
第二十章 作为根源的本性
第二十一章 表现主义转向

第五编 更微妙的语言
第二十二章 维多利亚的“同时代人”
第二十三章 后浪漫时代的视野
第二十四章 现代主义的显现
第二十五章 结论:现代性的冲突

索引
译后记



内容摘要

《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是当代著名哲学家、社群主义健将查尔斯·泰勒的代表作,被誉为“近二十五年来重要的哲学著作”。本书讨论了整个西方思想关于自我、日常生活的肯定与表达的作用等方面的观念史,勾画出现代性自我形成的过程。本书认为现代人继承的相互冲突的道德观,是现代性境遇中自我把握或定义“善”的结果。



主编推荐

查尔斯·泰勒(1931—),加拿大哲学家,晚近英语哲学的关键人物之一,社群主义的主将。2015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的“约翰·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16年,被美国教育网站TheBestSchools选为全球50位具影响力的健在哲学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勒以其对黑格尔哲学的再解读、对原子主义式的消极自由的批评、对社群价值的强调、对西方文化中自我认同观念发展的梳理、对承认的政治的研究以及对文化多元论的论证,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界。主要著作有《黑格尔》(1975)、《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1990)。



精彩内容

章 无法逃避的框架


我想探究我将称之为“现代认同”的各个侧面。给出它所意味的东西一个适宜的初的近似表达,就是说要去追溯我们有关什么是人类主体性、人格或自我的现代概念的各个组成部分。然而,进行这种探索很快就表明,不对我们的善的印象是如何而来的这个问题有某种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就不能对这种认同有真正清楚的把握。自我性和善,或换言之自我性和道德,原来是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的主题。
在第二至第五编深入到现代认同的历史和分析之前,我想在编中就这种联系作某种论述。但是,即使这个准备性的任务,也有另一个障碍。眼下的道德哲学,尤其是 (但不仅仅是 )在英语世界,已经给道德性以某种过于狭窄的关注,以致我在此要标画的关键的联系无法以其
术语来理解。这种道德哲学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到怎么样做是正确的而不是怎么样生存是善的,集中到界定责任的内容而不是善良生活的本性上;它没有为作为我们所爱或忠诚的对象,或像默多克在其著作中所描绘的,作为注意力和意志特别关注的善的术语留有概念上的空间。这种哲学在一种狭隘的意义上认可了一种干瘪瘪的和斩头去尾的道德观,对包含在过好的可能生活的努力之中的全部议题来说,也认可一种干瘪瘪的和斩头去尾的道德观。不仅职业哲学家是这样,更广泛的公众亦是如此。
在编中我将尽力扩大合理的道德描述的范围,在某些情况下恢复那些因误导而显得似乎有问题的思考和描述方式。尤其是,我力图阐明和审查更丰富的背景性语言;我们正是在这些语言中建立我们所承认的道德责任的基础和观点的。更广泛一点,我力图探讨存在于我们当代人的某些道德和精神直觉背后的精神本性和困境的背景状况。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也想试探着弄清背景状况究竟是怎么样的,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实现补救的重要因素之所在,因为时下的哲学完全忽视了我们道德意识和信念的这个向度,甚至想将其当作混乱和不相关的东西加以消除。与这种态度相反,我希望表明它是至关重要的。
在前一段,我谈到了我们“道德的和精神的”直觉。事实上,我想考虑的全部观念范围,比一般被描述为“道德”的东西要稍微宽泛些。除我们关于诸如正义及对其他人的生命、幸福和尊严的尊重等议题的概念和反应之外,我也要考察对支撑着我们自己尊严的东西的感受,或考察对使我们的生活富有意义和完满的东西的追问。这些内容或许能划归广义的道德问题,但有的内容却要么太自我取向,要么太关注我们的理想问题,在绝大多数人的词汇中,很难划归道德问题。它们更关心的是生命的价值。
它们与道德问题相通的地方,以及配得上“精神的”这个模糊的词汇所指称的地方,在于它们都与我在别处所说的“强势评估”有关,即它们与对和错、好和坏、高和低的区别有关,这些区别不仅不会因为我们自身的欲望、癖好和选择而失效,相反,它们独立于我们的欲望、癖好和选择并提供对它们进行评判的标准。因此,当我所过的生活并非是值得过的和完满的时候,或许却不能就被判定为道德上失检,以有意义和完满性这类术语来描述我,无非是根据独立于我自身的趣味和愿望而我应当承认的标准来指责我。
或许被我们承认为道德的急迫和有力的一组要求,涉及尊重他人的生命、完整和幸福,甚至还有事业有成。当我们杀害或摧残别人,盗窃他们的财产,恐吓他们并剥夺他们的安宁时,甚或当他们处于危难之中却拒绝帮助他们时,我们就违背了这些要求。实质上,每人都感觉到这些要求,而且它们已经得到所有人类社会的认可。当然,要求的范围显然发生了变化:早期社会,还有某些现在的社会,把受益人限制在部落或种族的成员中,把其他人排除在外并当作准予捕猎的鸟兽,甚至于把这种地位的后丧失谴责为邪恶。但是,他们都感觉到这些要求是某类人已经为他们准备好的,而且对于大多数当代人来说,这个类以人类的种族为界(对动物权利的相信者来说,它的界限推得更广)。
我们在此处理的道德直觉,其深刻、影响力和普遍性是非同寻常的。它们如此深刻,以致我们不由得认为它们植根于本能,而其他的道德反应看起来更像教养和教育的产物。杀害或伤害另一个人似乎受到了自然的、与生俱来的良心的责备,人们自然地、天生地倾向于帮助受到伤害或处于危险中的人。文化和教养或许有助于界定相关的“他人”的界线,但它们似乎并不形成基本反应本身。那就是为什么十八世纪的思想家,特别是卢梭,相信有同情他人的天赋感受性。
尊重生命和完整性之根扎得如此之深,或许与其他动物间阻止同种相杀的普遍的倾向相联系。然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和人类生活中好多东西一样,这种“本能”容纳了在文化中变化的形式。而且,这种形式与对这一事实的叙述是分不开的,这个事实是:究竟什么东西命令我们(去彼此)尊重。这个叙述看起来表达着直觉。例如,它告诉我们,人是上帝的创造物,是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的,或者说他们的灵魂是不朽的,或者说他们都是神圣之火的发散物,或者说他们都是理性的主体,因而拥有超越任何其他动物的尊严,或某些其他这类特征;因此,我们应当尊重他们。否认这种关键的描述适用于除此以外的其他人,各种各样的文化限制了这种尊重:他们被认为缺少灵魂,或不具有全面的理性,或许上帝注定让他们处于某种较低的位置上,如此等等。
可以说,在这种范围内我们的道德反应具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们就像本能,如同我们喜爱甜食,厌恶令人恶心的东西,或害怕从高空坠落;另一方面,无论含蓄或明确,它们包含有关人的本性或地位的主张。从第二个方面看,道德反应就是同意或肯定一种既定的关于人的本体论。
现代自然主义意识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试图把这第二个方面分离出来,声称对道德而言它是不必要的或不相关的。其动机是多重的:部分是不信任所有这类本体论论述,因为它们有一些被运用于为限制或排斥异教徒或所谓低等人辩护。在原始主义的意义上受到了强化,即未受污染的人性受本能支配而尊重生命。但是,部分地也在于大量认识论的阴影,在它们覆盖下,对那些遵循由现代自然科学的成功所激发的经验主义或理性主义知识论的人来说,所有这类叙述都失去了意义。
满足于我们所拥有的这类反应,考虑到一直以来本体论对这些反应的理性表达陷入如此之多的空谈和废话—这种诱惑是巨大的。这种态度与社会生物学对我们拥有这类反应的解释是一致的,这类反应被认为带有明显的进化效用,而且实质上正如已经提到的那样,与其他物种具有类似性。
但是,这种简捷的区分是行不通的。本体论叙述使自身成为我们关于尊重的“肠胃”反应的正确的表达。在这里,它们对这些反应的处理有别于对其他“肠胃”反应,诸如喜爱甜食或我们对特定气味或物体的厌恶的处理。我们并不承认,正像在我们在道德情形中所做的那样,这里存在某种要表达的东西。这种区分不合理吗 ?是形而上学的发明 ?这似乎取决于:在这两种情况中我们的回应对象是带有特定性质的。在一种情况下,其性质标志着对象是具有产生这种反应的优点的;在另一种情况下,二者之间的关联只是动物性的事实。因此,我们争辩和推论什么以及谁适合作为道德尊重的对象,然而要把这种争辩与推论运用于像恶心这样的反应似乎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可以论证,改变我们对什么感到恶心的界线可能是有用的或合适的;而且,经过训练,我们可以成功地这样做。但是,假定我们可以清晰表达根据其内在性质对恶心所做的描述,然后根据这一点论证我们事实上对之做出恶心反应的某些事情,就其方式并不真正适合它的对象,在这里饲乎是毫无意义的。除了我们对对应这个概念的事情事实上的恶心反应之外,似乎不存在其他恶心概念的标准。与作为和适当对象相联系的种回应相对应,这一种可称作动物性反应。
把我们的道德反应等同于这些本能反应,就意味着将我们有关道德反应的适宜对象的所有论述全都看作是荒谬的。用独立于我们事实上的反应标准去区分真正性质,这种信念将被宣布为缺乏事实根据的。这就是约翰 ·迈凯所主张的所谓道德价值“错误理论”的要点。 ③这容易与社会生物学的观点达成共识,根据这种观点人们认可了某些道德反应曾具有 (或具有 )明显的生存价值,甚至建议调整和改变我们的反应,以提升那种价值,就如我们前边想象改变我们所恶心的对象那样。但是,这与下边的观点毫无关系,即某些事物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只是由于其本性,才适合成为反应的对象。
于是,这种社会生物学的或外在的立场,与我们实际上在我们的道德生活中论述、推导和仔细考虑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就尊重生命和完整性来说,我们现在都是普遍主义者。但是,这并不只是意味着我们
偶然具有这类反应,或者我们确认根据现时代人类的困境具有这类反应是有益处的 (尽管某些人以这种方式论证,例如,倡导在一个日益变小的世界中关注第三世界的贫穷,是我们自身的利益之所在 )。反之,这意味着我们相信,不把全人类包括在内的任何较窄的划界,都是完全错误的和缺乏根据的。
如果每人都打算这样做,我们会立刻问:是什么把包括在内的人与被排除在外的人区别开来 ?我们会抓住这种区别的特征,以表明它与要求尊重无关。这正是我们用来对付种族主义者的。肤色或身体特征与人类据以要求我们尊重的东西无关。事实上,没有任何本体论叙述赞成这点。种族主义者不得不主张,人的某些关键性的道德特性是受遗传学决定的:某些种族缺少理智,缺乏高级的道德意识,如此等等。论证的逻辑迫使他们把他们的主张押在这样的基础上,在经验上这里是他们虚弱的地方。肤色上的区别是不容否认的。但是,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所有关于先天的文化差异的主张都是站不住脚的。全部争论的逻辑严肃对待内在描述;内在描述即是对其标准独立于我们事实反应的道德反应的对象的描述。
还能是别的什么吗 ?我们感受与我们的道德反应相一致的要求。甚至连那些无视本体论叙述的哲学家,也根据与道德反应是否一致而仔细检查和批评我们的道德直觉。但是一致性的问题假定了内在的描述。一个人怎样被指责为缺乏连贯性而令人厌恶 ?人们看到某些描述总是涵盖他以这种方式加以反应的所有对象,只要提到相关的一种,它们就都引起他的憎恶。只有当反应与作为其合适对象的独立的性质相联系时,一致性的争论才会出现。
我们有关道德的思考、推论、论证和询问的整个方式假定,我们的道德反应具有两个方面的对象时,它们不仅是“肠胃”感觉,而且包含对所涉对象的要求的内在承认。各种本体论论述试图表达这些要求。否认这一点的企图来自现代认识论,它因对深刻错误的实践推理模式的广泛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