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300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明300年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7.7 4.8折 78 全新

库存27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艾公子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108601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29673556

上书时间2024-10-24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大明之气
明朝开国第57年,明成祖朱棣最后一次亲征鞑靼,追击到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国境内),于回师途中病逝。这名硬气皇帝,一生多次亲征,直至死在路上。
明朝开国第82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被俘虏。蒙古人以为“奇货可居”,谁知明朝在硬气大臣的主导下另立新君,平稳度过统治危机。
明朝的最后一年,崇祯皇帝朱由检面对死局硬不迁都,最后在煤山上自缢。死后,人们从他身上找到一纸遗诏,上说:“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这是代表明朝的三张面孔。
明朝是个很精彩的朝代。每个皇帝各有特点,他们或明或暗,或刚或柔,或暴虐或仁慈,或勤政或懒政,或奇葩或多疑……有的口碑极好,有的风评很差。在16个皇帝中,甚至找不出两个“雷同”之人。但无论如何,他们在国家层面上均守住了两条原则:一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二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两条总结性的原则,当然是今人对明朝的概括,但它们并非空穴来风。明朝中期有一个名叫敖英的官员,他在笔记《东谷赘言》中盛赞当朝的外交格局:“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这段话后来被多方引述,慢慢演变成“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口号式表述。
汉唐流行和亲,两宋主张纳贡,清代割地赔款,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在外交上都有权宜和不得已的特别举措。唯有明朝,哪怕被逼到墙角,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也仍旧采取一种硬刚到底、决不妥协的姿态。
可以作为对比的有两个例子:西汉初,刘邦被匈奴骑兵围困于白登山,最终以贿赂、和亲解之;明朝的皇帝朱祁镇被俘,其母孙太后、其妻钱皇后偷偷以金银赎人,但在朝廷上,文武官员定下的对策却是以硬碰硬——皇帝的命可以被扼住,王朝的命不可以。
前后相距1600多年的这两个事件虽然最后都得到了妥善解决,但其背后体现出的王朝气质迥然有别:西汉以柔克刚,韬光养晦,展现的是智慧;明朝以硬碰硬,虽死不惧,展现的是骨气。
明朝最初定都南京,随着北伐成功,疆界拓展,帝国的敌人和压力变成分化的蒙元势力。朱棣起家于北京,知道边疆困局所在,又因为靖难之役后的政局魅影,故而决定迁都北京。对外可以说的理由,或许便是“天子守国门”,不过,历史的惯性也由此形成。
唐朝中后期的皇帝动不动就在战乱中出逃,任由都城沦陷,而明朝的皇帝绝不敢如此惜命和草率。他们背负着巨大的道德压力和责任感,要为全体臣民之表率,所以越是危急时刻,越要镇守其位。崇祯皇帝在亡国之时做出的抉择是不迁都、自缢死,我们不能以迂腐和无能进行解释,而是需要看到整个王朝背后的历史传统:身在其位的帝王已经被塑造成一个象征性的模范。这既是历史的神话,也是历史的包袱,正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正因如此,不管崇祯是英明还是昏聩,他都必须以死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家族传统画上句号。只有这样,他才对得起明朝,才能激发臣民、士人的气节。
纵观明朝风气,虽不如唐朝奔放,不如宋朝潇洒,但自有一股凌厉之气贯穿始终。无论文人、武士、市民、才子,他们都像紫禁城里的帝王一样,身上流露出这个朝代的精神气质。这是明朝可以诞生于谦、王阳明、海瑞、张居正的原因,也是明朝覆灭后依然可以走出张煌言、史可法、李定国、顾炎武的原因。这或许就是孟
子所说的“气”。
话分两头。朱棣迁都、朱祁镇好战、朱由检自杀,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是因为他们的位置决定了他们必须作为帝国的象征而存在。他们的选择固然有值得被放大的意义,但没办法改变他们面临的人性与历史的局限性,包括小农、刻薄、自私、暴虐、多疑等特质。我们不能以今度古,过分苛求古人,但对此仍需批评,仍需反思,这样读史才有意义。
为明朝写史作传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因为不仅牵涉历史,还关乎当下的社会情绪。不管是在专业史学界,还是在历史爱好者小圈子,对明朝的评价均呈两极化态势:有人恨它的暴虐、荒唐和倒退,也有人爱它的霸气、才气和市民思潮。但实际上,一旦带有偏好去阅读和理解一个朝代,便会陷入历史信息的茧房里出不来。
只有把一个朝代的所有侧面像镜子一样摆放在桌面上,让它们相互对照着,才能看清接近于历史事实的模样。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我愿意在此提供三条原则,若您无法认同,请谨慎阅读本书:第一,抛开个人好恶与历史成见;第二,尊重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第三,对历史复杂性抱同情之理解。
本书作者“艾公子”,系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创作团队的集体笔名。四名作者分别是郑焕坚、吴润凯、梁悦琛和陈恩发。感谢我们的第一批读者,他们在“最爱历史”阅读了本书的部分内容,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
是为序。
艾公子



导语摘要

大明,一个辉煌又腐朽的朝代,一个血性又刻薄的朝代,一个奇才辈出又奸佞频生的朝代。
大明一朝近300年,16位皇帝各有特点,他们或明或暗,或刚或柔,或暴虐或仁慈,或勤政或懒政,或奇葩或多疑……有的口碑极好,有的风评很差。在十六个皇帝中,甚至找不出两个“雷同”之人。但无论如何,他们在国家层面上均守住了两条原则:一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二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纵观明朝风气,虽不如唐朝奔放,不如宋朝潇洒,但自有一股凌厉之气贯穿始终。无论文人、武士、市民、才子,他们都像紫禁城里的帝王一样,身上流露出这个朝代的精神气质。这是明朝可以诞生于谦、王阳明、海瑞、张居正的原因,也是明朝覆灭后依然可以走出张煌言、史可法、李定国、顾炎武的原因。
这,或许就是孟子所说的“气”。



作者简介

艾公子(原笔名最爱君),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创作团队的集体笔名。本书四名作者分别是郑焕坚、吴润凯、梁悦琛和陈恩发。其中两名主创者郑焕坚、吴润凯均为《南方都市报》原高级记者,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学硕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艾公子团队目前已出版《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疑案里的中国史》等系列畅销书。
“最爱历史”公众号,自2017年5月创办以来,坚持深度报道式的历史写作模式,聚拢百万粉丝,跻身微信原创历史类公众号前三名。曾荣获2018年度新榜“人文自媒体”、2019年度UC大鱼号“U创大奖”、2020年度今日头条“优质创作者大奖”、2021网易“年度影响力创作者”等称号。



目录

一 第一个百年:从定都南京到夺门之变
朱元璋(1368年建国)—朱祁镇(1464年驾崩)


逆袭:草根皇帝第一人
朱元璋: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第一人 / 004
张定边:差点儿击杀朱元璋 / 012
被清洗掉的三大开国功臣 / 021
朱元璋晚年为何会大开杀戒? / 030


政变:始于靖难之役,终于永乐盛世
朱允炆:消失的帝国继承人 / 040
方孝孺之死:为求一个“忠”字,株连八百余人 / 049
姚广孝:明朝第一奇僧的是与非 / 056
朱棣:一位焦虑症患者 / 066


仁宣之治:放弃开拓,转为守成
夏原吉:大明盛世背后的男人 / 074
朱高炽:只在位十个月,却创造了历史 / 080
朱瞻基时代:帝国路线与皇权体制的双重调整 / 088


再次政变:从明英宗到明英宗
土木堡之变:大明国势转折点 / 098
夺门之变:无人阻止的悲剧 / 107
曹吉祥:太监能不能当皇帝? / 118
朱祁镇的最后七年:我想做个好人 / 124


二 第二个百年:从成化犁庭到嘉靖大倭寇
朱见深(1464年登基)—朱厚熜(1567年驾崩)


中兴:荒唐的治世
朱见深:后宫一塌糊涂,却是中兴之主 / 136
朱祐樘:明朝口碑最好的皇帝是怎样炼成的? / 145
朱厚照:将荒唐进行到底 / 152


乱象初现:帝王术救不了大明
朱厚熜:帝王术第一高手 / 163
陆炳:三百年间最强锦衣卫 / 173
夏言:明朝唯一被公开处决的首辅 / 182
严嵩:大明第一权奸 / 191
帝国海疆危机:“嘉靖大倭寇”始末 / 201
海上悍匪:明清帝国“大贼窝” / 215


文化盛世:人才与思想的“大爆炸”
沈周:二十八岁“躺平”,晚年被封神 / 224
嘉靖二十六年:明朝人才“大爆炸” / 231
王阳明和他的心学:投向大明的一枚思想炸弹 / 241
《金瓶梅》的真相:一部明朝时代剧 / 254


三 第三个百年:从隆庆新政到南明灭亡
朱载垕(1567年登基)—朱由榔(1662年驾崩)


危机四伏:内有权斗,外有强敌
纠缠的巨龙:隆庆朝内阁三巨头权斗 / 266
从此君王不上朝:万历皇帝的最后三十年 / 274
邓子龙:有缺点的英雄仍是英雄 / 284
努尔哈赤是如何崛起的? / 293
萨尔浒之战:大明与后金的权势转捩点 / 302


党争: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
明宫三案:事出反常必有妖 / 311
魏忠贤与东林党,到底谁在误国? / 322
孙承宗之死:大明死结,无人能解 / 330


时代怪胎:超越政治的思想者
朱载堉:大明皇族中的“大神” / 341
大明“情圣”:汤显祖与《牡丹亭》 / 349
冯梦龙:超越时代的“怪胎” / 358


亡国:君王死社稷与南明一梦
崇祯皇帝的最后二十四小时 / 366
吴三桂:因为一个选择,他被骂了三百多年 / 372
1644:天翻地覆的甲申年 / 379
南明一梦:崇祯死后的十八年 / 387
明朝亡国时,开国功臣的后代们去哪了? / 392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大明,一个辉煌又腐朽的朝代,一个血性又刻薄的朝代,一个奇才辈出又奸佞频生的朝代。
大明一朝近300年,16位皇帝各有特点,他们或明或暗,或刚或柔,或暴虐或仁慈,或勤政或懒政,或奇葩或多疑……有的口碑极好,有的风评很差。在十六个皇帝中,甚至找不出两个“雷同”之人。但无论如何,他们在国家层面上均守住了两条原则:一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二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纵观明朝风气,虽不如唐朝奔放,不如宋朝潇洒,但自有一股凌厉之气贯穿始终。无论文人、武士、市民、才子,他们都像紫禁城里的帝王一样,身上流露出这个朝代的精神气质。这是明朝可以诞生于谦、王阳明、海瑞、张居正的原因,也是明朝覆灭后依然可以走出张煌言、史可法、李定国、顾炎武的原因。
这,或许就是孟子所说的“气”。



主编推荐

艾公子(原笔名最爱君),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创作团队的集体笔名。本书四名作者分别是郑焕坚、吴润凯、梁悦琛和陈恩发。其中两名主创者郑焕坚、吴润凯均为《南方都市报》原高级记者,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学硕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艾公子团队目前已出版《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疑案里的中国史》等系列畅销书。
“最爱历史”公众号,自2017年5月创办以来,坚持深度报道式的历史写作模式,聚拢百万粉丝,跻身微信原创历史类公众号前三名。曾荣获2018年度新榜“人文自媒体”、2019年度UC大鱼号“U创大奖”、2020年度今日头条“优质创作者大奖”、2021网易“年度影响力创作者”等称号。



精彩内容

朱元璋: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第一人

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穷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终于咸鱼翻身,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逆袭成为元末南方群雄的龙头老大,占据全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
北伐,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朱元璋此次北伐开创了由南向北统一中国的先例。在明朝之前,从来没有一个立足东南的政权能够建立大一统王朝。
以往的北伐多以失败告终。就在朱元璋北伐之前,崛起于江淮一带,给河南、山东等地元军造成重创的红巾军,也因缺乏统一的指挥而被元军各个击破,逐渐走向覆灭。
那么,朱元璋成功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01
有钱说话有底气,做事就硬气。
朱元璋的自信,或许与其根据地优越的经济条件不无关系。早在起义之初,他就采纳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在南方不断积蓄实力。
长江下游的开发晚于北方,但随着历次北人南迁,经济重心南移,逐渐逆转趋势,成为全国最富裕的经济区。
在宋蒙间持续了四十余年的战争中,繁华的江南并没有受到战火的严重摧残。战后,在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的支持下,临安、绍兴、温州等经济发达的州府经济日渐繁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有元一代,东南沿海一带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海港众多,在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中,始终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元朝虽建都北方,经济上却仰仗东南。为此,元朝廷重新开凿疏通大运河,运输东南财赋供养京师,又“以东南之粮,养西北之兵”,相比于汉唐时“飞刍挽粟”(指迅速运送粮草)、逆流而上的转输关中路线,元代的“快递小哥”方便了不少。
南粮北调是元朝的一项基本国策,每年通过海道和大运河长途贩运的粮食就有数百万石之多,元大都(今北京)的各级官吏、军队、百姓都靠南方漕粮为生。因此,一旦起义军占据长江中下游,也就掌握了元朝的经济命脉,切断了元朝军队的粮饷供应。
至正十九年(1359),因淮河流域被起义军占领,大都失去粮食来源,一度陷入饥荒。元朝廷只好通过与张士诚、方国珍等控制江南的地方政权签订协议,来换取江南粮食。
私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和方国珍从这些交易中捞到不少好处。他们在与元朝廷的交涉中反复无常,双方关系十分微妙。由此可见,张士诚与方国珍都没有驱逐鞑虏、推翻元朝的雄心,仅仅贪图一时的利益。
与之相反,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下,朱元璋的团队最早意识到立足江南、统一天下的可能性。
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集庆路(应天)后,选择尽量避免激化与元朝廷的敌对关系,转而集中力量扫平南方群雄。
这一时期,朱元璋一边派遣使者与北方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等元朝将领和谈,另一边又先后打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占据湖广、江西、浙西、淮东、浙东等大片土地,并蚕食元朝在江南的残余势力。
曾经敲钟念经、托钵行乞的穷孩子朱元璋,在西灭陈友谅、东吞张士诚后终于坐拥长江中下游这片沃土,以应天(今南京)为中心,建立了大明政权。至此,元朝在南方的一条重要粮食供给线也被彻底切断。
当徐达的军队向江南腹地挺进时,朱元璋对其下达指令:“大军既克淮安,足以保障江淮,控制齐鲁。”
当徐达等人攻下淮东时,朱元璋豪言:“大事可成,天下不难定。”此时,朱元璋对夺取中原已有胜算。
02
早在征伐陈友谅、张士诚时,朱元璋就密切关注北方局势。他派出间谍,从方国珍占据的浙东乘船前往元大都侦察情况。
当时,北方的元军因派系分裂已经乱成一锅粥,盘踞山西的王保保、占据关中的李思齐等地方将领拥兵自重,相互攻伐,元朝实际控制的区域仅剩下大都周围的华北平原,还有地处边陲的辽东、云南和蒙古高原,早已不复当初铁蹄踏破欧亚大陆的豪迈气概。
元朝崩溃之际,王保保成为独当一面的“救火队长”,一生多次与明军交战。有一次,朱元璋与明朝开国功臣讨论谁为天下“好男子”,手下众将一致认为作战勇猛、所向克捷的常遇春担得起这个称号。朱元璋对此不以为然,说:“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早在朱元璋争夺江南霸权期间,王保保就曾驻兵于河南一带。那时王保保挥师南下,完全可以让朱元璋腹背受敌,阻止其扫平南方群雄的进程,可元朝廷却对朱元璋采用拉拢甚至招降的对策,派出户部尚书张昶和朱元璋和谈,错过了消灭他的最佳时机。
南北对峙时,元将孛罗帖木儿在后方掀起内乱,进犯大都,王保保不得不回师救援。朱元璋趁着元军派系分裂之机,派出使者离间王保保和其他地方将领的关系,向其提出“续我旧好,各保疆宇”的建议,劝他们不要和自己远争江淮之利,还是守好幽燕重地。
当朱元璋逐步统一江南时,王保保再次陷入元朝的内乱中,与李思齐等元朝将领在中原、华北混战,甚至当明军北上时,也无暇救援大都。
可以说,北方元军的混乱局面正好给了朱元璋分化瓦解他们的机会。
03
至正二十七年(1367),在明朝立国前夕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朱元璋与徐达、常遇春等将领商议北伐战略。众将都认为元朝必亡,主张直捣大都,与元朝廷一决雌雄。
朱元璋不以为然,他发掘出“地理特长生”的隐藏属性,强势推出一套自己的北伐计划:“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走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朱元璋认为,元朝建都百年,都城固若金汤,如果自应天直趋大都,孤军深入,恐怕会困于城下,被元朝各路援军围攻,以至进退失据,功亏一篑。因此,不如趁元朝内部分裂,先攻山东,接着再向西攻取河南,除去大都南面的最后两道屏障。然后,明军可西抵潼关,遏制关中元军东出。如此,成功剪除元军羽翼,阻止其各路支援,再进军大都。攻下大都后,再转战山西、关陇、巴蜀等地,席卷天下。
诸将听完朱老板的方案,一时豁然开朗,一统天下的大幕由此徐徐拉开。
当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中原。与此同时,朱元璋又分兵三路南征,直取福建,并乘胜克复两广,从而平定南方广大地域,加速统一的进程。
以往蒙古军南下多选在秋高马肥之时,只因秋冬时节黄淮平原便于战马驱驰,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可凭借骑兵野战的优势轻易饮马长江,所以宋代有“防秋”一说。而朱元璋选择在这个季节北伐,就像是拿破仑挑战冬天的莫斯科,仿佛有一种逆天改命的雄心壮志。
04
按照朱元璋的战略,徐达、常遇春率军由运河北进,首战山东。
在攻下毗邻淮北的沂州(今山东临沂)后,徐达取道沂山与琅琊山之间的河谷低地,沿着当年刘裕北伐的路线越沂山北进,攻占兵家必争之地益都(今山东青州)。
益都是中原与胶东之间的要道,也是攻取山东的关键所在,元朝廷在此地设有山东东西两道宣慰使,掌管山东各路军政。攻取益都后,明军又乘胜拿下山东中北部的寿光、临淄、昌乐等地,之后挥师鲁西。他们喊着“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沿途各县“望风款附”,章丘、济南等城守将不战而降,到当年十二月,山东各地全部为明军所有。这就如同多米诺骨牌,推倒了第一枚,之后就会有一系列连锁反应。
失去山东后,元大都的东南方向再无天然屏障可以阻挡明军北进。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按照之前拟定的战略,继续铲除大都南边的另一支势力。他以邓愈为征戍将军,从今湖北地区北上,与山东的徐达大军对河南形成夹击之势。
当明军横扫山东、河南时,元朝皇帝多次下诏,命“关中四将”李思齐、张良弼、脱列伯、孔兴带兵勤王,但这些地方将领都各怀鬼胎,不听号令。
在邓愈率军占领河南后,明军完全可以趁势进军关中,这也是东晋时桓温、刘裕北伐时的战略。可是,朱元璋果断停止了西进的脚步。
关中地区被山带河,易守难攻,被称为“形胜之区,四塞之国”,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隋、唐都是以关中为基础统一天下的,司马迁更是在《史记》中写道:“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必于西北。”然而自唐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向东、向南转移,关中地区逐渐衰落,“得关中者得天下”的理论早已不合时宜。
朱元璋不迷信教条,他仔细分析后放弃攻打关中,转而集中兵力北伐,同时出兵占领了潼关,将关中元军东出的大门牢牢堵住,牵制西北,以绝后患。潼关犹如关中的正门,地势险要,是关中与中原沟通的要道,元军出潼关即可进入三川河谷(河南西北部),威胁明军后方。现在失去了潼关,关中元军对那里自然鞭长莫及,只能龟缩在陕西,直到元朝灭亡。
另一面,元朝位于黄河以北的战略要地山西由王保保镇守。山西倚靠太行山,地势高峻,仰攻不易,是连接关中与河北的枢纽,占据这里可俯瞰三面,威制中原。
王保保在山西手握重兵,却遭到元朝廷的猜忌。元朝廷三番五次试图削弱王保保的兵权,还与李思齐等将领勾结,准备消灭其军队。王保保发现朝廷的意图后果断奋起反击,占领了太原,将当地的元朝官员全部处死,随后固守自保,和李思齐等关中元军展开内战。
明军接连攻占了山东、河南,山西、关中的元军将领却还在各自为战。大都两翼都被折断,华北平原又一马平川,元朝廷一无兵可用,二无险可守,自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洪武元年(1368)七月,明军自鲁西北的门户临清出兵,沿大运河水陆并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大都,一路上元军全都一战即溃、望风而逃。当明军兵临城下时,自知大势已去的元顺帝带着老婆孩子、七大姑八大姨趁夜打开建德门北逃,溜到了元上都(今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