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傩戏发展史及艺术形态研究
  • 中国傩戏发展史及艺术形态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傩戏发展史及艺术形态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9.37 5.4折 12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朱恒夫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73207845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9627347

上书时间2024-10-23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旧时的傩戏几乎遍布全国城乡,到了今日,大部分省份仍有留存。由于傩戏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民族等背景不同,所以,不同地区的傩戏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连名称也不一样。
有的以傩戏主要演出者巫师的地方称谓命名,如称巫师为“端公”的就叫“端公戏”,有安徽端公戏、陕南端公戏、成都端公戏、云南昭通端公戏等。称巫师为“香火”的则叫“香火戏”,如六合香火戏、金湖香火戏、天长香火戏。和“香火戏”大同小异的南通、连云港、盐城的傩戏,则因这些地区称巫师为“僮子”,故而,皆名“僮子戏”。同理,还有流行于广西的“师公戏”,流行于湖南、四川等地的“道公戏”(又称“师道戏”),流行于岷江流域茂县、理县等地的“释比戏”。
有的以祭坛的名称来命名的,如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省一些地方称祭坛为“傩坛”或“傩堂”,故而将在傩坛上演出的傩戏称为“傩坛戏”或“傩堂戏”,像贵州道真仡佬族傩坛戏、土家族傩堂戏、德江傩堂戏、思南傩堂戏等。
有的以傩戏的功能来命名,如源于福建泉州开元寺由僧人演出旨在将亲人的鬼魂从地狱中救拔出来的“打城戏”;河北邯郸武安市和石家庄市井陉县的以扫除不洁、搜拿恶鬼为目的的傩戏“捉黄鬼”、“拉死鬼”、“拉虚耗”等;在山西北部经常演出的以消灭旱魃为演出内容的傩戏“斩旱魃”;流行于浙江永康及其毗邻地区的作用在于警醒世人的傩戏“醒感戏”;以去阴壮阳、治病救人为其功能的傩戏“剑阁阳戏”、“梓潼阳戏”、“酉阳阳戏”、“接龙阳戏”、“江北阳戏”、“福泉阳戏”等。



导语摘要

本书清晰地勾勒了从周到当代的傩与傩戏发展历程,对傩戏的要素和主要种类做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基于作者多年来对民间戏剧和傩文化的研究关注,尤其是对目连戏、江淮僮子戏的实地调研。作者梳理了傩戏的历史渊源和流变,总结了傩舞在历史文献材料中的相关记载,提出了许多新见。它用主要的篇幅探索了傩舞、面具、赛社、姜女戏、目连戏、香火戏、师公戏、阳戏、地戏、萨满、羌姆与藏戏以及撮泰吉、七月跳会、咚咚推、毛古斯、九祭献、跳於菟等历史与艺术形态,即如赛社,稽考了它的源起、发展与在全国的分布状况,论述了它的宗教基础、功能和类别,对它的表演与表演者亦作了研究。



作者简介

朱恒夫,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艺术论丛》主编、中国傩戏学会副会长。出版有《目连戏研究》、《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中国文学史疑案录》、《中国京昆》、《论戏曲的艺术历史与艺术》、《滩簧考论》、《中国戏曲美学》、《江淮神书》、《昆曲美学》、《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后六十种曲》等十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经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有《长江三角洲滩簧的调查与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戏曲发展研究》、《江淮神书整理与研究》、《中国戏曲剧种发展史》、《中国傩戏剧本集成》等。



目录

目  录 I
绪  论 1
一、傩的起源与性质 
二、傩戏的称谓、定义 
三、现存傩戏在全国的分布 
第一章 傩戏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周至秦:因成为礼制而受到全社会上下的高度重视 
第二节 汉至唐:内容丰富,形式多元 
第三节 自宋之后:世俗性使得傩与民间文艺高度结合 
第二章 傩舞的发展、表演形态与美学特征 
第一节 傩舞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南丰石邮村傩舞的历史、节目与功能 
第三节 撮泰吉“七月跳会”“咚咚推” “毛古斯”“九祭献”“跳於菟”等傩舞的艺术形态 
第四节 湛江“考兵”与“走成伥”的历史与艺术形态 
第五节 傩舞的基本舞姿和美学特性 
第三章 傩戏面具:鬼神信仰的重要表征 
第一节 面具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傩面具在当代中国的分布及载体 
第三节 傩面具的种类和造型方式 
第四节 傩面具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第四章 社火与赛戏的形成、发展及艺术形态
第一节 社火与赛戏的源起与发展 
第二节 社火与赛戏的宗教基础与类别 
第三节 赛社的表演与表演者 
第五章 家族傩的源起、发展与表现形态 
第一节 家族傩是在家族祠祀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二节 家族傩是儒道佛与巫教的结合 
第三节 家族傩的傩戏剧目的文化意蕴 
第六章 姜女戏:傩戏重要与普遍的剧目 
第一节 姜女戏的独特现象:贯穿古今,遍及各地 
第二节 祈禳消灾:演出姜女戏的根本目的 
第三节 傩祭性质的姜女戏的演出内容 
第七章 目连戏:旨在劝善奉孝和保平安 
第一节 目连救母故事的传播 
第二节 祈求平安是目连戏演出的主要目的 
第三节 严厉的禁忌和繁琐的仪式强化了祈禳的功能 
第八章 寄托江淮人心灵的香火戏 
第一节 香火戏的历史、分布、仪程和神书的特点 
第二节 神书“唐忏”的内容与特色 
第三节 苏北傩戏对当地戏曲剧种生成与发展的影响          第九章 民间仪式剧与广西师公戏 
第一节 “五礼”仪式,国家规定的“表演”形态 
第二节 祭祀,席裹全民的演出活动 
第三节 仪式戏剧:在仪式中加进了故事 
第四节 广西师公戏的产生与对道佛儒思想的接受 
第五节 师公戏的剧目与声腔音乐 
第十章 仪式剧与世俗剧杂糅的阳戏 
第一节 阳戏的名称、源头与性质 
第二节 阳戏的祭仪性演出 
第三节 以娱人为主要目的的花戏 
第十一章 地戏: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军傩
第一节 搬演地戏的屯堡人 
第二节 搬演地戏的功能 
第三节 地戏与元明词话的关系 
第四节 源出于战争题材章回小说的地戏剧目
第五节 地戏《二下边关》个案分析 
第六节 地戏的演唱和面具艺术 
第十二章 遍布北方祭坛的萨满 
第一节 萨满教的起源 
第二节 满族萨满的祭祀仪式 
第三节 东北汉军旗人的萨满烧香仪式—以吉林乌拉汉军旗陈汉军“烧官香”为例 
第四节 东北民香的来源与艺术形态 
第十三章 宣扬苯教与藏传佛教的羌姆与传统藏戏 
第一节 羌姆、藏戏的文化基础、发展历程与剧目特点 
第二节 喇嘛在藏戏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藏戏诸剧种的发展历史与特色 
结  语 
一、傩戏在今日的文化价值 
二、保护与传承傩戏的方略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清晰地勾勒了从周到当代的傩与傩戏发展历程,对傩戏的要素和主要种类做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基于作者多年来对民间戏剧和傩文化的研究关注,尤其是对目连戏、江淮僮子戏的实地调研。作者梳理了傩戏的历史渊源和流变,总结了傩舞在历史文献材料中的相关记载,提出了许多新见。它用主要的篇幅探索了傩舞、面具、赛社、姜女戏、目连戏、香火戏、师公戏、阳戏、地戏、萨满、羌姆与藏戏以及撮泰吉、七月跳会、咚咚推、毛古斯、九祭献、跳於菟等历史与艺术形态,即如赛社,稽考了它的源起、发展与在全国的分布状况,论述了它的宗教基础、功能和类别,对它的表演与表演者亦作了研究。



主编推荐

朱恒夫,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艺术论丛》主编、中国傩戏学会副会长。出版有《目连戏研究》、《宋明理学与古代小说》、《中国文学史疑案录》、《中国京昆》、《论戏曲的艺术历史与艺术》、《滩簧考论》、《中国戏曲美学》、《江淮神书》、《昆曲美学》、《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后六十种曲》等十多部专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经和正在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有《长江三角洲滩簧的调查与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戏曲发展研究》、《江淮神书整理与研究》、《中国戏曲剧种发展史》、《中国傩戏剧本集成》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