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木家的食器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赤木家的食器柜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0.28 6.9折 5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 赤木明登,赤木智子 著;王淑仪,陈令娴 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21396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8元

货号23998419

上书时间2024-10-22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民艺家、生活美学家们会如何选择器物、处理日常饮食?

  日本漆艺家、散文家赤木明登、赤木智子夫妇为我们精选自家食器柜中的200件器皿加以展示、点评。这些伴随他们生活三十余年的器物极具实用性又反映着不同年代的美学风格,牵动着二人从艺廊相识、结婚、儿女出世,到决心辞职做漆器、拜师学艺、举办出道展等诸多人生大事的回忆。食器之外,他们的料理笔记则记录着能登山野与大海中的各种自然美味与制作方法。食与器,审美与生活,自然与人在这里呈现出动人的调和。



作者简介

赤木明登(Akagi
Akito)


  漆艺家。1962年生于冈山县。中央大学文学部哲学科毕业。曾任编辑,1988年转往轮岛,拜轮岛的底漆职人冈本进为师,1994年出师。此后,于轮岛制作漆器,并于日本各地开设个展。著有《美物抵心》《造物有灵且美》《无名之道》以及《每日漆器》等。


赤木智子(Akagi
Tomoko)


  散文家。1962年生于东京都。自东京学艺大学毕业后,即在展售现代陶艺的艺廊里工作。1987年与赤木明登结婚,1988年共赴轮岛。2005年起,以将自己日常使用的餐具、衣物等展示贩卖的“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为主题,于日本各地艺廊设展。著有《漆器与饭菜》《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



目录

 


食器柜与我_1


 


器物与我_10


 


谈谈这三十年间的器皿 1984—2013_17


井畑胜江/吉川千香子/小野哲平/东日出夫


角伟三郎/长谷川竹次郎/黑田泰藏/三谷龙二


横山秀树/荒川尚也/仁城义胜/李英才/横仓悟


小代烧瑞穗窑/秋田小夜子/Christiane
Perrochon


安藤雅信/内田钢一/荒木义隆/大岭实清


上泉秀人/辻和美/冈晋吾/隆太窑/冈田直人


艸田正树/新宫州三/佃真吾/壶田亚矢/广川绘麻


 


赤木家的器皿 1984—2013_79


作者名索引_95


 


能登料理笔记 2011—2012_97


4月 海带芽涮涮锅/温暖的春阳


5月 鱼之春/兴奋难耐


6月 生活的味噌/例如竹笋


7月 抓鰕虎鱼/猴子锅


8月 鲍鱼的风土/叶菜的潜力


9月 音乐、酒与其他/愚蠢的人类与美味的茄子


10月 香菇何处来/你和小笼包


11月 榻榻米上/巨大的栗子树下


12月 告别的日子/五十岁的烹饪课


1月 我的私酿酒/新年的幸福


2月 海苔的深度/来自白色的国度


3月 春天来临之前/期待生命的来临



内容摘要

   民艺家、生活美学家们会如何选择器物、处理日常饮食?


  日本漆艺家、散文家赤木明登、赤木智子夫妇为我们精选自家食器柜中的200件器皿加以展示、点评。这些伴随他们生活三十余年的器物极具实用性又反映着不同年代的美学风格,牵动着二人从艺廊相识、结婚、儿女出世,到决心辞职做漆器、拜师学艺、举办出道展等诸多人生大事的回忆。食器之外,他们的料理笔记则记录着能登山野与大海中的各种自然美味与制作方法。食与器,审美与生活,自然与人在这里呈现出动人的调和。



主编推荐

赤木明登(AkagiAkito)

  漆艺家。1962年生于冈山县。中央大学文学部哲学科毕业。曾任编辑,1988年转往轮岛,拜轮岛的底漆职人冈本进为师,1994年出师。此后,于轮岛制作漆器,并于日本各地开设个展。著有《美物抵心》《造物有灵且美》《无名之道》以及《每日漆器》等。

赤木智子(AkagiTomoko)

  散文家。1962年生于东京都。自东京学艺大学毕业后,即在展售现代陶艺的艺廊里工作。1987年与赤木明登结婚,1988年共赴轮岛。2005年起,以将自己日常使用的餐具、衣物等展示贩卖的“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为主题,于日本各地艺廊设展。著有《漆器与饭菜》《赤木智子的生活道具店》。



精彩内容

  器物与我(节选)

        赤木明登

 

  我生于1962 年。自懂事以来,就记得我们家是在铺着榻榻米的客厅里摆上日式餐桌,母亲以托盘将碗盘端到客厅,所有人跪坐着,从木桶里盛饭、从锅里舀汤而食。所用的器皿感觉应该是很久以前就在这个家里,上有印花(印判)或染付图样的老东西。这个空间有点暗,印象中日式餐桌上没什么摆饰,父亲动不动就生气,把整个餐桌都打翻,眼前的饭菜突然就飞舞于空中,散落一地,全都浪费掉了。对于孩子们而言,完全无法理解父亲这么做的理由,只会在心中残留着悲伤的回忆。

 

  1970 年,也就是大阪承办万国博览会的那年,我们家改建,日式餐桌也跟着被换掉了。铺设地砖的西式餐厅里摆上塑料合板木纹餐桌,我们变成坐在椅子上吃饭了。同时间,器皿也焕然一新,淡黄或淡绿色彩为主,甚至还有粉红色的,走的是摩登设计风。工业批量生产的濑户物饭碗加合成树脂的汤碗是基本配备。罩着粉嫩色彩灯罩的圆形日光灯明亮地照着餐桌。家中不论大小,都觉得这就是我们未来的生活了,但重要的食物却看起来一点都不美味。当时整个日本应该也是这样发展的吧,时常可以在收垃圾的地方看到被丢弃的印花或染付旧碗,二手道具店门口的旧货总是堆积如山。我总觉得旧东西丢掉很可惜,怀着不舍的心去捡拾了些回来,到现在我们家的餐具柜里还找得到几件我从小学时代搜集的旧物。

 

  1980 年,我高中毕业后来到东京,租了间套房开始了一人生活。居住在三坪大小的空间里,有个小小的厨房。我跑去餐厨杂货店寻宝,买到一张二手的日式餐桌,而带去东京使用的餐具则是小学时捡回来的器皿。明明在八十年代,却过着六十年代的生活。还记得次邀女孩子来我的住处,她看到我的餐具竟然嫌“净是些蓝色的器皿,感觉好不舒服”,我大受打击,便赶紧上街找新的餐具,但是不论我怎么逛怎么挑,没有一件能勾起我想买的欲望,后走进的是一间民艺品店。大学时代,我不时会买些“民艺窑产品”“民艺玻璃器具”,但这些器物又厚又重,总觉得不是那么好用。反而是“无印良品”更得我心,也是学生负担得起的价格,简单的造型放在餐桌上实在好看,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足以满足我。不知是不是我从小就对器皿有一种特别的喜好,总之这些器皿常在我身边。

 

  1984 年我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担任出版社的编辑,因为工作的关系,常需要参观一些店家或艺廊的展览。那个时候,正是陶艺界朝艺术化发展的全盛时代,以土为素材、精雕细琢的成品开始被称为“作品”。那恐怕是受到美国当代艺术的影响,自七十年代延续至此。这些参展作家,无不用尽所有高超技法,创作用来观赏或装饰的器物作品。不只是陶瓷器,在漆器、金工、玻璃等各种材质的领域里都有类似的状况。这些作品挟带着泡沫经济前的狂热,释放出强烈的能量,确实取悦了当时的我。然而回到家,面对的是再平凡不过的日常。手工艺品虽然是为了使用而生产的,却也远离传统,对现代主义卑躬屈膝的轻浮感,让我不甚喜欢。日常使用的器物几乎都是工业批量生产,标榜产地特色手工制作的工艺品被淹没在工业产品之中,看起来显得特别土里土气。在当时,还没有可以丰富我等庶民生活、散发着时代洗练的光辉、以日常使用为目的而手工制作的日常之器。现在回头看,那样的日常之器一直要到八十年代中叶才慢慢出现。

 

  此后三十年,我们陆续购买生活中必要的器皿,也一路使用至今。虽然只有三十年,但这之间,器皿的世界就像是海面上的波涛一样,潮起潮落,后在岸边冲积出一片历史。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瞰这段历史,是本书的主旨。自1984 年起至2013 年为止的三十年间,每一年取一名作家的一件作品作为代表,但选取的原则非常随意,个人喜好完全凌驾在工艺史的意义之上。有时年轻的作家会被摆在前方;或者,虽然是出道较早的作家,却被我放到很后面,有可能是因为我们遇上、开始使用该作家器物的时间较晚所致。所选的器物也并不一定是该作家的代表作,可能只是在我家因为符合需求而常被拿出来使用而已。因此,若要说这是一部三十年器皿史,也不过是极为私人的历史。然而,读者要是能在这个人的器皿史之中,感受到代表一个时代的氛围,即已足矣。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