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秀生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程秀生文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7.59 6.8折 99 全新

库存8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程秀生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7706458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28499681

上书时间2024-10-2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主要收录作者程秀生生前研究工作中所写或发表以及个别未发表的文章,时间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2009年,内容涵盖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领域各方面的发展问题与情况分析,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和意见,透过作者的这些文章,读者从中可以较为完整地看到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科技人才等各方面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情况。



作者简介

程秀生(1944.12.31-2016.1.11),安徽宿州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其研究成果曾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原主任、研究员。1967年7月北京大学本科毕业;1981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经济管理硕士学位;1970~1979年,在原化工部光明化工厂任职;1982年就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84年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1986~1990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部副部长;1990~1992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综合研究部副部长;1992~1998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综合研究部部长;1998年10月至2000年12月,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2000年12月至2005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目录

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和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定量比较(1982年8月) 
我国消费和消费品发展的若干问题(1984年1月)  
解决城镇住宅问题的途径(1985年1月) 
消费水平的变化和对策(1985年2月) 
2000年的人民消费(1985年12月)  
我国家庭结构与职能的变化趋势(1986年)  
为什么说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1987年1月) 
城镇住房问题的宏观分析(1987年) 
我国生产力发展内在矛盾的实证分析(1987年)  
经济指数的系统偏差(1988年12月) 
中国工业的国家垄断利益(1988年)  
加强收入管理,遏制通货膨胀(1989年1月)  
从治理经济环境看公有旧住房出售(1989年1月) 
日本企业的组织制度和协同机制(1989年7月) 
中国的传统积累模式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特殊性(1989年10月)  
中国近期通胀压力减轻,能否走出困境尚待良药(1989年) 
关于加强政策咨询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1990年1月)  
中国企业改革的进程与展望(1990年6月)  
经济循环“短路”症结何在(1991年9月) 
 
体制转轨阶段经济稳定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1991年10月)  
中国改革的进展、制约和对策(1991年10月)  
1990年中国经济实况分析:国民经济循环中的问题和根源
(1991年12月)  
以搞活大中型企业为中心推动改革(1991年) 
从中国的观点看东欧的经济改革(1991年) 
在建设新体制上狠下功夫(1992年2月)  
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的选择(1992年3月)  
关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1992年5月) 
来自投资拉动的繁荣(1993年3月)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及应采取的调控措施(1993年6月)  
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1993年9月) 
德国经济体制变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993年9月)  
谨慎把握调控力度,保持经济稳定增长(1993年10月) 
健全宏观调控,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1993年11月) 
关于1994年经济增长速度安排的意见(1993年11月) 
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宏观调控(1993年) 
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分析概要(1994年4月) 
继续抑制通货膨胀,注意防止市场销售不畅(1994年8月)  
牵动深化体制改革的大事(1994年9月)  
中西部经济:份量有多重(1994年10月) 
中国的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1994年10月) 
周口味精厂基本经验及发展战略(1994年11月) 
《中国开发区》卷首语(1994年) 
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急需新招保障健康运行(1994年)
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条新路(1994年)
健全结构政策,改善总量调控(1994年)
注意研究新型磁悬浮高速铁路在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适用性
(1995年1月) 
我国国有资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995年3月)
通货膨胀可望遏制,相关矛盾仍待解决(1995年9月)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1996年展望(1995年11月)
在国际竞争中振兴民族经济(1995年11月)
当前经济形势和宏观管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995年12月) 
把握经济运行的三个新动向(1996年9月)
当前经济结构矛盾分析(1996年11月)
当前经济形势和制造业的走势(1996年12月) 
数据库正在变为“普通商品”(1996年)
创造市场条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996年)
当前经济形势和展望(1996年) 
健全资本市场,用好两种资源(1997年7月)
基础产业的增长趋势值得关注(1997年7月) 
中国商业保险发展的几个问题(1997年12月)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1997年12月) 
转变方式,拓宽再就业途径(1998年1月) 
基础产业:尽快适应买方市场(1998年1月)
影响1998年经济运行的几个问题(1998年2月) 
强化非价格竞争意识(1998年2月)
扩大内需要理顺政策,形成合力(1998年4月)
国际环境与中国经济走势(1998年6月) 
当前需求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值得重视(1998年7月)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评价分析(1998年8月) 
从亚洲金融危机看国际合作战略(1998年12月)
信息产业中的反垄断、全球化与南北利益(1999年2月)
振兴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繁荣经济的有效途径(1999年3月)
正确处理就业领域中的几个关系(1999年4月)
中国为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行动与思考(1999年11月)
努力培育创业板股票市场(2000年10月)
国有企业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2000年12月)
就业、投资与制度(2000年12月) 
民营经济:总投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减少(2001年9月)
2001年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上的发言(2001年10月) 
民营企业如何应对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2001年10月) 
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之路该怎么走(2002年8月)
应采取“跨越式”模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3年7月) 
在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改革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3年8月)
中国的发展要厉行科学发展观(2004年)
功莫大焉 农家乐(2005年4月)
大力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09年6月)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收录作者程秀生生前研究工作中所写或发表以及个别未发表的文章,时间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2009年,内容涵盖我国宏观与微观经济领域各方面的发展问题与情况分析,并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和意见,透过作者的这些文章,读者从中可以较为完整地看到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科技人才等各方面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情况。



主编推荐

程秀生(1944.12.31-2016.1.11),安徽宿州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其研究成果曾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原主任、研究员。1967年7月北京大学本科毕业;1981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经济管理硕士学位;1970~1979年,在原化工部光明化工厂任职;1982年就职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1984年任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1986~1990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部副部长;1990~1992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综合研究部副部长;1992~1998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综合研究部部长;1998年10月至2000年12月,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2000年12月至2005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精彩内容

 解决城镇住宅问题的途径*
一、城镇住宅发展前景
根据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测算,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①*,1990年达到6平
方米,2000年达到8平方米以上;基本做到每户有一套比较方便和舒适的住
宅;居住环境质量有较大的改善。这大致相当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三四十年
代的水平,日本六十年代的水平,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苏
联八十年代初期的水平。
预测到2000年城镇居民2.45亿人,平均每户人口为3.5人,合7000万个家
庭。按每户一套住房计,共需住宅7000万套。城镇新建的住宅大多数为五六
层的公寓式住宅。大城市,特别是用地十分紧张的地区,有少量的十二层以
上的高层住宅。新建住宅有70%~80%仍采取以砖砌为主的砖混凝土结构,
其余的20%―30%将采用新的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
目前,截至1983年底,全国城镇约有住宅建筑面积12.65亿平方米。预计
到20世纪末期间,因破旧和建设需要而淘汰的面积约为3.2亿平方米,其余
9.45亿平方米住宅被保留使用,合住宅1885万套。1984年至2000年17年内需
新建住宅5115万套。以平均每套住宅55平方米计,总面积为28亿平方米。
二、目前城镇住宅形势分析
1. 城镇居民的消费方式由“日常消费型”向“设施更新型”转变,住宅
* 《2000年的中国》研究报告政策建议部分之九。原载于《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参阅》〔
1985〕第9号,1985年1月30日。“2000年中国的居民消费”课题组,执笔人为程秀生、顾云昌。
① 居住面积指住宅内卧室的实有面积之和,不包括厨房、厕所、门厅、阳台和墙壁所占面积。居住
面积均为建筑面积的50%~55%。
20
程秀生
成为制约其他“家庭基础设施”更新的“瓶颈”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侧重于保证个人日常消费的基本需要,此后开始逐步
更新家庭基础设施(包括住宅、家具、照明调温和贮藏设备、交通设备、娱
乐设备等)。家庭设施的购买和居住条件关系极为密切,目前,住房不足已
明显降低了其他耐用消费品的购置。以洗衣机为例,上海1982年和北京1983
年职工家庭人均收入相近,由于北京人均居住面积(5.68平米)高于上海
(4.34平米)等原因,致使北京洗衣机拥有量(每百户29台)比上海(每百
户4台)多六倍以上。由此可见,不有效地增加住宅,则势必导致消费结构
畸形,居民购买力不能正常兑现,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循环。
2 . 国家财力不足,难以独力承担住宅建设投资。按照上述预测,
“七五”期间平均每年需新建住宅1.4亿平方米,年投资约为240亿元(按每
平方米造价170元测算,下同);后十年平均每年新建住宅1.8亿~1.9亿平
方米,年投资为330亿~350亿元。1984~2000年城镇住宅投资总额即为4900
亿~5100亿元。如以1983年为起点计算,则“七五”期间住宅建设的平均递
增速度应超过10%,明显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
进展,预算内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单靠预算内投资难以满足城镇住宅建设
的需要。
3. 潜在的城镇住宅投资——城镇居民个人资金未能有效利用。主要表现
在以下三方面:,城镇居民“一次性购买力”大大增强,三中全会以前
的三十年,居民一次性购买力一直徘徊在百元级水平,购买对象为老三大
件。目前已达到千元级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正在逼近几千元级的成套设
施和住宅。第二,城镇居民愿意买房。1983年上海调查1607户居民,其中459
户愿买住房,占调查总户数的28.6%。第三,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为城镇居民
的一半,而个人建房平均支出为城镇居民的四倍(1983年数据)。这反衬出
城镇居民购房的潜力。
三、解决城镇住宅问题的途径
l. 逐步实现住宅商品化:从客观来看,住宅商品化是把部分非生产性建
设领域的支出转化为消费领域的支出。建国以来,我国仅基建投资中的住宅
投资已超过900亿元,出售商品住宅可以在社会财富不变的情况下,吸附裕
余的个人购买力,稳定市场,改善国家财政状况。商品住宅有可能成为消
21
解决城镇住宅问题的途径
费力的蓄水池,成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之一,可以为住宅建设开辟新
财源。
实施住宅商品化,可通过提高房租把国家和企业用于住房的“暗贴”变
为“明贴”来进行。按维持房屋简单再生产计算,目前每年需拿出40亿~50
亿元作为明贴,其中国家财政负担约为10亿,其余由企业负担。这笔明贴绝
大部分可通过房租回收。如引导得当,不能由房租回收的部分也可能转化为
个人住房储蓄。
2. 振兴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使之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实
现这一点,必须把住房管理机构和房地产业、建筑业分开,使后者成为独立
的经济实体。通过房地产业吸收个人资金,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住宅
投资结构。房地产业的资金,在初期可主要通过吸收个人资金和社会集资解
决,据估算住屋出售可回收投资25%~30%。在提高房租的同时,设立住房
储蓄,可以汇集相当数量的个人资金。
3. 住宅的技术政策要突出省地、节能的原则,控制房建标准、提高住房
改造弹性的原则。即房屋设计要考虑建设期和使用期,节约能源、节省土
地,积极开发和利用新型建筑材料。由于住宅的寿命很长,近期新建住宅仍
要以中小套型为主,但设计和施工中要注意提高住房的改造弹性,即在房
屋主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间隔方式和附属设施的改变,调整住宅面
积和内部结构,以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改造住宅。
四、可能存在的“漏洞”
住宅商品化是解决城镇住宅的必由之路,但在向商品化住宅过渡的过程
中,可能存在一些漏洞,值得审慎对待。
1. “明贴”能否产生消费替代?暗贴向居民提供的是住房,是使用价
值,不能转向其他消费领域,明贴提供的是货币,可以投向任何消费领域。
由于当前城镇住宅总量不足,部分职工并不居住公有住宅,因此,必然有一
部分明贴不能在住房消费上实现。这一部分明贴可能投向其他消费领域,产
生住房和其他消费品的“替代”,从而干扰市场。
为避免这种状况出现,在起步时期可考虑采取下述两种办法之一支付
明贴:
① 各省(市)发行“住宅券”作为住房补贴金(与人民币比值l∶1),
22
程秀生
它只能用于交纳房租和购建维修住宅,不准进入市场的其他领域。
② 国家发行“住宅储蓄券”作为住房补贴金。住宅储蓄券可用于抵交房
租和购房费,不准进入市场的其他领域。住宅储蓄券是一种国家债券,个人
持有的住宅储蓄券可在一定时期后兑换人民币。房管部门回收的储蓄券可用
作建房及维修房屋的资金。
究竟采用哪一种办法,应以利于“聚财”为原则。
2. 增发明贴、保留暗贴的可能性。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福利待遇历来有自
发提高的趋势,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这种趋势一时还不会减弱。而公
有住宅多属于使用单位所有,属于城市房管部门所有的住宅只占少数。增发
明贴后,企事业单位通过少收房租等方式,再次给予暗贴的可能性尚不能完
全排除。为避免这一情况出现,在暗贴改为明贴之前,应在公有住宅的管理
体制方面做好相应的改革。
3. 城镇住宅商品化对工业品成本、价格的影响,对工农产品比价的影
响,对城乡差别的影响等方面尚有一些未知因素。
上述可能出现的情况表明,住宅商品化应综合考虑国家、集体和个人的
能力与利益,分阶段逐步实施,以及时总结经验、减少风险。一次性改革不
一定是方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