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枬森文集(第5卷)(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黄枬森文集(第5卷)(精)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8.97 7.2折 110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枬森 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11267

出版时间2013-07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10元

货号23335186

上书时间2024-10-20

兴文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黄枬森文集(第5卷)》是人学论文,主要收录作者自1983年以来有关人学方面的文章50多篇,近50万字;反映了作者在哲学重大问题上的学术思想,和对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所做的努力和起的作用。


作者简介
黄枬森先生出生于1921年11月29日,四川省富顺县人。1942年进入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3年转入西南联大哲学系学习,抗战胜利各校复校后,于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进入哲学系作研究生。1950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1981年~1987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81年始任博士生导师。1981年~1996年任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83年~2000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1991年起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起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2011年起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先生还历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顾问,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目录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化自然”

关于人的理论的若干问题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能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吗

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认识和批判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关于人道主义的两种含义问题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的几个问题

人性的抽象不等于抽象的人性

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

论人和自然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权和个人主义问题

关于建构人学的几点设想

人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人、实践和主体性

论人权的普遍性和阶级性

关于人权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人权的若干理论问题

论人的活动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权问题

关于人权理论的若干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和现代西方人学的比较

人学与哲学

人学:作为整体的人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论人道主义道德原则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地位

人的发展规律

关于人学的几个有争论的问题

论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世界人权宣言》的重大贡献和历史局限

我国人学兴起的深刻动因及意义

论对内人权教育与对外人权斗争的关系

西方哲学史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思想

不能笼统地肯定或否定“以人为本”思想

西方哲学家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现时代与入学

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

人类中心主义在不同领域中的是与非

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与“人权入宪”

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

“以人为本”原则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位置

正确认识和对待全球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以人为本的若干理论问题

正确看待以人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入学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思想

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的理论依据和时代背景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

人与人类社会

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和科学内涵


内容摘要

    《黄枬森文集(第5卷)》是人学论文,主要收录作者自1983年以来有关人学方面的文章50多篇,近50万字;反映了作者在哲学重大问题上的学术思想,和对弘扬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所做的努力和起的作用。

主编推荐
黄枬森先生出生于1921年11月29日,四川省富顺县人。1942年进入云南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1943年转入西南联大哲学系学习,抗战胜利各校复校后,于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进入哲学系作研究生。1950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1981年~1987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1981年始任博士生导师。1981年~1996年任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83年~2000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1991年起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起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2011年起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先生还历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顾问,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



精彩内容
我们平常说的抽象人性论指的就是这种对人性或人的本质的非科学抽象,马克思批评抽象人性论只是批评非科学的抽象,决不意味他否定对人性的抽象。马克思的定义: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没有谈到由个人构成的类的什么东西,甚至没有谈别人的劳动或实践,很容易使人误解,似乎他根本否定对人进行抽象。这种理解是不确切的。无论如何不能否认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类,即人类,因此,人的本质只能通过对个人进行抽象思维才能达到,在这一点上,旧的人性论思想家并没有错,他们错在只把人类看成是由个人机械相加形成的,认为个人是基础,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从而离开个人之间的联系谈人性的抽象,正如上面指出过的。因此,在我看来,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的人的本质的定义,不是一个严格的完整的定义,而只是说明要如何给人的本质下定义,即要把人摆到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来寻求人的本质,给人的本质下定义。马克思在《提纲》中虽然没有直接讲人的本质是劳动,但在《手稿》中讲过,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中也讲过,而在《提纲》中也批评过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评的’活动的意义”,并明确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后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证明,人与动物的根本的区别、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就是劳动和实践,即对客观世界的自觉改造,但也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谈劳动,因为人只有结成社会,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才谈得上劳动,也可以说,劳动在本质上是社会的。因此,我曾建议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些定义综合起来,给人的本质下这样一个定义:“人的本质是能在一定社会关系总和中制造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这当然是一种抽象,但它是科学的抽象,而不是非科学的抽象。它避免了前面谈到的抽象人性论的三个缺点:
  ,这样的人的本质是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地区的个人所共有的,但其具体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即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它的内容是不同的,因而它们并不是空洞的。这样理解人的本质有其不变的一面,也有其变化的一面。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为人而根本区别于动物的东西,一个人只要是人,就有此本质。它是不变的,它一变,人就不是人了。但生产劳动的性质是随着历史过程而不断变化的,其水平是不断提高的。把它看成是普遍的、不变的、与人类社会相始终的,并不排斥,而且包含了它的这种变化。人类的生产始终是生产,但它经历了从原始石器到今天电气化、自动化的变化,正因为它是普遍的,所以它才能容纳如此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今天方兴未艾,难以设想其极限,如果它不是普遍的,而是某种具体的生产,它早已被淘汰了。
  第二,这样的人的本质只是人的本质,不是动物的本质。也不是人的本质在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的特殊表现,即不是某一部分人的本质。这种理解既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人的本质,没有用更广泛的共性或更狭窄的共性来取代真正的人的本质。
  第三,这样的人的本质没有脱离社会关系。
  如果可以如此理解人的本质的话,那么,我们对抽象人性论就不能简单否定,他们提出的各种人的本质或人性也不能全盘否定。诚然,他们没有抓住人的根本的东西——劳动,他们谈到的某些所谓人性如自我保存或自私自利,虽然对于从根本上区别人和动物并无意义,它们分别是动物性或私有制的反映,而不是人性。但他们谈到的不少人性,却是有意义的。例如理性或思维确是一种人性,因为它能从根本上区别人和动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但不是根本的,不是人的本质,而是为本质,即劳动所决定的。同时,旧人性论者都离开社会关系、离开历史时代谈理性,把理性看成凝固不变的东西,因而被称为抽象人性论。
  综上所述,在人性问题上基本有三种观点:一、抽象人性论,对人性进行了非科学的抽象。二、无抽象论,否认任何对人性的抽象。三、现实人性论,主张对人性进行科学的抽象。第三种观点是实事求是的、全面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我赞成这种观点

媒体评论
国内完整、准确地领会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真谛的,除去黄枬森先生外,寥寥无几。
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却是多如牛毛。
读黄先生的文章,犹如与智慧的长辈在谈心,不仅能够把你心中有关人生和社会知识探索、认识中的苦闷、迷惑一一消除,而且能够给人以光明方向的指引。在这里,哲学作为一门智慧的学问,得到了完整的回归。
——知名策划编辑:杜永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