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熊璐,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智能汽车研究所执行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技术,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参撰英文著作2部。
目录
目录第1章绪论/11.1国内外研究现状/21.1.1运动规划/21.1.2运动控制/111.2本书内容/20本章参考文献/23第2章基于典型行驶行为的基础轨迹快速规划/312.1汽车运动学模型/322.1.1微分平坦性质/322.1.2阿克曼转向模型/322.2基于典型行驶行为的快速路径规划/332.2.1曲率可控的平滑路径生成器/342.2.2换道路径规划/362.2.3转弯路径规划/382.2.4调头路径规划/402.2.5转弯和调头路径规划改进/422.3以路径曲率极值分段的速度规划策略/472.4本章小结/52本章参考文献/53第3章满足算法完备性的重规划方法/553.1RRT规划算法简介/553.2以典型行驶行为为导向的快速RRT算法/573.2.1换道重规划/593.2.2转弯重规划/603.2.3调头重规划/623.2.4后处理策略/653.3仿真验证/663.3.1换道规划/663.3.2转弯规划/693.3.3调头规划/733.4本章小结/76本章参考文献/76自动驾驶汽车运动规划与控制目录第4章综合多目标需求的轨迹优选方法/784.1择优指标提取/784.1.1静态评价指标/794.1.2动态评价指标/804.2择优体系构建/824.2.1明确问题/824.2.2构造判断矩阵/834.2.3层次单排序/844.2.4层次总排序/884.3实验验证/904.3.1联合仿真验证/904.3.2实车试验/1094.4本章小结/116本章参考文献/116第5章基于条件积分算法的侧向运动鲁棒控制/1185.1车辆侧向运动模型/1195.1.1坐标系/1195.1.2轨迹跟踪运动学模型/1205.1.3车辆侧向动力学模型/1245.1.4线控转向系统动力学模型/1265.2侧向运动控制算法分层控制框架/1285.3运动学控制算法设计/1295.3.1控制律设计/1305.3.2稳定性分析/1315.3.3跟踪点位置选取/1365.3.4设计参数选取/1375.4横摆动力学控制算法设计/1395.4.1单轴侧偏刚度估计/1405.4.2控制律设计/1415.4.3稳定性分析/1425.4.4算法优化/1455.4.5系统互联稳定分析/1465.5线控转向系统转向角跟踪控制算法设计/1555.5.1轮胎回正力矩非线性特性分析/1565.5.2转向角跟踪控制律设计/1595.5.3考虑转向系统后侧向运动控制的互联稳定分析/1615.6侧向运动控制算法性能分析/1645.6.1侧向运动稳态响应仿真分析/1645.6.2侧向运动瞬态响应仿真分析/1685.7本章小结/175本章参考文献/176第6章纵向运动控制算法设计/1786.1轮胎力约束策略/1796.1.1垂向载荷计算/1796.1.2车辆坐标系下轮胎侧向力需求/1836.1.3轮胎坐标系下轮胎纵向力约束/1856.1.4车轮驱制动力矩约束/1856.2考虑纵向加速度需求的纵向车速控制算法设计/1866.2.1纵向车速控制律设计/1876.2.2纵向加速度控制律设计/1946.2.3考虑纵向加速度需求的纵向车速控制律设计/1956.3纵向运动控制算法性能分析/2006.4运动控制实车试验/2046.4.1试验测试系统介绍/2046.4.2转向角跟踪控制试验/2056.4.3纵向车速控制试验/2096.4.4稳态回转试验/2146.4.5紧急避障试验/2166.5本章小结/222本章参考文献/222二维码说明/224
内容摘要
第1章绪论
自动驾驶技术能够提升道路安全,降低交通压力,提高出行效率和减少驾驶员负担,在近二十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这得益于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的飞速进步[1-4]。典型的自动驾驶系统主要有环境感知、智能决策、运动规划、运动控制以及执行器控制五大技术环节。其中,环境感知的任务是实现行车空间的环境检测、障碍识别以及自车定位等;智能决策主要负责对感知的环境进行态势评估,根据出行任务需要,仲裁得出最优的驾驶行为;运动规划则是在决策出的驾驶行为的引导下,综合考虑乘车多目标需求以及汽车动力学限制,输出最优的可执行轨迹;运动控制需要协调驱动、制动和转向执行器,以稳定可靠地跟踪可执行轨迹;执行器控制则需实现驱动、制动和转向执行器的精确与快速响应。
运动规划与运动控制算法是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关键技术,如图1-1所示。
此外,作为自动驾驶技术产学研结合最为紧密的方向,城市结构化道路下的自动驾驶成为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合作的“热土”与竞争的焦点。国内外各大高校的研究成果[3]、关键企业的研发投入[0以及政府出台的法规政策[7,极大地加速了自动驾驶汽车的快速落地。本书是团队在该领域研发成果和应用经验的结晶,总结了城市结构化道路下的自动驾驶汽车运动规划和运动控制技术。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运动规划
运动规划的任务:在运动空间按照一定的运动期望(如行驶时间最短、路径长度最短或耗能最少等目标),规划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安全轨迹,也称为轨迹规划。
1.方法分类
运动规划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构造法,直接定义带有时间参数的轨迹函数,例如奔驰公司推出的S500 Intelligent Drive直接定义轨迹为[x(t),y(t)]T,利用序列二次规划计算出一条能够满足安全要求且汽车横摆角速度等目标最优的轨迹[8]。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多次调整轨迹的时间区间,以保证整条轨迹上速度、加速度、曲率和曲率变化率的有界性,难度较大。另一种是“路径速度分解法”,先规划出一条满足曲率连续有界约束的路径,然后在这条路径上规划满足连续有界约束的速度[]。由于这种方法可以将路径和速度的约束解耦,因此相对于第一种方法较为简单,得到了广泛应用。按照轨迹生成方式的不同,基于“路径-速度分解法”的运动规划方法可分为以下五种。
1)基于参数曲线的方法
参数曲线常用于可行驶区域已知的情况。它根据可行驶区域的一系列位姿特征点,拟合一条汽车可执行的轨迹。
例如,泊车工况下常用的Dubins曲线[10](见图1-2(a))和Reeds-Shepp(RS)曲线[1],该类曲线输出的是连接任意两点的最短路径。为解决Dubins曲线和RS曲线存在的曲率不连续问题,回旋线[12]和螺旋线[13]是近来泊车工况下使用比较广泛的参数曲线,前者的曲率和曲线长度呈比例关系,而后者的曲率是关于曲线长度的多项式,但两者的计算效率较低。
主编推荐
汽车的发展正在进入智能网联时代,智能驾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融合发展的产物,也是体现优选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成果的重要领域,本书系统介绍智能汽车自主决策规划技术为代表的智能驾驶前沿研究技术与中国智能驾驶领域自主科技创新成果,以推动智能驾驶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智能驾驶关键技术的知识积累,助力智慧交通和智能城市建设,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在优选的竞争力。
精彩内容
本书全面的介绍了自动驾驶汽车运动规划和控制算法,并且针对城市结构化道路场景下的运动规划这一国内外研究焦点,设计了以典型行驶行为为导向的多目标优选运动规划算法,以及覆盖常规工况和极限工况、包含整车控制和执行器控制的运动控制算法。书中详细介绍了算法原理、设计过程和试验验证效果,并附上主要算法代码,供读者参考。本书共6章。第1章为绪论。第2~4章介绍了自动驾驶汽车的运动规划方法,第5~6章介绍了自动驾驶汽车的运动控制方法。其中,第2章为基于典型行驶行为的基础轨迹规划方法,第3章为满足算法完备性的重规划方法,第4章为综合多目标需求的轨迹优选方法,第5章为基于条件积分算法的侧向运动鲁棒控制方法,第6章为纵向运动控制算法设计。希望本书的出版,不仅可以给广大从事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生提供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参考书,也为其他读者对自动驾驶汽车的运动规划与运动控制知识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