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诗社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代诗社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16.66 6.3折 186 全新

库存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媚媚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99692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86元

货号11667710

上书时间2025-01-10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胡媚媚,浙江平阳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毕业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明清诗文研究,已出版专著《清代诗社初探》。2020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资助。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价值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清代诗社的社诗总集 

 第一节 社诗总集的编纂与结社方式的呈现 

 一 《月泉吟社》在清代的范式意义 

 二 文本与活动:从社诗总集看结社方式的多样性 

 三 民国社诗总集与旧体诗社的最终定型 

 第二节 社诗总集的文本形态:以《红犀馆诗课》为中心 

 一 《红犀馆诗课》的历次集会 

 二 《红犀馆诗课》的结社主体 

 三 《红犀馆诗课》的创作倾向 

 第三节 同声集与同声社 

 一 同声集的多样性:以地域、群体、诗社为依托 

 二 同声唱和现象及其诗社化倾向 

 三 同声社的内部演变及同声集的衍生 

 四 “同声相应”:清代诗人唱和的基本内核 

 第四节 同声总集的编纂体例:以胡凤丹三部同声集为例 

 一 皖江同声社及《皖江同声集》 

 二 鄂渚同声社及《鄂渚同声集》 

 三 榕城同声社及《榕城同声集》 

 四 同题咏物与唱和活动诗社化 

 五 社诗作品与结社环境的转变 

 第二章 清代诗社的结社主体 

 第一节 遗民诗社:耆老并称与群体身份认同 

 一 甬上遗民诗社及其诗人并称群体 

 二 从抗争到退隐:遗民诗社的归途 

 三 遗民诗人结社举隅 

 第二节 闺秀诗社:社事支流与集体创作趋向 

 一 双峰并峙——蕉园诗社和清溪吟社 

 二 集会唱和的闺阁本色 

 三 女诗人结社的内外动因 

 四 闺秀诗歌总集及结社势态 

 第三节 八旗诗社:消寒传统与试帖诗歌创作 

 一 八旗诗社典范——探骊吟社 

 二 法式善消寒会及其结社脉络 

 三 八旗诗社的集会唱和方式 

 第四节 士夫诗社:宣南雅集与官儒祭祀活动 

 一 宣南诗社初始阶段考证 

 二 嘉庆“宣南诗社”的序曲与尾声 

 三 士夫诗社的集会唱和方式 

 四 宣南社事与潜园、问梅二社 

 第三章 清代诗社的特殊类型 

 第一节 消寒会与消夏会 

 一 消寒社诗总集三种 

 二 其他消寒社集三种 

 三 洪亮吉消寒会的创设和衍生 

 四 消寒会的集会唱和方式 

 五 消夏会、消夏社集及其结社模式 

 第二节 耆老会 

 一 追蹈唐宋遗踪:香山与洛社 

 二 耆老社诗总集五种 

 三 耆老会的群体规模与社集特征 

 四 诗人并称群体的结社传统 

 第四章 清代诗社的地域分布 

 第一节 粤社及岭南诗派复兴 

 一 粤社诗歌总集典范 

 二 “南园”“西园”诗社系列 

 三 粤社的结社方式及地域标签 

 第二节 浙社及诗家名流提唱 

 一 厉鹗、杭世骏与杭州诗社 

 二 商盘与绍兴龙山诗巢 

 三 朱彝尊与嘉兴鸳湖联唱 

 第三节 吴社及结社环境生成 

 一 沧浪社群 

 二 红桥禊事 

 三 园林兴废和社集盛衰 

 第四节 其他结社中心及日本同人集会 

 第五章 清代诗社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清代诗社的唱和形式 

 一 分题 

 二 分体 

 三 分韵 

 四 联句 

 五 诗钟 

 第二节 清代诗社的咏物主题 

 一 寄托草木以结社唱酬 

 二 秋柳唱和的文学效应 

 第三节 清代诗社的社作批评 

 一 诗选合刻及批评意识 

 二 甲乙制度与品评功能 

 三 诗话及外界评价体系 

 第六章 清代诗社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文学、艺术和信仰 

 一 文学社与艺术社、宗教社 

 二 诗人群体和集会场景的艺术再现 

 三 题图诗创作与梁章钜结社轨迹 

 第二节 诗社规约及结社宗旨 

 一 真率会约的发展与演变 

 二 结社宗旨与传统诗人的道德约束 

 第三节 结社的政治文化环境 

 一 政策与社坛 

 二 书院与诗课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内容摘要

清代诗社研究,主要包括集会、唱和两个方面。唱和所得诗歌创作,是文学研究的重点。遵循这个原则,基于结社事实的考据工作,笔者将存有社诗总集或社诗作品的一类诗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除了集会活动和诗歌创作,社长及诗人群体具有一定的结社自觉,他们的政治思想、诗学观念、生活方式等也是诗社的宗旨所在。因此,社诗总集、社诗作品和结社主体,成为诗社研究不容忽视的三个部分。清代诗社的数量非常丰富,且更趋类型化。消寒会、耆老会等都是类型诗社,产生时代较早,并在清代达到成熟的状态。从历时视角即结社史的纵向维度出发,清代诗社的结社方式在不同阶段的差距不大。但是,它们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深刻影响集会唱和方式及社诗作品的文本呈现。诗社规约、图像等,作为诗社的附属,提供了全面认识社事发生、发展的一些依据。本书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第一章“清代诗社的社诗总集”,立足于现存社诗总集,全面探讨结社方式的多样性。《月泉吟社》作为元初著名的社诗总集,对清代社诗总集的编纂及体例具有深远的影响。社诗总集在内容与形态方面的特征反映出了清代集会唱和的多样性,如诗人组织与官府创设、文本约定与口头约定、一次与多次集会等不同结社方式。本章又着重围绕清代社诗总集的代表《红犀馆诗课》,探讨其文本形态,以及社集在反映集会进程、结社主体和创作倾向等方面所发挥的功能。同声集,是清代诗歌总集的重要类型。其中,同声社和同声社集相得益彰,构成同声唱和现象。胡风丹所编三部同声集,卷轶丰富,形态完备,是清代同声社达到鼎盛的标志。这些社诗总集的逐步编纂,在诗人群体唱和行为诗社化的过程中起到催化作用。第二章“清代诗社的结社主体”,以诗人群体为中心,分别探讨遗民诗社、女性诗社、八旗诗社和土夫诗社等具体类型。遗民诗社通常具有政治抗争性,所存留的社诗作品不多,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固而日渐消亡。本章以“蕉园诗社”和“清溪诗社”作为清代女性诗社的要例,发掘其集会唱和的闺阁本色,进而分析女性结社的内外动因。女性诗歌总集多合刻现象,同时也决定了社诗总集的形态。八旗诗社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北方,具有集会消寒的传统。这类诗人群体的命运和统治阶层相关,结社成为谋求仕进的手段,多倡导试帖诗创作。士夫诗社以宣南诗社为典型,嘉道之际北京的结社之风影响全国社事的开展。第三章“清代诗社的特殊类型”,主要探讨消寒会、消夏会和耆老会的结社方式。本章以消寒社诗总集为基础,梳理清代具体诗人所结消寒会,分析消寒会不同于一般诗社的集会唱和方式。消夏会既有模仿消寒会的成分,又和消寒会交替举行,彼此参照。“香山九老会”“洛阳耆英会”对后世影响深远,其集会形式、创作体裁、乐天精神等都是清代耆老会效仿的典范。有赖于结社传统、结社经验和结社环境等多方面的条件,耆老会在清代得到高度发展,同时促进了社诗总集的编纂。清代诗人并称群体结社有其渊源和发展历程,基于“并称”与“结社”的合力而呈现紧密的内在联系,耆老会促进诗人并称群体的定型和地域文学传统的延续。第四章“清代诗社的地域分布”,包括“粤社及岭南诗派复兴”“浙社及诗家名流提唱”“吴社及环太湖诗社群”等若干部分。广东涌现大量的社诗总集,并且形成“南园”“西园”诗社系列,体现了地域文化对诗社的全面影响。浙江各地的结社盛况,则有赖于厉鹗、杭世骏、商盘、朱彝尊等著名诗人的提唱行为。江苏社事极其繁荣,苏州、常州、南京和扬州等地均有丰富的社集活动,早在明……



精彩内容
清代诗社研究是清诗研究的重要分支,由此可观照清诗发展演变的总体脉络,也可探寻相关诗人群体、地方文学的状貌。本书以社诗总集为线索和文本依据,考察其规模、形态与体例,以展示清代诗人结社方式的多样性。透过结社主体、地域分布、诗歌创作等不同视角,本书试图还原清代诗学观念及审美的建构过程,分析群体性趋同化创作在清人实现社交需求和情感互动等方面所发挥的功能,并结合当时的政治文化环境呈现清代诗人群体的艺术修养和道德约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