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范逢春,管理学博士,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智库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首席专家。出版《走向社会公平的中国经验》《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研究》等多部著作,在《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主研国家级、省级、地方政府委托课题50余项。
谭淋丹,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
张天,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2
1.1.2 研究意义 19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4
1.2.1 国外文献综述 25
1.2.2 国内文献综述 33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析 42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43
1.3.1 研究思路 44
1.3.2 研究内容 44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7
1.4.1 研究方法 47
1.4.2 技术路线 48
1.5 创新之处及研究局限 48
1.5.1 创新之处 50
1.5.2 研究局限 50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52
2.1 基本概念 52
2.1.1 县域 52
2.1.2 社会治理 61
2.1.3 社会治理质量 74
2.2 理论基础 78
2.2.1 治理理论 79
2.2.2 空间正义理论 85
2.2.3 社会质量理论 93
3 县域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标准构建及差异测量 99
3.1 县域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标准构建 100
3.1.1 县域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标准构建的目的 100
3.1.2 县域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标准构建的原则 102
3.1.3 县域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筛选 106
3.1.4 县域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指标的权重分配 119
3.1.5 县域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指标无量纲化 125
3.1.6 测度计量模型建立与测度分级标准 126
3.2 县域社会治理质量差异的测量 127
3.2.1 研究取样 128
3.2.2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130
3.2.3 我国县域社会治理质量状况 133
3.2.4 不同类别县域社会治理质量的差异 146
4 县域社会治理质量差异的影响因素 159
4.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160
4.1.1 政府子系统对县域社会治理质量的影响 160
4.1.2 经济子系统对县域社会治理质量的影响 173
4.1.3 社会子系统对县域社会治理质量的影响 177
4.2 变量测量与数据来源 183
4.2.1 变量测量 183
4.2.2 数据来源 185
4.3 面板回归模型构建 187
4.3.1 面板回归模型建立 187
4.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188
4.3.3 面板平稳性检验及回归模型确定 189
4.4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190
5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199
5.1 政策建议 200
5.1.1 建设“民生政府”提升县域社会治理质量 201
5.1.2 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社会治理质量 208
5.1.3 推进“治理创新”提升县域社会治理质量 213
5.2 研究展望 222
参考文献 224
附录 县域社会治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 230
后记 234
内容摘要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场域中,社会治理已然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近年来关于社会治理的理念转变、职能范围调整、体制变革、制度创新等问题的理论思考,已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治理研究的纵深拓展,也为政府创新社会治理、优化社会政策提供了学理支撑。本研究针对“县域社会治理”,基于质量视角,采用实证方法研究治理质量差异状况及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力求准确定位我国县域社会治理质量现状,并发现其形成机理。要针对“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展实证研究,需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内容进行明确。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郡县治,天下安”①。“县”作为行政建制,学界普遍认为其肇始于西周,在春秋时候定型,最终确立于秦,随后一直沿用至今,具有“政治上的超稳定性”。县域社会是中国社会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在中国的政权结构中,县是具备“功能完整性、职能同一性、历史延续性”三大特征的基层政权,始终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其功能发挥、职能运行既受到上级政权组织管理制度的限制,又对下面乡村两级的治理具有明显影响①,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从地缘层面看,县域是整合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场域;从政策落实层面看,县域是中央、省、市各级政府政策的最后落脚点;从治理层面看,基于不同层级政权的政治应力差异,县域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地方治理中明显薄弱的区域。②县域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民生”,而且关系到“国计”。③十九大提出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提升县域社会治理质量对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基础性价值与战略性意义。④描述县域社会治理质量差异,梳理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在学术层面是必要的。1.1.1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为国家发展指明了新的历史方位,开启了新征程。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对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与更高的挑战,社会治理创新也需要有新定位与新方向。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历史检视、现实反思、未来展望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新任务,并确定了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治理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开创并达到“共建共治共享”,如何增加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都是理论上的新课题......
精彩内容
本书通过构建由13个具体指标组成的县域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抽样所得50个县域社会治理质量进行评价,发现我国县域社会治理质量的时空差异特征:从“历时性”看,我国县域社会治理质量状况虽在逐步改善,但整体仍只处于“合格”水平;从“共时性”看,不同区域的县域社会质量差异也较大,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且内部差异愈发扩大。最后基于“政治—经济—社会”三维分析框架提出县域社会治理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县域社会治理质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6BZZ061)。
媒体评论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县域社会治理质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6BZZ061)的研究成果。本书通过构建“社会安全—社会公平—社会互动—社会成长”四维逻辑框架,形成了包含13个指标的县域社会治理质量测度指标体系,采用实证方法,利用50个县域11年的面板数据探究社会治理质量差异状况并挖掘差异产生的“影响因素”。在学理创新层面,进一步推动解决“治理”知识的身份危机;在实践层面,具有一定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价值。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