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8.09 2.0折 ¥ 39.8 全新
库存125件
作者吕桂敏,徐长卿点校
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5546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8元
货号11305984
上书时间2025-01-09
卷一/oo1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二十四种)/002
平脉早晏法第二/003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003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o03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004
持脉轻重法第六/004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004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005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o05
平虚实第十/oo7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007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008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o09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o1o
诊病将瘥难已脉第十五/on
卷二/og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014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015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o19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o22
卷三/025
肝胆部第一/026
心小肠部第二/027
脾胃部第三/029
肺大肠部第四/0g0
肾膀胱部第五/032
卷四/o35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o36
平杂病脉第二/039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040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041
诊损至脉第五/041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044
诊百病死生决第七/045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047
卷五/049
张仲景论脉第一/050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050
扁鹊脉法第三/052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052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054
卷六/057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o58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o6o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o6o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062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063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o65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o67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o68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o69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071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071
卷七/o73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074
病可发汗证第二/o76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o78
病不可吐证第四/080
病可吐证第五/081
病不可下证第六/081
病可下证第七/o84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o86
病可温证第九/091
病不可灸证第十/092
病可灸证第十一/092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03
病可刺证第十三/093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095
病可水证第十五/o96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o97
病可火证第十七/o98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o98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100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101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102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102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103
热病脉损日死证第二十四/103
卷八/105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106
平痉湿喝脉证第二/106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107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108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109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1no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m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m
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14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15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n6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17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n8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120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22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24
卷九/127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128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129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132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133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35
平咽中如有炙脔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36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36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37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B8
卷十/39
手检图三十一部/140
经言:所谓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上部主候从胸以上至头,中部主候从膈以下至气街,下部主候从气街以下至足。浮沉牢结,迟疾滑涩,各自异名,分理察之,勿怠观变。所以别三部九候,知病之所起,审而明之,针灸亦然也。故先候脉寸中,浮在皮肤,沉细在里,昭昭天道,可得长久。
上部之候,牢结沉滑,有积气在膀胱。微细而弱,卧引里急,头痛咳嗽,逆气上下。心膈上有热者,口干渴燥。病从寸口,邪人上者,名日解。脉来至,状如琴弦,苦少腹痛,女子经月不利,孔窍生疮;男子病痔,左右胁下有疮。上部不通者,苦少腹痛,肠鸣。寸口中虚弱者,伤气,气不足。大如桃李实,苦痹也。寸口直上者,逆虚也。如浮虚者,泄利也。
中部脉结者,腹中积聚,若在膀胱、两胁下,有热。脉浮而大,风从胃管人,水胀干呕,心下澹澹,如有桃李核。胃中有寒,时苦烦痛不食,食即心痛,胃胀支满,膈上积。胁下有热,时寒热淋露。脉横出上者,胁气在膀胱,病即著。右横关入寸口中者,膈中不通,喉中咽难。刺关元,入少阴。
下部脉者,其脉来至浮大者,脾也。与风集合,时上头,痛引腰背,小滑者,厥也。足下热,烦满,逆上抢心,上至喉中,状如恶肉,脾伤也。病少腹下,在膝、诸骨节间,寒清不可屈伸。脉急如弦者,筋急,足挛结者,四肢重。从尺邪入阳明者,寒热也。大风邪入少阴,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阴萎不起,引少腹痛。
人有三百六十脉,法三百六十日。三部者,寸、关、尺也。尺脉为阴,阴脉常沉而迟;寸关为阳,阳脉俱浮而速。气出为动,人为息,故阳脉六息七息十三投,阴脉八息七息十五投,此其常也。
二十八脉,相逐上下,一脉不来,知疾所苦。尺胜治下,寸胜治上,尺寸俱平治中央。脐以上阳也,法于天;脐以下阴也,法于地;脐为中关。头为天,足为地。
有表无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微,死不治。三部脉,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也。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虽枝叶枯槁,根本将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气,故知不死也。
寸口脉平而死者,何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非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故气者,人根本也,根绝则茎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岐伯日: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黄帝日: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日: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者,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数乍疏,乍迟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七诊虽见,九候皆顺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顺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两手脉结上部者濡,结中部者缓,结三里者豆起。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在其上,涩反在下。微即阳气不足,沾热汗出;涩即无血,厥而且寒。
……
《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著作,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共10卷,98篇,成书于公元3世纪中叶。本书是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至今对中医脉诊、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启发作用,是中医临床各科医师以及中医院校师生的必读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