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自从爱因斯坦在 1916 年预测了引力波以来,人们意识到了引力波存在的可能性。尽管存在着来自局部震源的干扰问题,以及为确定引力波所需的具有极高灵敏度的仪器的难题,但物理学家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引力波探测,为的就是突破人类技术和探索宇宙奥秘的能力极限。当然,这远不止“证明爱因斯坦是对的”这么简单,这代表着一个天文学全新的分支正在被建立起来。未来,它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发现,并有能力检验迄今为止都无法被证实或否认的理论。
《引力波 : 探索宇宙奥秘的时空涟漪》(“微百科系列·第二季”)一书全面介绍了当代物理学的前沿课题、破解宇宙时空奥秘的新途径——引力波,从引力波概念的提出、探测设备的发明,到LOGO项目的规划、组织、实施和探测成果,全景展现了科学家们在漫长且充满波折的探索历程中的不懈求索精神,突显了引力波天文学革新天文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
作者简介
布赖恩·克莱格,剑桥大学物理系毕业,写作范围涵盖光学、量子纠缠等,撰写过多本科普作品,包括《万有引力》《上帝掷骰子:量子纠缠,奇怪的科学现象》《宇宙大爆炸之前》《生态学》《无穷简史》。克莱格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成员,其作品《生态学》曾获得2009年英国国际视觉传播协会号角奖,《无穷简史》曾入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图书奖。
目录
大事记 1 发现引力波 2 什么是波? 3 爱因斯坦的宝贝 4 引力波挑战 5 中子星之舞 6 魔镜 7 虚假的希望 8 了不起的引力波 9 展望未来 拓展阅读
内容摘要
重大科学项目的科研人员有时会获得公众的盛赞。当实时科学运行数据公布并被同行科学家仔细验证后,这些科研人员费尽心力和时间取得的成果就会转化为公共财富,被世界各国媒体竞相报道。但是在2015年9月14日以前,LIGO团队,也就是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的科研人员,从未有这样的期望,没人想到50年来毫无成果的工作即将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回报。 这项大规模的LIGO实验覆盖了美国两个广阔的站点,正在进行一项工程运行,并得到了世界各地1000多名科学家的支持。这是引力波天文台几天后投入运行前的例行技术测试。这是第八个也是最后一个微调周期,之后事情才会变得有趣。在美国东部标准时间上午7点左右——正是英国时间的正午——第一封电子邮件已经发送给了感兴趣的各方,这标志着天文学自引入望远镜以来优选的变化的开始。 这一天,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实现了飞跃。 重力探测 把LIGO称为天文台似乎过于轻描淡写了,但实际上它却是如此。LIGO包括两个相距3000千米(约1864英里)的巨大场地,这两个近乎相同的设施,一个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顿,另一个在华盛顿州的汉福德。两个场地都有一对4千米(约2.5英里)长的管子,直径1.2米,彼此成直角形成L形,激光沿着这对管子通过,在光束聚集形成光学干涉图样之前,多次被端部的镜子反射形成一组微小的干涉条纹,干涉条纹边缘极其微小的变化都可以被观察到。光束长度最微小的变化也会被探测到,而这种变化应是在存在引力波的情况下发生的。1916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预测过空间和时间结构中的涟漪,但从未被检测到。 这两个巨大的孪生系统,包括那些4千米长的金属管,其中几乎没有空气。空气分子的振动会散射激光束,将“噪声”引入监测的信号中。任何声音振动和气流冲击对悬挂于管端部的反射镜而言,都会影响其反射激光束。这些管道内的压力是大气层的万亿分之一,这需要连续抽气40天,在此期间,管道需要加热到150C以上才能从金属表面排出尽可能多的气体。 仅仅是为抽空管道做好准备就花了极大的心思,在美国偏远地区安置精密设备也有很大的难度。这些管道很大,需要较长的时间建造,在此期间当地的野生动物都在此安了家。在利文斯顿当一位工作人员走过几近完工的管道时,他在管道内发现了黄蜂、黑寡妇蜘蛛、老鼠和蛇。这意味着它们含酸的尿液会在纯净的不锈钢上留下污点,当空气被抽干时,这些污渍会释放出蒸气,因此在管道实现真空环境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清洁工作(一旦涉及酸,“不锈钢”就不会再“不锈”)。 尽管操作管内真空度很高,但它们的金属壁只有3毫米厚。如果没有沿着操作管设置的密集加强环,外部气压就会压碎它们。每根管子的外部都是用混凝土包裹住的,这样做不是为了做真空防护,而是为了缓冲外部冲击。这就好比一辆警车在夜间撞上汉福德天文台的一根管子,司机手臂骨折,但管子却完好无损。若空气涌入受损的管子中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由此产生的空气爆炸会摧毁大部分探测系统,造成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损失。 由于长臂延伸出较长的距离,它们的支撑物必须随其长度逐渐增加高度以适应地球的曲率。从其一端到另一端有超过一米的高度差,人们需要保持管子接近笔直。而这只是确保探测器正常工作要考虑的一个小问题,另一个更大的问题是振动。 为了应对环境中不可避免的振动,LIGO拥有一整套的实时反馈系统,用于监控各个部件的位置,并对机臂和其他部件进行微小的调整来应对变化。该系统可实现每分钟监控位置983000次,平均每0.000061秒一次。“隔震平台”处理的振动是比LIGO日常检测到的波级大100万倍左右的较大振动。 P2-5
主编推荐
英国图标书局热门科学系列译著带你遨游科学世界 回顾人类攀登科学高峰的历程 展望科学突破的未来方向 让高冷的前沿科学接地气 在知识进化中感受不可思议的科技与宇宙! 2015年,经过50年的探索,科学家*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开启了宇宙探索的新时代。2017年,领导LIGO项目的三位科学家雷纳·韦斯、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天文学一直以来都依赖于电磁辐射:可见光、无线电、X射线等,但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引力波可以穿越一切时空,包括光无法达到的地方。这就意味着,如果能够探测到引力波,人类就有可能探索宇宙的起点。 为了探测引力波,LIGO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灵敏的探测器,能够探测到比原子核尺度小100倍的运动。2015年,他们记录下了两个旋进黑洞碰撞所产生的涟漪——引力波,同时这也是人类*次直接探测到黑洞。这一次的发现照亮了天文学的未来,总有一天,人类将能够回望宇宙*初时刻的模样。 “懒蚂蚁”是重庆大学出版社打造的开放式科普图书品牌,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领域,面向各年龄层的读者,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以及想给自己充电的读者们,着力于分享大千世界的各种科学知识、科学理念以及学科历史。 “微百科系列·第二季”是一套回顾与展望当代前沿科学发展概貌的系列科普图书,包括7个前沿科技主题,上及宏观的引力波、暗物质、暗能量,下至微观的希格斯玻色子、石墨烯,近有热门的大数据、火星探索,远有地球的星际冲撞之虑……本系列图书由科普书《量子纠缠》的作者布赖恩·克莱格领衔打造,以短篇幅、精要素、趣解读的方式深入浅出介绍人类在上述科学领域的所思(研究历程)、所得(发展概况)、所悟(未来趋势),让读者从前沿科学的诸多可能性中感受科学、了解宇宙、畅想未来。
精彩内容
自从爱因斯坦在 1916 年预测了引力波以来,人们意识到了引力波存在的可能性。尽管存在着来自局部震源的干扰问题,以及为确定引力波所需的具有极高灵敏度的仪器的难题,但物理学家们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引力波探测,为的就是突破人类技术和探索宇宙奥秘的能力极限。当然,这远不止“证明爱因斯坦是对的”这么简单,这代表着一个天文学全新的分支正在被建立起来。未来,它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发现,并有能力检验迄今为止都无法被证实或否认的理论。 《引力波 : 探索宇宙奥秘的时空涟漪》(“微百科系列·第二季”)一书全面介绍了当代物理学的前沿课题、破解宇宙时空奥秘的新途径——引力波,从引力波概念的提出、探测设备的发明,到LOGO项目的规划、组织、实施和探测成果,全景展现了科学家们在漫长且充满波折的探索历程中的不懈求索精神,突显了引力波天文学革新天文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