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模式:political economy deliberations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0.82
6.3折
¥
49
全新
仅1件
作者王今朝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6929
出版时间2013-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9元
货号8006382
上书时间2025-01-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学解读》(作者王今朝)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理论与政策》和《社会和谐决定论: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重大理论探讨》的继续。《社会和谐决定论》因为要讨论社会和谐的决定,故而涉及经济以外的大量问题的讨论,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理论与政策》一书主要是理论和政策方向的讨论,假设读者已经对中国历史和现实有清晰的理解。
作者简介
王今朝,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经济学副教授,同时在武汉大学战略决策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系从事研究、教学和行政工作。围绕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问题多次在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方科研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以及政府经济发展政策、计划和结构的研究项目,2009~2010年度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全额资助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Kelley商学院商业经济学和公共政策系针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合作研究。
目录
序言
章 文献回顾和框架选择
节 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和规范判断
第三节 发展模式的决定
第四节 中国发展模式的指导理论
第五节 发展模式研究的方法论
第六节 结论
第二章 经济发展模式决定:基本模型
节 发展要素的社会属性与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节 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节 政治清明程度与经济发展模式
第四节 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模式
第五节 与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的合理性比较
第六节 中国1958~1980年时期经济发展的历史反证法分析
第七节 结论
第三章 中国1980―2012年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历史实证和反证分析
节 中国所有制结构变化:以“国退民进”为例
第二节 经济发展要素属性实现程度的变化
第三节 社会主导价值观变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第四节 政府功能定位、行为特征、运行效率
效益的中介影响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中国1980一2012年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
节 经济和社会的可避免成本分类分析
第二节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问题:以内需问题为例的分析
第五章 私有资本与发展模式决定
节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资本所有制问题上的理论误区
第二节 私有资本影响中国发展模式的历史反证法分析
第三节 私人资本积累、生产、分配影响中国发展模式的
历史实证分析
第四节 为什么资本不是价值创造的主体
第六章 制度是因,市场、价格是果
节 “市场配置资源”能否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
第二节 价格水平从来不由供求决定,而由制度决定
第三节 劳动价值对货币价格的根本决定
第四节 从刘易斯模型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
政治经济学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学解读》内容介绍: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解读众说纷纭。基于对1927—1937年和1949~1957年、1958~1980年时期的研究,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要素的社会属性、经济政策、政治清明程度、政治制度构成共性变量,离开它们,经济发展模式无法确定。
而从这些变量值来看,尽管1927一1937年被一些人认为是国民党统治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但无论是在发展要素的社会属性、经济政策、政治清明程度上,还是政权运作机制上,它留下的遗产只能是负数。反观1949~1957年,新中国以公有制建立和发展为指向,在上述四个方面反国民党之道而行之,不仅在经济发展各方面条件变量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发展迅速,而且奠定了中国长期科学发展之理论基础、制度基础。1958~1980年时期,中国即使因各种复杂原因而出现“大跃进”挫折甚至“文化大革命”,都能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与1947~1957年期间建立的发展模式的科学性(即上述变量的方向性)有莫大关系。
再反观198l~20lO年时期,毫无疑问,GDP增长取得巨大成就,但在上述四大变量(本身由许多变量构成)上可说不少方面反1949~1957年时期之道而行之。如果说,1949~1957年中,中国曾经实行过私
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国退民进,不管它是在什么背景下基于什么原因进行的,则似乎更像是社会主义工商业的私有制改造。
由于这种新的强大因素介入,中国今天发展模式所表现出的问题已经不能仅仅由1980年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情况来说明。正是这种新的强大因素介入,使得中国1981~2010年时期经济发展出现巨大的可避免成本。中国两次出现内需不足这一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现象是经济发展可避免成本的宏观表现之一。如果没有收入的平等化,中国的消费内需不足只能是周期性发生,但中国发生的绝不只是消费内需不足;而造成收人不平等的最主要、最根本原因,又只有从私有资本在中国的巨大发展中去寻找。市场交换的平等与否以及程度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市场生
产主体的性质。一旦私有资本占据社会资本的较大份额,成为最主要的市场生产主体,则市场的性质也就由私人资本所决定了,而建立平等、
公平、高效的市场机制也就非要以最大限度限制私人资本对市场性质产生影响,从中国目前国情看,也即大幅减少私人资本才能做到了。总之,马克思《资本论》为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唯一科学认识应该是与资本不创造价值这一基本政治经济学原则相一致。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学解读》的作者是王今朝。
精彩内容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学解读》内容介绍: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解读众说纷纭。基于对 1927—1937年和
1949~1957年、1958~1980年时期的研究,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要素的社会属性、经济政策、政治清明程度、政治制度构成共性变量,离开它们,经济发展模式无法确定。
而从这些变量值来看,尽管1927一1937年被一些人认为是国民党统治下中国经济发展的
“黄金十年”,但无论是在发展要素的社会属性、经济政策、政治清明程度上,还是政权运作机制上,它留下的遗产只能是负数。反观1949~
1957年,新中国以公有制建立和发展为指向,在上述四个方面反国民党之道而行之,不仅在经济发展各方面条件变量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发展迅速,而且奠定了中国长期科学发展之理论基础、制度基础。1958~
1980年时期,中国即使因各种复杂原因而出现“大跃进”挫折甚至 “文化大革命”,都能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与1947~
1957年期间建立的发展模式的科学性(即上述变量的方向性)有莫大关系。
再反观198l~ 20lO年时期,毫无疑问,GDP增长取得巨大成就,但在上述四大变量
(本身由许多变量构成)上可说不少方面反1949~1957
年时期之道而行之。如果说,1949~1957年中,中国曾经实行过私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国退民进,不管它是在什么背景下基于什么原因进行的,则似乎更像是社会主义工商业的私有制改造。
由于这种新的强大因素介入,中国今天发展模式所表现出的问题已经不能仅仅由1980年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情况来说明。正是这种新的强大因素介入,使得中国1981~2010年时期经济发展出现巨大的可避免成本。中国两次出现内需不足这一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现象是经济发展可避免成本的宏观表现之一。如果没有收入的平等化,中国的消费内需不足只能是周期性发生,但中国发生的绝不只是消费内需不足;而造成收人不平等的最主要、最根本原因,又只有从私有资本在中国的巨大发展中去寻找。市场交换的平等与否以及程度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是市场生产主体的性质。一旦私有资本占据社会资本的较大份额,成为最主要的市场生产主体,则市场的性质也就由私人资本所决定了,而建立平等、公平、高效的市场机制也就非要以最大限度限制私人资本对市场性质产生影响,从中国目前国情看,也即大幅减少私人资本才能做到了。总之,马克思《资本论》为解读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框架。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唯一科学认识应该是与资本不创造价值这一基本政治经济学原则相一致。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学解读》的作者是王今朝。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