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中学术(第18辑)(Vol.9 No.2 201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华中学术(第18辑)(Vol.9 No.2 2017)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3.92 6.3折 3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戴建业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62278474

出版时间2016-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9023781

上书时间2025-01-0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学缘漫忆】(主持人:张三夕)
转益多师是汝师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主持人:孙文宪)
“文学的主体性”论争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探索
文学批评的功能及其理想类型——以乔治·斯坦纳为中心

【古代文学研究】(主持人:汤江浩)
论“一鸣惊人”之真名假事与隐语讽谏
明刊曲本插图的演进历程
梁启超的先唐诗歌考论

【现当代文学研究】(主持人:许祖华)
历史进化维度中的民国文论建设
张光年生平与文学活动简编
惊奇美学的生成:苏童短篇小说中的恐怖审美现象

【语言学研究】(主持人:刘云)
论“到(了)+时间词语”之类格式充当时间分句
微信文本会话的语言风格统计与分析
“既然”视点下的“只有”精准条件强推句
刑事庭审中被告人的情感表达

【汉语方言研究】(主持人:汪国胜)
表完成的助词“去”、“罢”在海南岛语言中的分布
汉语方言处置式的标记模式
地域文化与大冶方言词汇

【影视文化与批评】(主持人:李显杰)
“北上”香港影人于当下合拍片中的美学转型
论电影叙事“内在故事空间”的主体间性

【博士生论坛】(主持人:魏天无)
视角多样性与词义多维性——基于“走”的个案研究
“很+V+数量”与“V+好+数量”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供应社企业组织制度建设研究
“开始”与“结束”:钱谦益《列朝诗集》对明清士人认同的建构

【读书评论】(主持人:孙文宪)
文化的参照与反思——读马特尔《论美国的文化——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双向运行的文化体制》
我心目中语言学研究的最高目标——读《资中筠自选集——士人风骨》
《华中学术》来稿注意事项




内容摘要

 1.李泽厚哲学与美学思想述略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书在介绍康德哲学的同时,为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力倡人类学本体论。他认为这一概念强调了作为本体的人类可以实际征服和改造世界,可以与各种类型的唯心主义对立。李泽厚同时强调“人类学本体论即是主体性哲学”。将这种主体性哲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物质文明发展史,“另一方面即以构建和发展各种心理功能(如智力、意志、审美三大结构)以及其物态化形式(如艺术、哲学)为成果的人类主体的内在主观进展”。在这一本体论思想的框架中,李泽厚从康德先验哲学中高度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的相关理论切入,通过康德哲学中自然向人生成、人是最终目的等相关理论,李泽厚导向了强调以美学作为桥梁来沟通认识与伦理、自然与人、社会与个体。李泽厚特别指出康德哲学中自然向人生成理论中的“人”指的是“文化——道德的人”。接着他从作为联结媒介的美学走向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的阐释:是实践着的人和群众的实践的历史使自然成了人的自然;人的自然既在物质方面服务于人,又使人产生了诸多超越生物特性的能力。李泽厚认为审美就是这种超生物特性的需求和享受。李泽厚在其主体性哲学中将人类主体的内在主观进展与物质文明发展史并列,认为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同时,李泽厚借助康德哲学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作用和价值,并进而提升了审美的地位和价值。
  之后,在《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中,李泽厚对当时学界热议的“人性”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从静态角度而言,人与物性、与神性的区别在于人性;从动态角度而言,人与自然、与对象世界的区别在于主体性。李泽厚从上述“动态区别”出发,以实践性和积淀说为基础解释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主体性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李泽厚特别强调了个体实践的相对优先性:“实践就其人类的普遍性来说,它积淀、转化为人类的逻辑、认识结构;另一方面,实践总是个体的,是由个体的实践所组成、所实现、所完成的。个体实践的这种现实性也就是个体存在、它的行为、情感、意志和愿望的具体性、现实性。这种现实性是早于和优于认识的普遍性的。”李泽厚把实践和积淀作为了主体性理论的重要基础,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后者是他美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由此可以见出“主体性”概念在李泽厚理论体系中的特殊位置。
  2.刘再复“文学的主体性”理论主要观点
  (1)刘再复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中的核心观点是“人是目的”,刘再复在文中反复强调要“把人看作人”,“以人为思维中心”,“把人的主体性作为中心来思考”。这一观点明显受到了康德哲学及李泽厚相关述评的影响。
  (2)刘再复在《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开头对人的主体和客体、受动性和能动性的区分与李泽厚在《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中对人性和主体性区分有相似处。刘再复进而将文学主体分为对象主体、创造主体、接受主体三大类,分别对应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家、读者和批评家三类人群并分别加以深入论述。
  ……




精彩内容
本书分学缘漫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汉语方言研究、影视文化与批评、博士生论坛、读书评论等栏目,刊发系列研究论文,展示各个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相关成果,旨在为学者们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更开阔的视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