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3.86 6.3折 ¥ 69.8 全新
仅1件
作者杨孝伟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65771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9.8元
货号9901403
上书时间2025-01-06
第一章
家庭农场基本理论概述
家庭农场是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征鲜明,类型多样,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客观原因,也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它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第一节家庭农场的内涵、特征及类型 一、家庭农场的内涵 家庭农场一词起源于欧美,在一些欧美国家,家庭农场发展的历史较为悠久。对于家庭农场的定义,中外学者纷纷进行了认真研究,有过不少精彩的论述。如美国农业部在对家庭农场(family farm)进行解释时更强调家庭农场应当是未雇用经理,也不含非家庭成员的法人或合作组织的农场。1998年《美国农业年鉴》中指出农场应该能生产和销售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必须是社区认可的,农场要有能维持家庭和农场正常运行的收入和能力,具有偿还债务的能力,有管理人员和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也可以雇用长期工或短期工,以满足农场生产经营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大力鼓励和扶持家庭农场发展,专门颁布了《家庭农场法》,在《家庭农场法》中对家庭农场作了明确解释,认为家庭农场是由农民个体及家庭成员组合而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该组织终生占有并继承农场的所有资产,并承担其法人的权利和义务。加拿大的农业较为发达,根据其家庭农场发展的实践,把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组织化作为家庭农场的基本特征。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历史不长,属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中的新生力量,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尚在研究探索之中。因此,对家庭农场定义也有多种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黎东升等(2000)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农户所在家庭为基本的组织单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从事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科学管理的企业化经济实体。房慧玲(1999)认为,家庭农场是在适应现有生产力水平与市场要求情况下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具有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种养的农户企业。朱博文(2004)则认为,家庭农场是我国土地体制改革创新的产物,是更好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张晓丽(2001)认为,家庭农场的农作制度使农户的生产因农产品可交易量的改进而彻底改变了农户把农业视为收入稳定来源的观念,而是把农业视为收入增长的来源或致富的渠道。袁赛男(2013)认为家庭农场以家庭经营、适度规模、集约化、商品化、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特征。
从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实践来看,我国现行的家庭农场是在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伴随我国农垦系统全面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形成的。也就是说,家庭农场的产生与发展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组织形式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它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其所具有的商品化生产的特征。农村改革之初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I"f、尽快解决温饱问题。那么,家庭农场的出现则带有明显的市场经济属性。因此,我们认为家庭农场的定义应该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第一,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家庭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本单元,即家庭对土地有着强烈的依赖性,土地是他们得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具有典型的“家庭”属性;第二,家庭农场与其他一般农户是有区别的(后面会有详细分析),农场的概念表明它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最基层的经济组织,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不具备这两个基本要素和属性的也就不称其为“家庭农场”了。综合以上两点,可以说家庭农场应该是一个具有现代商品意识和运营能力的企业。因此,我们认为家庭农场是建立在家庭这个基本生产单位基础上的,将适度规模的土地等作为主要劳动对象,以高效率的劳动、商业化的资本和现代化的技术为生产要素,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生产经营企业。这里所指的“适度规模的土地”是一个变动的概念,其“度”应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而定,但基本原则应该是超过当地的平均规模水平。这种说法不仅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而且也反映了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不高的客观事实。经济发达国家对家庭农场规模的界定也有不同的做法,如美国农业部对家庭农场的规模是以年销售额来划分的(正如世界500强的划分标准一样),将年销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