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交通与皖北地区城镇变迁研究:1907-1949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8.94
6.3折
¥
7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李强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25714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9265756
上书时间2025-01-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李强,男,1972年出生,安徽阜阳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历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致力于中国近代交通史和城镇史的教学与研究。2006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阜阳师范学院工作,2011年9月—2015年6月,在安徽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近年来,出版专著《倪嗣冲年谱》1部(合著),参与编写《中国近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5万字),并在《安徽史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盐业史研究》、《北华大学学报》、《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有关区域交通与城镇变迁方面的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皖北地区传统交通格局与城镇体系
第一节 皖北地区传统交通格局
一 明代以前皖北地区交通发展概况
二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的交通格局
第二节 皖北地区传统城镇体系
一 府、州、县城镇的功能
二 县级以下商业城镇的发展
第二章 新式交通兴起与皖北地区商路的变迁
第一节 新式交通的兴起
一 水路运输的新旧并存
二 公路交通的初步发展
三 铁路筹划与修筑
四 新式交通之间的竞争与互补
第二节 新式交通与皖北地区商路变迁
一 商品输出路线的变迁
二 商品输入路线的变迁
三 商路变迁的影响
第三章 新式交通格局下皖北交通中心的变迁
第一节 传统交通中心的历史地位
一 正阳关的交通与商业地位
二 临淮关的交通与商业中心地位
第二节 近代维持正阳关传统交通中心的努力
一 正阳关在清末民初铁路规划中的突出地位
二 相关铁路计划的相继流产
第三节 津浦铁路淮河大桥选址变更与临淮关城镇地位的变迁
一 津浦铁路淮河大桥选址的变更
二 桥址变更的影响:蚌埠取代临淮关
第四节 关于皖北交通中心变迁的探讨
一 新的交通格局形成,贸易路线发生根本变化
二 皖北贫弱,缺乏落实铁路规划的实力
三 规划欠妥,难获批准
四 传统交通中心的内在缺陷在近代的充分显现
五 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城镇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六 政治功能的弱化,也加速了皖北交通中心的变迁
第四章 新式交通与皖北地区新城镇的兴起
第一节 新式交通与蚌埠中心城市地位的形成
一 新式交通带动蚌埠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
二 新式交通与蚌埠城市形态的演变
三 对蚌埠崛起原因的探讨
第二节 淮南铁路与淮南城市的成长
一 铁路修建与淮南城市基本框架的形成
二 矿路结合主导淮南城市形态的演变
三 淮南城市兴起的影响
第三节 铁路沿线小城镇的发展
一 皖境津浦铁路沿线小城镇的发展
二 淮南铁路沿线小城镇的发展
第五章 新式交通与皖北地区传统城镇的兴衰
第一节 合肥、宿州因铁路获得新生
一 铁路与近代合肥城市发展
二 铁路与近代宿州城市发展
第二节 凤阳、阜阳、亳州交通与区位优势的弱化
一 明清以来凤阳历史地位的变迁
二 近代阜阳城市发展的迟滞
三 近代亳州城市的渐趋衰落
第三节 皖北商业小城镇的变迁
一 淮河以北主要商业城镇
二 淮河南岸主要商业城镇
余论 新式交通与皖北地区城镇变迁关系评析
一 新式交通推动皖北地区城镇体系变动
二 新式交通主导下的商路变迁
三 新式交通是皖北地区城镇变迁的主动力
四 新式交通与皖北城市新风尚的形成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内容
皖北地区传统交通中心是正阳关和临淮关,在区域内外商品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式交通兴起,蚌埠城市崛起,皖北地区的交通与商业中心发生转移。蚌埠迅速成为本区域新的交通与商业中心。津浦铁路通车,蚌埠成为“火车拖来的城市”。但是,实际上蚌埠能够成为皖北地区新的交通与商业中心,是铁路与水运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淮南因煤而兴,但铁路将分散的矿区连接起来,形成了城市的基本框架;同时,铁路还带动其沿线的小城镇发展,如津浦铁路沿线的符离集、固镇、三界、明光等,淮南铁路沿线的田家庵、水家湖、撮镇、烔炀、柘皋、裕溪口等。在新的交通格局下,传统的府、州、县城镇面临不同的命运:合肥、宿州因与铁路接轨,城市发展获得新生;凤阳、阜阳、亳州因新式交通的推力有限,城市传统区位优势丧失,发展陷于停滞或渐趋衰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