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61.55
6.3折
¥
98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陈心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51546
出版时间2018-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9636112
上书时间2025-01-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陈心林,湖北安陆人,法学博士,现为湖北民族大学教授、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首批中青年很好专家。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民委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三等奖1项。
目录
导论
节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案
第三节本课题田野工作简介
一选择田野工作点的原则
二主要田野工作点简介
章武陵地区的社会、人文与生态:“历史冰箱”与开发热土
节文化富矿与“历史冰箱”
一文化富矿
二“历史冰箱”
第二节避秦渊薮与开发热土
一避秦渊薮:武陵地区的历史记忆
二开发热土:武陵地区的当代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
节先秦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廪君”巴人在武陵地区的发展
二三苗民族在武陵地区的繁衍
三盘瓠蛮夷在武陵地区的生息
第二节秦汉至隋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中央王朝对武陵地区各民族的怀柔招徕
二中央王朝对武陵地区各民族的征讨招抚
第三节唐、五代十国至宋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武陵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共同体进一步发展民族特征日益彰显
二族际互动规模不断扩大,族际交流程度日益深化
第四节元明清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土司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改土归流与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五节中华民国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民族”理念的嬗递与民族政策的演变对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西南民族研究的筚路蓝缕与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国家体制的变革与“文化革命”的实施对武陵地区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
四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武陵地区的斗争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内地机关人员大规模地迁入对本地区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民族识别工作在武陵地区的开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在武陵地区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文化层面民族关系的发展
节文化边界: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区分
一文化特征成为民族边界最明显的标志
二“弱者的武器”:悲情历史的建构
第二节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一“三教同源”:土老司、苗老司、客老司的渊源
二“和而不同”:土老司、苗老司、客老司的互补共生
第三节当文化成为资本:产业开发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夸耀与竞争
一文化成为资本:武陵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燎原之势
二“你方唱罢我登台”:产业开发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夸耀与竞争
第四节机遇与挑战:民族文化发展的当代语境
一民族文化的发展机遇
二民族文化面临的挑战
三异质文化对民族社会生活的冲击
四“鹊巢鸠占”:民族文化产权的丧失
本章小结
第四章社会交往层面民族关系的发展
节语言使用与民族关系
一南蛮鴃舌与西南官话:武陵地区民族语言的历史格局与现实状况
二双语教学与民族关系:小茅坡营村与金珠村的案例分析
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语言使用与民族认同
四语言使用与民族关系
第二节通婚范围与民族关系
一边界与区隔:历史上的族内通婚传统
二交融与一体:现实中的族际通婚态势
第三节差序格局:立体多元、共生并育的认同体系
一地域认同与家族认同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第四节现代化场域中“民族”身份的意义
一“土苗出山”:打工潮中“民族”身份的骄傲与迷思
二“相忘于江湖”:城市社区中“民族”身份的大隐于市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现实状况
三推进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精彩内容
本书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武陵地区的民族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本书充分利用文献材料, 以武陵地区三大主体民族——土家族、苗族、汉族的互动关系为纲, 历时性地重构本地区民族关系的历史进程。分析影响民族关系的核心要素, 探讨民族关系与民族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同时, 对“民族”、“族群”、“国族”及“认同”等近年来民族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析 ; 以期能为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化尽到绵薄之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