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穹之上:我的南极故事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3.75
5.6折
¥
78
全新
库存207件
作者曹建西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646071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9775427
上书时间2025-01-0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曹建西,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先后四次参加我国南极考察队,赴南极执行长城站越冬、昆仑站选址和建设等任务,曾担任长城站管理员、昆仑站副站长、南极内陆冰盖队首席机械师等关键职位。多次获得“很好南极考察队员”称号,并荣获国家海洋局颁发的个人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
目录
序 我所认识的曹建西
部分 南极初体验 长城站越冬
我是如何加入中国南极考察队的?
参加南极考察队越冬队员的选拔训练
加入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次踏上南极
人类探索南极的历史,我国南极考察的开端
乔治王岛初体验,南极的边界在哪里?
越冬队员的工作交接
长城站度夏工作开始
乔治王岛是一个小型国际社会
在长城站中过元旦和春节
度夏队员撤离,长城站进入越冬期
长城站的越冬生活
仲冬节后的越冬生活
越冬结束后,重返祖国
第二部分 五十天跋涉 闯生命禁区
报名参加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
参加内陆队高原选拔训练
加入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去南极
“雪龙”号破冰
抵达中山站前的海冰卸货
内陆队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内陆队出发后的日常生活
出发后第四天,遭遇只“拦路虎”
经过DT085,格罗夫山的分叉路口
遭遇冰裂隙和软雪带
过“魔鬼30千米”和“大锅盖”
经过21天长途跋涉,终达“冰穹A”
“冰穹A”上的科学考察
建站选址
冰盖上的一场生死极速
我们在“冰穹A”建了一个天文台
撤回到中山站,大海的颜色让人落泪
第三部分 再赴“冰穹A” 建巍巍昆仑
半年后再赴南极,参加第25次南极考察队
雪地车意外沉海,徐霞兴与死神擦肩而过
开启险象环生的空中卸货模式
向死神宣战,我和夏队长将两辆新雪地车开上岸
第七次南极内陆队从中山站出发
出发后的2~8天,第二辆PB240雪地车“瘫痪”
出发后的9~13天,修雪地车导致我晕厥
出发后4天,偶遇女科学家Sharon
出发后5天,在“魔鬼30 千米”翻橇
出发后6~18天,毛一雷在“锅底”迷路
出发后9~20天,成功登顶“冰穹A”
昆仑站建站工作开始
昆仑站和昆仑机场胜利竣工
紧急撤离的路上,满足李院生的冰芯情结
内陆队扫尾工作,再次虎口逃生
参加第27次南极考察队,和南极说再见
附录 从英雄时代?到科考时代
附1 南极的“英雄时代”
附2 南极历史上三支最著名的越冬队
附3 南极早期建筑
附4 南极地质变迁史
附5 海冰、冰川、冰架和冰山的区别
附6 神秘的东方湖
附7 南极幻日的光学原理
附8 常见的南极动物
附9 中国南极考察大事记
内容摘要
我是如何加入中国南极考察队的? 我从小就无数次地听说“南极”,但一直没有想过南极会和自己有什么联系。次觉得南极离我并不遥远是在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在校园里看到这样一则招聘信息:需要一名机械专业的毕业生,负责管理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和中山站的机械设备,用人单位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我上网查询后了解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为“极地中心”)很初叫作“中国极地研究所”(1989年成立),2003年改名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隶属于国家海洋局(2018年机构改革调整为隶属国家自然资源部)。极地中心办公地址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是我国南北极考察的业务中心和主管部门,管理着我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简称“科考站”)和“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简称“雪龙”号),每年国家派出的南极考察队也是由他们组建的。 2000年,我高中毕业考入同济大学,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4年的大学时光过得很快,转眼来到2004年的上半年,就是我要开始找工作的时间点。我和同学们都对未来满怀憧憬,迫切地希望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经过16年的学校教育,我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大显身手,成就一番事业。 当年,机械专业的毕业生优选的去处是汽车公司。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提升,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通用、大众等几大汽车公司给机械专业毕业的学生开出的条件都颇具诱惑力。 极地中心的这则招聘启事,却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倒不是因为薪酬待遇有多好,而是因为上面写着要去南极工作。工作地点在南极,这太不可思议了。待遇其实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还不及普通公司工资待遇的一半。那时,单位里也已经没有福利分房的待遇,拿着这点工资该怎么在上海生活呢?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尤其对我这个从外地来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 但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去试一下,如果面试通过了就去。当时我是这样想的:选择去南极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可以给我带来一段常人难以企及的经历;钱以后可能还有机会去挣,但去南极的机会这一生恐怕就只有这一次。 这样考虑之后,我毫不犹豫地将简历发送过去。想不到很快就收到极地中心的面试邀请,先后两轮面试都顺利通过,我很快就拿到极地中心的聘用合同书,只要签上字就算确定签约。同时,我也拿到另一家重型汽车公司的聘用合同书。到底选择去哪一家呢?我知道不管做出怎样的选择,对我的未来势必造成很好大的影响,也将改变我未来的人生轨迹。 很终,我还是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在极地中心的合同书上郑重签字,2004年7月开始正式到极地中心工作。 很终决定选择这份工作,和我的出身有很大关系。我是一个山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我的家乡在湖南郴州市的一个小山村里,村子很好偏僻,村里只住着同族的40多户人家。村子三面青山环绕,剩下的一面是村民们辛勤耕种的梯田。那时,梯田边上有一条通往外界的泥土公路,行驶在这条泥土公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货运拖拉机,我们用它运煤或建材。村里人平时要去什么地方,基本都得靠双腿走路,这时候就不一定走这条公路了,大多会选择距离目的地很短的山路。 P2-3
精彩内容
本书作者曹建西曾就职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他四次参加中国南极考察队前往南极执行考察任务。*次在中国南极长城站越冬一年多,后三次均赴南极内陆冰盖*高点“冰穹A”,为昆仑站选址、建站做出贡献。他和考察队队友们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祖国交给他们的光荣而艰巨的科考任务。
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撰写,以详实生动的事例从一个个侧面展现了中国南极考察中的人和事,随文附有大量精彩图片,并介绍了一些关于南极的科学知识,帮助读者认识南极、了解南极。极地工作环境的艰辛、时刻面临的生死考验、科研工作任务的连续性、复杂多变的南极地貌在作者朴实无华的文字中生动呈现,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真实的南极考察工作,感受薪火相传的南极精神。
本书适合南极考察工作者、南极爱好者和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