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9.01 6.3折 ¥ 78 全新
仅1件
作者詹石窗,宋崇道,谢清果主编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94923
出版时间2020-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0774265
上书时间2025-01-06
老子“乐天知命"思想考论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发微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内容提要:“乐天知命”作为一个成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其明确提法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传》,而其思想端倪可以追溯于老子《道德经》。尽管《道德经》八十一章中没有“乐天知命”的字眼,却贯穿着“乐天知命”的精神,尤其是第二十四章更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天命”代表了自然宇宙运转的大趋势,这种大趋势规定了万物发生与存在的样态。,生命体顺应了自然宇宙运转的大趋势就能够获取必要的能量而存活和发展;反之,违背了自然宇宙运转的大趋势,就会失去能量的来源,最终走向衰败,人类也不例外。老子所说的“跋者不立,跨者不行”实际上是通过反面例证来启迪人们:不懂得“乐天知命”的道理,就会犯上偏执的怪病,最终处处碰壁。从实践哲学角度看,“乐天知命”本身就是一个蕴含辩证法精神的课题。一方面,唯有“乐天”,才能“知命”,即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准确地自我定位;另一方面,唯有“知命”了,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看待天地间的各种复杂现象,从而实现自我与天地的感通。
这一章,河上公章句名为“苦恩”,宋常星((道德经讲义》称作“不处”,邓镝《道德真经三解》直接取首句为名。
如何理解“苦恩”这个题目呢?“苦”这个字源于“古”,用以表示历时很久的植物,例如((诗经·唐风·采苓》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此之“采苦”即采摘苦菜,据说这种苦菜的味道类似黄连,人口苦涩,却能够治病,所以先民们乐于采摘,并且食用。然而,这种苦菜毕竟不像稻谷、水果之类,不能常吃。随着时代变更,植物之苦味就被引伸出“痛苦”与“苦难”的意义,用以形容不幸遭遇,例如((史记·陈涉世家》所谓“天下苦秦久矣”,即表明天下百姓受到压迫、煎熬,痛苦不堪。
与“苦”关联密切的是“恩”。其字源是“因”,表示依靠。在金文里,“恩”的字形结构,上“因”下“心”,表示有了依靠而心生谢意。《说文解字》称:“恩,惠也。”什么叫“惠”?就是好处,意即得到了好处。如果把“好处”比作甜头,那么“恩”也就与“苦”形成了鲜明对照。从这个意义上讲,“恩”与“苦”就是一对反义词。
在现有文献里,最早将“苦”与“恩”合成为一个词组的是《道德真经河上公章句》。此后,说“苦恩”者渐多,例如宋代陈思编(《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七十六((翠寒集》之((寄眠云处士》诗有“尚迟甘旨奉,更被苦恩牵”之句,无名氏所撰(《弘阳苦功悟道·拜朱师傅修行品第七》则称:“大慈大悲拔济我,怎忘师父拔苦恩?”这两个例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苦恩”的态度。
在一般人心目中,“恩”是好的,“苦”是坏的,所以就会设法获得恩惠,而避免痛苦。然而,客观生活中,“恩”与“苦”却可以相互转化,“苦”可以转化为“恩”,而“恩”也可以转化为“苦”。一方面,吃得“苦中苦”,就会有机会获得认可,得到某种恩惠;另一方面,“恩”又有“恩爱”的意思,从凡俗的眼光看,男女夫妻恩爱,无可厚非。然而,恩爱过了头,以完全占有的心态来。恩爱”对方,就会造成困扰。从道学与佛学的修行立场看,“恩”与“苦”,都是一种情欲的牵扯,如果无法摆脱这种牵扯,就会在凡庸的世道里轮回。基于这种看法,修行之人要求超越“苦恩”的牵挂,力图回归内心平静。((道德真经河上公章句》以“苦恩”作为第二十四章的标题,正是从精神修养的角度提出来的。
对于修行的人来说,既然“苦恩”会造成精神困扰,那就应该设法予以避免。如何避免呢?宋常星用“不处”二字来提醒人们。所谓“不处”,就是不让自己陷人私欲的泥潭,而有精神境界的升华。对此,宋常星有一个题解,他说:
恭闻无私无欲者,圣人之心也。有机有智者,常人之心也。圣人性太极至诚之理,心合天地自然之用。养深积厚,休休焉,如青云出岫,而意念无为。乐天知命,湛湛兮,似明月临潭,而身心自在。是故虚心应物,不肯先己以后人;体道用柔,定是去高而就下。与物无争,物亦莫能与之争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