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证矫正视角下的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调查·理论·实务:investigations, theories and practice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循证矫正视角下的社区矫正与社会工作:调查·理论·实务:investigations, theories and practice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5.9 6.3折 8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熊贵彬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62096962

出版时间2020-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9元

货号11090783

上书时间2025-01-0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熊贵彬,男,1973年生于成都。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系主任,MSW教育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司法社会工作、犯罪学、社区治理和社会政策。公开发表五十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三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北京市社科基金等项目,主笔完成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

目录
代序  社工专门化和矫正专业化:如何实现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的有帆结台
前言
绪论  研究概述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方法
    三、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劳教制度废止对社区矫正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劳教制度废止的相关讨论
    二、劳教相关数据分析
    三、相关讨论
第二章  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内外关于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重新犯罪影响因素数据分析
    三、重新犯罪影响因素的相关探讨
    四、我国重新犯罪核心因素总结
第三章  美国矫正社会工作发展历程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兴起(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早期)
    三、矫正社工的大发展(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
    四、急转直下:社工大量撤离(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
    五、社工重返矫正领域的呼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
第四章  发展中的循证社区矫正
    一、循证矫正产生的学术背景
    二、循证矫正的主要观点
    三、证据等级划分的不同策略
    四、应用困境和抵制
    五、循证矫正在回应质疑中发展
    六、中国循证矫正的推进
    七、循证社区矫正的启示
第五章  社区矫正管理模式及社会工作介入效果分析
    一、综合管理模式的提出及其循证研究
    二、三种管理类型的循证研究
    三、综合管理模式作用机制
    四、中国形成的社区矫正三大管理模式
    五、三大模式管理特征及效果分析
    六、综合管理模式对我国社区矫正的启示
第六章  矫正社会工作专业性和有效性的探讨
    一、为什么要探讨矫正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二、犯罪学主要流派对矫正社会工作的影响
    三、犯罪学科学性和矫正社会工作专业性、有效性面临的挑战
    四、循证矫正指明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五、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检视
    六、相关讨论
第七章  理论导向下的假设检验
    一、官方数据变化趋势带来的新思考
    二、理论导向下的研究假设
    三、指标选择和变量描述
    四、计量检验
    五、研究发现
    六、讨论与建议
第八章  社区矫正立法中的社会工作参与
    一、社区矫正“北京模式”的全国典型性
    二、北京社会工作事务所难以参与社区矫正现状及原因
    三、一个成功案例的黯淡
    四、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快
第九章  中国社区矫正的探索与转变
    一、社区矫正何以在中国得到全面采纳
    二、社区矫正的多元化探索
    三、当前转变:走向规范化
    四、我国社区矫正的新分类框架
附录  矫正社会工作方法梳理和简评
  第一部分  再犯风险评估方法
    一、犯罪行为评估与预测方法演变
    二、第四代评估工具LS/CMI的运用
  第二部分  动机式会谈
    一、动机式会谈与循证矫正的融合
    二、案主动机改变的阶段特征和应对策略
    三、动机式会谈作用的原理
    四、动机式会谈改变矫正对象的具体方法
  第三部分  认知行为治疗
    一、矫正领域的认知行为治疗
    二、认知行为治疗的循证矫正研究
    三、美国社工运用认知行为治疗进行矫正训练的案例
  第四部分  利用生命关键事件推动行为习性反思策略
    一、理论依据
    二、案例示范
  第五部分  其他介入方法
    一、恢复性司法
    二、家庭干预
    三、社区服务、工作就业、职业培训和组织活动
  第六部分  实际案例
    一、冲动型未成年缓刑案例
    二、偏执型未成年犯罪
    三、不服从案主的应对:有效表达不同意
    四、基于社会控制理论的青少年犯罪预防案例
后记

内容摘要
一、研究缘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这意味着在我国实施了56年的劳动教养制度(以下简称“劳教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此后,轻微犯罪行为的惩治和教育主要由社区矫正来完成,将矫正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加快融入我国社区矫正实践具有现实的紧迫性。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斗争需要的劳教制度同我国新时期的法律体系之间出现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冲突之处,其废止体现了我国法制建设的完善和法治文明的推进,同时也彰显了我国法治社会的进步。我们感兴趣的是:劳教制度废止究竟会对社区矫正制度产生怎样的影响?该问题在法律条文中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然而在我们的研究推进过程中却发现不能简单地回答,甚至其影响也需要一定年份才能观察出来。同时,运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劳教制度,仅从矫正方法而言,是否有其合理有效的方面可以进一步吸收到新时代的社区矫正方法体系工具库之中,以此提升社区矫正的效果。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领域兴起于美国。大规模的矫正恢复(rehabilita-tion)运动被美国社会工作学界、实务界和政界所共同推动,其影响可谓举世瞩目。但是,美国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诞生后是否就一帆风顺呢?除了经验是否还有教训呢?这都需要我们深入全面地探索其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探析其背后的司法逻辑和社会思潮变迁。由此,充分吸收其有益经验并吸取避免相关教训,才能在我国社区矫正社会工作发展中体现后发优势。社区矫正又称为社区服刑,其要义在于针对低风险犯罪人员在社会领域开展相关思想和行为矫治。尽管风险较低,但是社区矫正对象仍然属于罪犯范畴,那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犯罪学的视角,主要是犯罪社会学和犯罪心理学,来分析和审视其重新犯罪风险和预防再犯问题。然而,西方犯罪学史中形成了流派众多的理论解释,可谓“无边无际的犯罪学”(1),我们还需要结合循证矫正运动进行细致甄别和取舍应用。循证矫正运动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北美,迄今已呈方兴未艾、席卷全球之势,在我国社区矫正发展过程中不能对此趋势视而不见。循证矫正运动对犯罪学各流派思想进行了系列检验,同时聚焦于探索风险评估和有效矫正的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具体措施的有效性。社会工作在其济贫扶危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干预模式和方法,但是在介入社区矫正领域时还需要遵循科学证据所揭示的罪犯矫正规律,以此提升社区矫正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我国社区矫正起步于21世纪初,迄今不到二十年的历史。在短暂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形成了“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两种特征鲜明的管理方式,以及影响似乎不那么大但同样具有典型特征的“深圳模式”,此外还有众多省市区采取了一般管理方式。值得探究的是,基于循证矫正视角,我国形成的几种社区矫正管理模式的有效性都处于什么水平和状态。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社会工作应该以何种状态进入社区矫正管理系统。2019年,我国社区矫正领域的里程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以下简称《社区矫正法》)得以通过,其是如何定位社会工作的职能和角色,为什么会如此定位,这都值得深入探究。我国社区矫正为什么在21世纪初得以全面采纳?在经历多元化探索之后,《社区矫正实施办法》(2)和《社区矫正法》确立了我国社区矫正怎样的发展方向?在此发展过程中,是否按部就班、一帆风顺,有没有出现重大思路转变?本研究集中关注的社会工作介入,在宏观制度设计和理念中究竟处于什么状态?以上系列问题需要针对社区矫正实践开展大规模社会调查,结合官方统计数据和学界重要研究文献,遵循循证矫正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小心而细致的求证和分析,为我国社区矫正发展提供证据为本的一份实证研究。

……



精彩内容
本书通过深入分析美国矫正社会工作百年兴衰的经验和教训,充分借鉴循证矫正的理念、原则和方法,结合对我国社区矫正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思考兼具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制度安排和矫正方法。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