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4.93 5.6折 ¥ 98 全新
库存47件
作者[美]约翰·G.T.安德森,祝锦杰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313247766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11168543
上书时间2025-01-05
第一章
从狩猎-采集者到众王之王
显然,史前人类并未给我们留下他们是谁、又做了什么的文字记录。我们不得不求助于史前器物和口述史,或对相似环境中使用相似技术和资源的较新近人类进行比较研究,以推断他们的故事。这些方法无疑是不够准确的,尤其是当我们不得不把假设建立在一个文明或文化的碎片上时①。然而一些规律总是频繁地出现,使我们能够对各种门类的博物学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做出合理的假设。
《约伯记》中,上帝提出的许多问题都在探究一些对游牧民族甚为实用的知识,这些问题也近乎一个寓言,讲述了人类定居下来后,如何不可避免地与广阔荒野丧失了联系。如今,享用着深度加工、充分烹饪、开袋即食的食物,我们的失去仿佛只存在于美学意义上。我们同意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所说的,人们“对他们享有的自然所知无几”,且至少在眼下看来,个体对自然的理解和体验早已不再生死攸关。狩猎采集者却是很讲求实用的群体,因为他们不得不如此。猎物和其他资源的分布和多寡通常都随着季节剧烈变化,有时富足有余,有时却青黄不接①。一个地方的人口在一代人内和几代人间都可能大幅波动②。认为西方以外的社会就一定更加平衡、和谐,其自然环境也更加稳定,这些传统的观点在更深入的研究后已经遭到质疑③。要想生存,人类必须积累关
于猎物习性的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博物学非常古老,可能是我们的科学中最古老的一门。早在阅读纸上印刷的书籍之前,人们就学会了如何阅读自然。云朵、海洋、动植物的习性和季节可不仅仅是有趣的外界现象,而是日常生活的核心要素。
在一个狩猎一采集型社会,或者说在所有社会中,一次狩猎的成败都部分地取决于当地的捕猎能手能否在社会禁忌和部落需求的约束下找到猎物、管理猎物。猎物种群的生长、繁殖和迁徙模式影响了狩猎活动中伴生的文化习惯。精通某些食物来源,并且掌握专门化的猎物物种知识,有相当的益处。但是在高度变化的环境中,过度专门化也是冒着真正的风险。
有证据表明,过度捕杀并不只限于某一个文化或地域内的人类族群。例如,在法属波利尼西亚(Polynesia),技术发达的人类对无辜的动物大开杀戒的事迹层出不穷④。当毛利人踏人新西兰时见到了种类出奇繁多的鸟类,其中就有世界上最大的不会飞行的鸟类:恐鸟(Dinornis)。毛利人是擅长远途航行的海上民族,靠捕食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为生,但过去他们的祖先也曾以岛屿鸟类为食⑤。毛利人在新西兰发现了一个货真价实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