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8.88 6.3折 ¥ 30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米兰达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13086
出版时间2015-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0元
货号8757184
上书时间2025-01-05
第1章 3~12岁,培养正向情绪的关键阶段
孩子闹情绪时,不需商量,直接下指令 / 002
孩子坚持自己的习惯时,应该尊重他 / 007
当“数到三”这句话的魔力消失时 / 012
即使孩子很听话,仍要随时提高警觉 / 016
把伸出去的手缩回来,要让孩子自己思考与行动 / 020
孩子懂得讨价还价时,父母的态度要更坚定 / 024
虚假、敷衍的赞美,对孩子才是真正的伤害 / 029
偶尔也要满足一下孩子的好胜心 / 034
孩子遇到困难想放弃时,要对他多抱一点儿期望 / 038
第2章 做到9个“不”,孩子就能知进退
孩子不需要十全十美的父母 / 044
学会和孩子如何相处 / 048
孩子发生小意外时,不要大惊小怪 / 052
不要随便对孩子作承诺 / 055
不要为了保护孩子而说“善意谎言” / 060
拒绝之后,一定要解释原因 / 064
不要凡事道歉,以免孩子缺乏挫折忍受力 / 068
不要因放不下身段,而逃避向孩子道歉 / 072
孩子爱问“为什么”,不必有问必答 / 076
内容摘要
**章 3~12岁,培养正向情绪的关键阶段
孩子闹情绪时,不需商量,直接下指令
小瑞在卖场里逛累了。他就像大部分3岁孩子一样,无聊得开始调皮捣蛋。他把玩具区里货架上的玩具全都搬到地上,然后拿起一根塑料球棒,并把玩具小汽车当成棒球,用力地敲打。
妈妈见状,走过来说道:“宝贝,别这样玩儿。你要不要坐到推车里呢?”
小瑞:“我不要!”
妈妈:“我看你一定是逛累了,我们回家睡觉,好不好啊?”
一听到妈妈要带他回家睡觉,小瑞立刻大闹脾气。不过,这回妈妈终于变聪明了,一把抱起小瑞放在推车里,然后二话不说就离开了卖场。结果,还没走到停车场,他就已经累得睡着了。
孩子无法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所以父母必须帮忙抉择
对许多个性较为敏感的父母而言,为了避免对孩子感到内疚,他们通常会轻声细语地与孩子沟通,而不是以强制的方式来命令孩子服从。不过,说真的,父母若采取非常不错式的硬性规定,也许对年幼的孩子有效,但青春期的孩子恐怕就不吃这一套了。
父母必须教导年幼的孩子懂分寸,培养自行抉择的能力,不过他的年纪还小,还无法判断是非与轻重,所以父母也必须让他了解:“当有必要询问你的意见时,我自然会开口问你,其他时候你都得听我的。”
例如,孩子已经累了、必须休息,或者父母的时间明明已经来不及了,但是孩子这时偏偏就是不肯听话地坐进婴儿车里、不肯离开游乐场、不愿意放开他紧握在手里的心爱东西,父母在温和沟通的同时,也应该采取强制的行动,强行把孩子抱进婴儿车里、强迫他交出手中心爱的玩具,或者语气温和但态度坚定地告诉孩子:“我们现在回家睡觉吧!”或“我们现在要走了。”
请记住,你是爸爸(妈妈)、他是孩子,在他成年之前,家里的许多事由父母来决定,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孩子闹情绪时,不要请求地问:“……好吗?”
在面对你的要求时,孩子若是以闹脾气、大哭大叫的方式回应,你该如何处理呢?为了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同时明白父母不会对他的“闹情绪”妥协,这个时候,你就要对孩子采取极具约束力的方法—命令或强迫他配合你。这个方法优势地位可以大大地减少你与孩子之间的争执纠缠,同时也会降低亲子冲突的频率,让你不必每天被孩子搞得筋疲力尽。
有位妈妈想尽办法让5岁的女儿小琳好好地吃饭,但女儿却是不停地把碗里的食物挖起来往空中撒,看着它们飞落到地板上,然后哈哈大笑了起来。妈妈只能疲累又无奈地摇头、叹气。
“宝贝,拜托别再玩食物了,好吗?”妈妈耐着性子请求。
“为什么不呢?这样很好玩儿啊!你看……”她又把食物撒向空中,并且咯咯地大笑。
“宝贝,食物是拿来吃的,不是拿来玩儿的。而且,你把食物撒得到处都是,看起来又脏又恶心。乖乖地吃饭,好吗?”妈妈这次的语气坚定了一些。
“我不要!我要玩儿!”女儿执拗地回答。
你看出这位妈妈的问题出在哪里了吗?显然,在遇到孩子无理取闹时,她的解决方法是,以“……好吗”的请求语气,要求女儿停止不当的行为,而不是让女儿知道那样的行为是不被容许的。
这位妈妈的语气只是在请求女儿的同意,并没有坚定地告诫或命令女儿停止无理的举动,所以女儿更以变本加厉的行为来反抗妈妈。
不懂得适时使用非常不错,等于在鼓励孩子捣蛋
当父母具有一定的非常不错时,不仅仅会让亲子之间生活更平顺、更安全,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免于因为必须不断地自行抉择,而觉得压力过于沉重。一般而言,年幼的孩子即使玩儿累了,通常也都不愿意坐回婴儿车里休息,因为他的情绪正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自然会越玩儿越疯,根本不去理会自己已经**疲倦的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他的年纪还小,接近无法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如果让他继续玩儿下去,很可能会发生意外。因此,父母此时必须帮助孩子做决定。
当你以请求的方式询问孩子的意愿,但孩子接近不理会你的意见时,你不但无法使孩子得到适当的休息,而且你的请求态度更是变相怂恿孩子捣蛋。这时,你*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拿出你的非常不错——要让孩子知道,在这个家里,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须采取民主制度,当你不想要孩子参与意见的时候,他就无法拥有“投票权”,不能讨价还价,只能你下指令,他照做。
以5岁的小琳为例,妈妈应该用具有约束力的方式回应女儿,简洁有力地告诉她:“你如果再把食物撒到空中,我就立刻把它收走。”
孩子坚持自己的习惯时,应该尊重他
对于年幼无知的孩子而言,这个世界是如此的陌生又复杂,如果所有事情都能有个规则可以遵循,他们的心情必定会觉得轻松一点儿。
例如,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妈妈便会对他说:“早安,宝贝!”并且给他大大的拥抱与亲吻。然后,从他所熟悉的生活规则里,他知道:等到爸爸妈妈出门上班时,保姆就会出现在家里;在幼儿园里,每次游戏结束之后,老师就会给他们讲故事。
由于孩子的心思**活泼、善变和纷乱,因此这些一成不变的习惯往往可以稳定孩子纷乱的思绪,避免他们承受太大的压力。
失去循序渐进的生活节奏,孩子会不知所措
绝大部分的孩子,都习惯也喜欢按部就班、井然有序的生活,有些孩子甚至会**依赖这些习惯,一旦这种生活次序被打乱了,他们就会不知所措,并且慌乱地大闹脾气。
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有一天你把孩子的三明治切成长方形,而非他平日习惯的三角形时,孩子的心里马上就会觉得不舒服,并且大声抗议或者拒吃,于是你只好为他换上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明治,同时心里还不免诧异地想着,自己居然迁就一个3岁孩子毫无逻辑的要求。
面对孩子奇奇怪怪的生活习惯,父母在和他们相处的时候,必须有高度的耐心,才不会闹得双方都情绪失控。
例如,有些孩子睡觉时一定要抱着那条又旧又破、满是汗味的小毯子,当你出于卫生的考虑而为他换上一条新毯子时,他便大哭大闹地不肯睡觉;有些孩子吃饭时一定要使用某一特定的碗或特定的杯子,如果你因为太忙碌来不及清洗,而暂时把他的食物改放在其他碗里,或用不同的杯子装他的饮料、牛奶,他很可能会因此而大发脾气。
碰上这种情况时,父母难免会怀疑,难道他们不能体谅父母有多么忙碌吗?难道就不能变通或稍微忍耐一下吗?
熟悉的秩序与习惯让孩子有安全感
没错,这个年纪的孩子无法体谅父母因忙碌而没有时间洗碗,也不懂得变通与忍耐。因此,如果孩子**固执,凡事都必须按照他既有的习惯来做,此时父母*好还是尽量迁就孩子的习惯。
因为,孩子必须循着自己熟悉的秩序与习惯才能有安全感。再者,他们也希望通过固定的程序,以便更清楚地掌控自己以及外在环境(包括父母在内)。尤其,当孩子承受较大的压力时——例如生病或是转换新环境的时候——会更需要凡事一板一眼,接近依照既有的习惯来行事。
面对孩子恼人又难缠的习惯,父母要注意的是,尽量别让孩子养成新的习惯,否则迟早每件事都会变得繁复得令你无法招架。
例如,孩子原本的睡前仪式是:喝牛奶→刷牙→听妈妈念一篇故事→妈妈亲他一下,然后他就愿意乖乖地入睡。但是,如果父母不加以阻止而让宝宝养成新的习惯,那么情况很可能会演变成:听妈妈念两篇故事→喝一口水→妈妈抱他两次→亲他三下,然后他才肯乖乖地躺下睡觉。
原本孩子只是通过简单的睡前仪式或习惯,达到减轻压力、放松心情的目的,让自己可以轻松入睡。但是,如果这些习惯*后却变成没完没了,惹得父母耐心全失,开始生气、愤怒,甚至抓狂,那就失去了这个仪式或习惯的初衷、原意,因此父母一定要坚定地告诉孩子,他的习惯必须适可而止。
孩子的新习惯或种种要求,有时只是想要指挥父母
有时候父母可以察觉出,孩子的种种要求并非真的有此需求,只是想对父母颐指气使。例如,孩子向父母要求喝水或饮料时,他其实并不是真的口渴,而是想要使唤大人。这时,父母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平日对孩子的实在太多了,也难怪他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但是即便如此,你还是不可以让孩子就此得逞。想想看,如果孩子每天晚上在睡觉之前,都得先听完三篇故事,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杯子喝两杯水,相信任何父母可能都会对孩子的这些习惯感到十分厌烦。
遇到孩子出这种怪招时,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聊聊,而不是直接满足孩子的要求。例如,这个晚上你连续拒绝孩子的三个要求后,你很可能会看到他满脸委屈、泪眼汪汪的可怜模样。这时你可以和他玩个角色扮演的游戏,让他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而你则扮演孩子,让孩子通过这个游戏,实际体会一下不断被人要求的滋味。但是如果孩子拒绝玩这种游戏,也不可以强迫他。
照顾年幼的孩子,原本就必须具备高度的耐心,且懂得和孩子周旋的方法。当孩子不断烦你的时候,千万不可因此而抓狂,否则便中了孩子的圈套,因为不断提出各种要求把你惹到火冒三丈,正是他的乐趣之一。如果你表现得平静、有耐心,孩子一些恼人的习惯很快便会自然消失。
当“数到三”这句话的魔力消失时
“我要数到三喽”这句话真的**神奇!几乎所有年幼的孩子,每当听到父母说出这句话时,都会立刻乖乖地停止任何正在进行中的危险行为。
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够屡试不爽,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因为人类天生就讨厌被人催促,而且孩子很清楚,假使在父母“数到三”时,自己还没有乖乖地坐进婴儿车里或是走进汽车的话,父母马上就会过来强制行动;二是孩子都喜欢测试父母的底线,而“三”就是父母的底线。
不过,这两种可能的原因都只是个人的推测,到目前为止,没有心理学家或教育专家研究出结果,因此,也没有人真正了解为何“我要数到三喽”这句话竟然有如此大的魔力。
过度使用“数到三”,会使它的魔力变弱
如果你的孩子每次一听见“我要数到三喽”这句话,就会像被制约似的,马上变成一个听话的小孩,那么请你务必要牢记,千万不可以过度使用这句话,以免它“深具威信、说到做到”的魔力变得越来越弱。
当你发现,在你数到“三”时,孩子并没有立刻乖乖听话,这时你就应该好好地自我反省,在你开口“数到三”之前,有没有仔细斟酌过自己讲话的内容。例如,你会真的执行你所说的话,把孩子的玩具丢到垃圾车里吗?你真的会去取消车票,不带孩子去爷爷奶奶家过年了吗?如果你无法言出必行地做到自己对孩子所订立的规则,那么就请你不要开口,否则你的“数到三”将不再有魔力。
一旦孩子看穿了你的伎俩,往后当你又开始数“一、二、三”时,他会认为你只是在虚张声势,对于你的“数到三”将会毫无反应。再者,你也生怕孩子会把你的“数到三”当作耳边风,而渐渐不再使用这个方法。
其实,过度使用这个方法,孩子终究会发现,原来父母根本无法说到做到。如果你发现自己每次在“数到三”时,都会默默祈祷孩子这次会乖乖听话,这就代表当你在警告孩子的时候,警告的内容已经过于夸张。父母必须牢记,当你在“数到三”警告孩子的时候,此举的动机应该是刺激孩子听话,但是警告的内容不能夸张到自己根本做不到,毕竟父母如果想要维持威信,讲过的话就一定要说到做到。
把“数到三”变成“数到十”
父母应该把“数到三”视为*后法宝,只有在所有的方法都无法让孩子乖乖听话时,才使用“数到三”这个方法。如果父母动不动就以“数到三”的方式来威胁孩子,这个方法迟早会因为使用过于频繁而失效,因此父母应该严格自己,每天*多威胁孩子一次,理想的情况是大人每周威胁孩子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
似乎很多孩子都是数学天才,每每听到妈妈说:“我要数到三喽”时,他们就知道妈妈在念完“二”之后,接着一定还会再加入“二又四分之一”“二又四分之二”“二又四分之三”,或者甚至是从“二又八分之一”开始往下数。这些父母难道是想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数学家吗?或者他们自己其实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了呢?
其实,这样的窘境是可以避免的。若你的孩子每次都会磨蹭比较久的时间才肯乖乖听话,你可以把“数到三”改成“数到五”或是“数到十”,但是千万不可以数到分数上面,以免让孩子觉得你只是在虚张声势,即使数到*后你的态度越来越严肃、音调越来越尖锐,孩子仍会心存侥幸地以为,父母不会真的惩罚自己。
主编推荐
孩子的社会和情绪技巧对终生成就的影响,要比智力更具关键。换句话说,对于未来的成功,EQ比IQ更重要。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绪管理法
3~12岁,培养正向情绪的关键阶段
做到9个“不”,孩子就能知进退
做到9个“要”,帮孩子储存竞争力
让孩子自律的7个诀窍
掌握8个高EQ技巧,让亲子关系更和谐
精彩内容
日常生活中,孩子常常会出现烦躁、愤怒、伤心等情绪。本书介绍了实用的儿童情绪管理技巧,父母可以教授给孩子,协助他们面对并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逐渐拥有高情绪智商,变得更快乐、更有自信,在幼儿园和学校表现更佳,并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情绪管理技巧能为孩子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使他们将来成为负责任、有爱心、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媒体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