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新举措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8.24
6.3折
¥
29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本书编写组编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15508
出版时间2014-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29元
货号8434777
上书时间2025-01-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目 录
1.共享法治中国新红利
——法治建设为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依法治国保障中国改革行稳致远
☆更公平、更安全、更开放
——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合作共赢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法治中国与世界红利之一:开创经济治理新气象
☆法治中国与世界红利之二:共享法治中国新红利
2.依法治“官”
——让制度成为反腐持久动力
☆保持反腐高压·修订党内法规·关注政治纪律
——十八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传出的信号
☆反腐进入历史性转折点:法治化被提升至前所未有高度
☆“拍蝇打虎”制度化渐成新常态
3.织严反腐法网
——聚焦反腐刑罚条款首次大修
☆反腐还有哪些“法外之地”需要规范?
☆让贪官“不敢收”,还要让行贿人“不敢送”
——中国拟修改刑法“全环节”惩治腐败
☆我国首次大修反腐刑罚条款扎牢制度“笼子”
4.依规治党
——聚焦党内法规清理
☆完善党内法规落实从严治党
☆扎紧依规治党的“制度之笼”
——聚焦首次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
——中共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回眸
☆清理党规迈出依规治党重要一步
5.科学立法
——中国立法进入转型新阶段
☆从数量激增到质量飞跃
——中国立法进入转型新阶段
☆开门立法:别把征求意见当定稿
☆民意、民智、民主
——科学立法的地方实践
6.为权力划界
——聚焦立法法修订
☆以明确的边界和程序防权力“任性”
☆为有良法可依打好立法基础
☆没有法律依据的地方政府权力不能再“任性”
☆2015年中国立法前瞻
7.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筑基
——聚焦财税领域法制建设新进展
☆财税法治体系:理财治国之重器
☆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筑基
——聚焦十八大以来财税领域法制建设新进展
☆请给“税收法定”一个明确时间表
☆税收法定是对程序正义的捍卫
8.依法行政
——让权力运行在“法治之笼”
☆让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
——我国建设法治政府述评
☆破障闯关
——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从决定看领导干部的“底线”“红线”
☆给不作为、乱作为套上“法治笼头”
☆以法治为底线,终结行政乱作为
☆中国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帮助权力运行在“法治之笼”
9.牢记使命执法如山
——在实施中捍卫法律的权威与尊严
☆严格执法路上还有多少“拦路虎”?
☆筑好制度“藩篱”遏制权力“越线”
——部分地区法制办负责人访谈录
☆大有作为天地宽
☆海南试水司法改革“二维码”确保法官终身负责
10.让“民告官”之路更加畅通
——聚焦行政诉讼法修改
☆“民告官”胜诉率是法治的重要标尺
☆“民告官”案件增多,社会进步的“晴雨表”
☆良法贵在推动善治
☆行政诉讼制度改革让“民告官”之路愈发通达
☆中国行政诉讼法修改迎来三审“民告官”范围拟进一步扩大
11.司法为民
——全面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为了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向公正高效权威迈进
☆让人民群众共享司法改革成果
——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详解四中全会决定几大焦点问题
☆内修职业化外塑公信力
——司法体制改革难点热点扫描
☆改革剑指“量化考核崇拜”,是司法一次大进步
☆晒一晒司法体制改革“早收清单”
12.捍卫法治生命线
——让每一个司法案件体现公平与正义
☆中国稳步推进司法公开
☆用公正守护法治生命线
☆冤案昭雪成为中国法治进步里程碑
☆纠错与改革推进中国法治进步
☆彰显法治要敢于直面错案疑案
13.最重要的法律刻在人心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最重要的法律刻在人心”
——中国力推“全民守法”落实依法治国
☆从信“访”到信“法”:中国特色的法治转型之路
☆我是公民,为“权利的细节”发问
☆四中全会后,您的生活将有哪些改变?
☆“一面批判一面钻”“圈子文化”绕身边
——揭秘生活中那些不寻常的“关系思维”
☆“不知者不罪?”
——盘点那些被误读或“不合法”的日常用语
14.敬畏与信仰
——聚焦国家宪法日
☆中国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
☆宪法的权威来自何处?
——点击宪法四大关键词
☆让宪法精神在我们心中不断成长
——写在首个国家宪法日之际
☆国家宪法日:让宪法从文本走入生活、融入社会
后 记
内容摘要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全会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推进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结果社会上对有关问题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风点火、蛊惑搅和,最终没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这次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是在别人压力下做的。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又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依法治国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第三,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这种现象不改变,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先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我们必须认认真真讲法治、老老实实抓法治。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如果在抓法治建设上喊口号、练虚功、摆花架,只是叶公好龙,并不真抓实干,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大的危害,一旦问题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后果就是灾难性的。对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允许出现执法和司法的“空挡”。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
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第五,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精彩内容
在法治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全社会都应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棋局,法治才能成为中国前进的坚强保障。
为方便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参考,我们以新华社公开发表的稿件为基础,集纳知名法学专家的非常不错观点,梳理出14个专题,涵盖法治建设与改革、依法治“官”、依规治党、科学立法、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司法体制改革、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等内容。本书观点正确、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