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研究意义
1.□.1 理论意义
1.□.□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能源安全
1.3.□ 能源消费
1.3.3 污染物排放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章 理论基础
□.1 能源安全及相关理论
□.1.1 能源安全概念的界定
□.1.□ 能源安全的属性
□.□ 污染物排放及相关理论
□.□.1 碳排放及碳排放强度
□.□.□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4 低碳经济学理论
□.□.5 环境经济学
□.3 项目后评价及相关理论
□.3.1 项目后评价
□.3.□ 系统理论
□.3.3 经济理论
□.3.4 管理理论
第3章 河南省能源安全评价与预测研究
3.1 河南省能源安全的现状
3.1.1 河南省能源消费持续增长
3.1.□ 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3.1.3 能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3.1.4 环境污染情况呈好转态势,但问题依然严重
3.1.5 能源□□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3.1.6 中原经济区建设进一步影响河南省能源安全
3.□ 河南省能源安全的影响因素
3.□.1 能源供给因素
3.□.□ 利用效率因素
3.□.3 经济因素
3.□.4 人口因素
3.□.5 环境因素
3.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河南省能源安全评价研究
3.3.1 能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3.□ 因子分析法概述
3.3.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河南省能源安全评价
3.4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河南省能源安全预测研究
3.4.1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基本概述
3.4.□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河南省能源安全预测
3.5 河南省能源安全策略分析
3.5.1 逐渐完善能源安全储备体系
3.5.□ 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结构多元化
3.5.3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资源
3.5.4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能源消费
3.5.5 提高人口素质,增强节能意识
3.5.6 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环境污染
第4章 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计量研究
4.1 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简介
4.1.1 空间计量经济学与空间效应
4.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4.1.3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4.1.4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4.1.5 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4.□ 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现状
4.□.1 各省市碳排放强度的测算
4.□.□ 碳排放强度及其相关变量的统计分析
4.□.3 碳排放强度空间相关性检验
4.3 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4.3.1 变量选取依据
4.3.□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4.3.3 模型的选择
4.3.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4.4 中国省域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4.4.1 控制能源使用,提高发展质量
4.4.□ 优化三产结构,发展环保事业
4.4.3 鼓励科技研究,创新环保技术
4.4.4 提升外资引进,优化进出口贸易
第5章 建筑材料行业节能减排项目后评价研究
5.1 建筑材料行业节能减排概述
5.1.1 建筑材料行业概述
5.1.□ 建筑材料行业能耗现状
5.1.3 建筑材料行业节能减排现状
5.□ 建筑材料行业节能减排项目后评价模型
5.□.1 建筑材料行业节能减排项目后评价的特点、模型选择及原理
5.□.□ 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
5.□.3 建筑材料行业节能减排项目模糊综合后评价模型计算
5.□.4 建筑材料行业节能减排项目后评价基本程序
5.3 DL水泥有限公司节能减排项目后评价的实证分析
5.3.1 DL水泥有限公司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概况
5.3.□ 构架DL水泥有限公司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综合评价模型
5.3.3 DL水泥有限公司节能减排项目后评价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河南省能源安全评价与预测
6.1.□ 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计量研究
6.1.3 建筑材料行业节能减排项目后评价
6.□ 展望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安全,也与国家的政治、军事等其他领域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如今,人类正在沿着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序列向前迈进,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能源安全是牵动着经济、政治、军事、环境、社会5个重要领域的命脉,一旦能源出现危机,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将会出现不安定因素。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能源安全问题将会成为中国经济和平稳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之人均能耗逐年增长,能源需求量、消费量增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更强。而且,我国一直以来是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主,这导致经济增长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但经济效益产出又比较低,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正在着力推进工业化改革和城市化进程,处于攻坚阶段,稳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作支撑,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能源使用效率低下,污染物排放增加。2007年我国成为碳排放量位于世界首位的国家,超过了美国的碳排放量。国际社会对于我国拥有高速的经济发展却凶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获得限制性减排的方式提出异议,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我国应该承担更多的碳减排责任。在此背景下,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2014_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行动方案》,方案指出要约束能源强度、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在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动下。中国通过技术革新、清洁能源补贴等手段,降低了能源消耗,从而使碳排放强度状况有所改善。然而,中国能源目标和国际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数据显示,中国的能源消耗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甚至还超过了同是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墨西哥等。2015年9月25日,中国第二次明确提出了碳排放强度的目标,并在与奥巴马的联合声明中明确减排目标和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二氧化碳交易体系的计划。
2015年,中国对能源的消费达到了世界能源消费的五分之一,总量高达42.9亿吨标准煤。现在中国污染物排放特别是碳排放目标的实现存在着一定的阻力,这跟中国社会现状紧密相关,分别是:第一,能源结构中煤炭比例过重。中国的能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煤多、油少、气不足”的特点,长时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在经济发展中对煤炭的依赖性。特别是,煤炭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燃烧排放比别的能源都相对较高,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碳排放量有85%都是煤炭消耗造成的。所以在碳强度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应该降低煤炭使用率,提高清洁能源占比。第二,中国技术水平有限,缺乏减排技术创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近30年比较重视的是经济发展,2009年之后才开始制订低碳减排计划和碳强度目标,所以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因为缺乏应用和积累导致碳减排成效不是很显著。随着国际压力的不断增长,中国逐渐加大了对开发和研究新能源技术的力度。目前制订的科技计划,如“973计划”“863计划”均被加入到对碳排放的技术研发中,当科技支撑计划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指导效应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将会对中国的碳排放强度目标的实现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还应该重视国际减排中的技术共享、合作减排、经验借鉴。第三,国外一些企业在中国建立工厂,在中国进行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碳排放水平。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应该提高国外企业在中国的准入门槛,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
在全球气候变暖、世界能源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气候环境越来越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消费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本书力图在更加综合和全面的视角下,系统、整体地分析影响能源安全的因素,构建出能源安全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找到能源安全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探析提高能源消费效率,减低污......
精彩内容
在全球气候变暖、世界能源危机的时代背景下,《能源安全、能源消费及污染物排放的评价与空间计量研究》对能源安全、能源消费及污染物排放等能源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能源安全评价与预测研究、碳排放强度的空间计量研究及节能减排项目后评价研究。
《能源安全、能源消费及污染物排放的评价与空间计量研究》内容丰富完善,系统结构清晰;学科交叉融合,理论分析深入;数据资料详实,模型工具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能源安全、能源消费及污染物排放的评价与空间计量研究》可供能源经济、能源安全的相关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媒体评论
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不断的增长,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能源供应不足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威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稳定可靠的能源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能源安全问题逐渐凸显。我国一直以来是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为主,这导致经济增长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但经济效益产出又比较低,污染物排放量大,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系统的研究能源安全、能源消费问题具有较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力图在更加综合和全面的视角下,系统地分析能源安全、能源消费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提高能源消费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对策。具体来说,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3个部分:□□部分,能源安全评价与预测研究。以河南省为例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河南省能源安全的现状,探究了能源安全的影响因素;然后建立能源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能源安全现状进行了评价;□后根据因子分析法评价的结果,运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对河南省未来能源安全的状况进行了预测。第二部分,碳排放强度的空间计量研究。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对省级区域碳排放强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各省份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并探究了省域碳排放强度的地理分布特征;然后采用Moran's I指数分析了省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转化与时空跃迁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模型,从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考查了各个因素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第三部分,节能减排项目后评价研究。以建筑材料行业为例展开研究,从节能项目建设的整体效益角度出发,探究影响建材行业节能减排项目后评价的因素,构建建材行业节能减排项目后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DL水泥有限公司为样本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书内容丰富完善,系统结构清晰;学科交叉融合,理论分析深入;数据资料详实,模型工具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
本书的策划、大纲制定由梁松负责。全书共六章,约计□□万字,其中:梁松撰写10万字;高晓龙撰写5万字;王双燕撰写5万字;徐青青撰写□万字。全书由梁松统筹定稿。
尽管作者做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但能源经济问题博大精深,受个人水平的限制,书中难免会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