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思想的西学阐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庄子思想的西学阐释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4.5 6.3折 3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时晓丽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82773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9142183

上书时间2025-01-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庄子》西学阐释

第一节 诠释话语的转变

第二节 诠释维度的转变

第三节 研究特征


第二章 西方《庄子》思想阐释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二节 阐释内容


第三章 中西《庄子》阐释比较

第一节 共同性

第二节 差异性


第四章 中西《庄子》阐释的评价

第一节 局限和问题

第二节 影响和意义

致谢

后记




内容摘要

 《庄子思想的西学阐释》:  综上,20世纪中国学者的《庄子》西学阐释经历了上半叶主要采用进化论和自由主义思想,而后是唯物唯心哲学体系,而后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生命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的诠释话语的转变。  第二节诠释维度的转变  由于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者对西学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在以下三种:以西学为准绳和依据来寻找中国古代思想与西方相近相通的质素,可称为融通派;据西学以批判中国古代思想,可称为批判派;以西学为标准来建构中国古代思想,可称为建构派。20世纪前半期的《庄子》思想西学阐释亦复如是。  康有为、谭嗣同等对《庄子》进化论和自由思想的阐释便是以西学为进步之标志,进而寻求《庄子》的进步思想。此渊源于明末清初出现而民国时期流行的“西学中源”说①,重在发掘中国思想传统中与西学足以沟通的质素。后两派的核心观念无疑都是视西学较中国思想为进步,以西学来俯视中国。鲁迅可以视作以西学批判《庄子》思想的一个代表者。他说:“吾中国爱智之士,独不与西方同,心神所注,辽远在于唐虞,或迳人古初,游于人兽杂居之世;谓其时万祸不作,人安其天,不如斯世之恶浊阽危,无以生活。其说照之人类进化史实,事正背驰。……欲致人同归于朴古,老子之辈,盖其枭雄。老子书五千语,要在不撄人心;以不撄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以无为之为化社会,而世即于太平。其术善也。然奈何星气既凝,人类既出而后,无时无物,不禀杀机,进化或可停,而生物不能返本。”①鲁迅运用进化论的西学思想,批判老庄对古初时代的向往。  借助西学以建构《庄子》的思想,□突出的是胡适和冯友兰。1917年,胡适撰成《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该书导言说:“做这部哲学史的□大奢望,在于把各家的哲学融会贯通,要使他们各成有头绪条理的学说。我所用的比较参证的材料,便是西洋的哲学。……故《庄子思想的西学阐释》的主张,但以为我们若想贯通整理中国哲学史的史料,不可不借用别系的哲学,作为一种解释演述的工具。”②胡适据进化论批判说:“庄子是知道进化的道理,但他不幸把进化看作天道的自然,以为人力全无助进的效能,因此他虽说天道进化,却实在是守旧党的祖师。他的学说实在是社会进步和学术进步的大阻力。”③1930年,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上册自序中说:“吾亦非海格尔派之哲学家,但此哲学史对于中国古代史所持之观点,若与他观点联合观之,则颇可为海格尔历史哲学之一例证。海格尔谓历史进化常经‘正一反’‘合’三阶段。前人对于古代事物之传统的说法,‘正’也。近人指出前人说法多为‘查无实据’,此‘反’也。若谓前人说法虽多为‘查无实据’,要亦多‘事出有因’,此‘合’也。”①由此可见,他是以西学作为构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参考的,只是他不如胡适那么□□而已。  ……



精彩内容

通过对中国、西方和中西《庄子》思想西学阐释的分析和比较,本书认为,《庄子》西学阐释,是以西方思想来阐释《庄子》,这决定了较为单一的西方视角既是促进其发生的原初动力,也可能是制约其发展的局限。这种局限先是西学视角和西方视角,在中国来说就是单一化的西学视角,在西方来说就是纯粹化的西方视角;其次便是受制于单一化西学视角和纯粹化西方视角所带来的对文本的比附与误读。《庄子》西学阐释必然受到一定时代的制约,或多或少带有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局限。尽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之持谨慎的态度,但是,当西学阐释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世纪现象和世界现象的时候,它就集中地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的迫切愿望。虽然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庄子》西学阐释的进程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之间的传播和影响是失衡的,不对等的,西方之于中国的影响要远大于中国之于西方,然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动态的发展趋势,即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从对立到对话,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走向。在这一过程中,呈现了中西文化既凸显各自的文化身份认同,又充分相互借鉴的世界文化格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