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蕴岭, 男,1945年5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人文一级教授,东北亚学院学科发展委员会主任;曾任第十、十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中心主任,中韩友协副会长,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广西大学东盟区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东盟与东亚研究院(ERIA)董事会董事(代表中国)等。张蕴岭教授是国内外著名国际问题专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担任中国亚太学会会长(1993-2018),东亚展望小组成员 (1999-2001,2011-2012);中国-东盟合作官方专家组成员(2001-2002), 亚欧合作专家组亚洲代表成员(2003-2004),地区“东亚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专家组长(2004-2006), “东亚经济伙伴关系”可行性研究专家组(CEPEA)成员(2006-2009),中韩联合专家委员会中方主席 (2009-2013, 德意志银行亚太地区顾问 (2009-2013),张蕴岭教授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主要代表专著有: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1989,2012),未来10-15年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2004),世界市场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2007年),中国与亚洲区域主义(2009,英文),中国与世界:新变化、新认知与新定位(2011年),构建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 (2013), 寻求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2013),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对东亚合作的研究、参与和思考(2015)。
目录
目录主编笔记对全球化的思考张蕴岭 国际政治新冠肺炎疫情与东亚地缘政治新变局林利民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战略融合:现实还是幻想[韩]安忠荣 美日同盟框架下日本的外交行动模式赵宏伟 拜登政府对华全面战略竞争:背景、表现及挑战 孙志强 区域与国别美国在东南亚的领导力困境探析(1991—2021)翟崑 原瑞辰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东南亚跨境人口流动:现状、治理与启示梁 劲历史与文化观念阐释与政策构建:俄罗斯生态文化研究与启示王 野 经济与合作从离散到整合:后疫情时代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演进沈陈 沈铭辉 青年学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的中国海洋秩序观:分析框架、内涵与远景展望孟晓宇 张景全
内容摘要
对全球化的思考
张蕴岭*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典型特征之一,很少有国家置身事外。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开放,而世界市场开放的基础是国家市场的开放。国家市场开放首先取决于政府、企业、个人对市场开放的认同,即认同通过开放可以获益。在此基础上,政府制定推动开放的措施,参与推动市场开放的合作机制;企业、个人利用开放的环境从事经营与其他跨国活动。
在开放发展战略定位和“自由主义理论”的助推下,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对扩大开放有着高度的认同。然而近年来,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声音、势力和行动突然涌现。于是,对于全球化的议论、讨论也就热了起来,有的观点甚至认为,全球化已经终结。
究竟如何认识全球化的发展?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全球化。概括地说,全球化有三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各国支持并且积极参与对外开放,这包括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以及进行多样的内外交往活动,从而使得经济的发展与外部市场紧密联结;二是各国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市场的开放议程,在多边和区域开放框架下,各国构建基于规则的相互联结;三是公司企业以开放的世界市场为平台,进行国际化经营(包括资金、生产和人员流动等),构建分工链、供应链与互联网络。显然,经济发展意义上的全球化意味着全球联结为一个整体,各国的经济社会活动相互联结、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在聚拢的开放因素推动下,全球化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对全球化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人们开始对自由主义思想导向下的全球化进行反思,出现了“反华尔街运动”,提出了全球化导致“1%与99%”两极化的问题,即1%的人控制了世界99%财富,华尔街被作为1%的象征。
自2020年开始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中断,并且引发对发展安全的反思,加上经济安全的政治化等概念的发展,使得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对全球化有了新的认识,引发认知、政策和行动上的转变,使得全球化进入了新的调整期。在这一阶段全球化暴露的问题主要如下。
其一,失衡问题。国家间、地区间失衡,产业结构失衡。相互依赖、对外开放、产业链和供应链有利于分工和参与,有利于经济效益和增长。但是,过度分解、过度外移会导致失衡。如,大量外移会出现产业“空心化”问题,产业外移出去后,如果没有新的产业替代,则会导致原有的产业带衰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是必要的,但需要有产业政策支持,推动新产业发展,填补“空心”。如果传统产业转移后没有替补更新,那些地区就可能成为衰落的“铁锈地带”,那里反全球化的声音就大。
其二,发展的安全问题。从经济效益上讲,供应链越长越好,因为精细分工会提高效率。但疫情下各国采取的封堵措施,使得原来运……
精彩内容
《东亚评论》(原《黄海学术论坛》)创建于2003年,由山东大学主办,现由山东大学靠前问题研究院承办,为半年刊。本辑开设主编笔记、靠前关系、靠前政治、区域与国别、历史与文化、经济与合作、青年学人等专栏,刊登有名专家学者论文,同时为大学教师、科研人员和在读博士生、硕士生提供成果发布园地。本刊面向靠前问题研究,以东亚研究为重点,突出东北亚研究。诚邀来自大学教师、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为本刊提供论文。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张蕴岭担任主编,聘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为编委。
媒体评论
中国是 化的受益者。改革开放为中国参与 化打开了大门,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中国也是 化的积极推动者和维护者。在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政治干预主义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大方向,推进市场导向的改革,把开放发展与安全发展、共享发展 好地结合起来;必须在新 化的进程中逐步构建新的开放体系,在维护多边体系基础的前提下,推动改革,适应新的变化,推动大型区域开放安排,以区域安排新规则推动 规则进步。比如,中国主动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就是要以 高的标准和规则与自身的体制对接。 中美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期,其中,战略对抗性与制度竞争性大大增强,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战略、经济与安全紧紧地缠绕在一起。美国 世界的能力下降,但在重要的领域还是重要的 、导向与 者。因此,美国还是影响中国外部发展环境的 重要影响因素。这需要中国在处理中美关系时把握好应对、斗争与合作的平衡,以维护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可持续外部环境。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