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2.66 6.3折 ¥ 36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培松,陈彦含著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ISBN9787503559129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6元
货号10458172
上书时间2025-01-04
培松,原名邵培松,文学硕士,民进河南省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作家,编剧。
主要著作有《换种方式看世界》《信仰》(合著)等,所著《自古英雄出少年花木兰》《自古英雄出少年 岳飞》《自古英雄出少年 李斯》皆被改编为电影,其中《自古英雄出少年 花木兰》被评为“中原文艺精品创作工程2016年度重点项目”。
另著有剧本《啼笑姻缘》《盗火记》等。
序言每个时代都需要愚公
太行山道路
“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愿做太行山上一棵树
博导读博
“最黑”的教授
“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
李保国的最后48小时
“活着干,死了算”
李保国的“三个家”
“要想干事,哪还能怕事?”
“扶贫不能光从兜里掏钱”
“健康给我下绊,我与生命赛跑”
被儿子“嫉妒”的学生
李保国的朋友圈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最大的幸福
“不是我成就了他们,而是他们成就了我”
“干事成事是我最大的享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太行山作证·
附录1
附录2
后记 民心深处有丰碑
在迤逦雄伟的太行山北麓,坐落着一所百年名校——河北农业大学,这所创建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的农务学堂是我国实施高等农业教育的肇始。该学校在办学伊始便提出了“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新一代的教育人秉承了这一理念并进而提出走一条教学一科研一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改革之路,这是条育人之路,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科教兴国之路,也是能够造福人民、使山区群众摆脱贫困的致富之路。这条道路就是“太行山道路”。
30多年前,面对太行山区800万贫困人口,河北农业大学以承担“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为契机,把科技送到农户、把知识送给农民,把“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栉风沐雨,换来了硕果累累,一代又一代的农大人前仆后继,以大山为实验室,以大山为课堂,以大山为家,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桃李满天下,他们的精神被誉为“太行山精神”。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时光定格在1981年的初春,太行山又迎来了一位新农大人,他个子不高,但他身后却比太行山还要高;他一生短暂,却将永远被这片土地的乡亲铭记;他是二级教授,毕生只做了一件事: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他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他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
李保国1958年出生于武邑一个农民家庭,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李保国“鲤鱼跳龙门”,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那个一穷二白的穷山沟挣脱了出来。他1981年2月26日毕业,并因成绩优异得以家喻户晓,可谁承想,他竟然于3月6日就又回到了穷山沟。对此,好多人很惊讶,他笑笑说:“我的根在这里,并且要永远扎在这里。”
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就这样,李保国和同事安建昌、于宗周等一起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走进了太行山,他是这个课题组最年轻的成员。
李保国先是来到了保定的教学科研点,从事沙地桑园建设研究,这一干就是4年。
然而,光有雄心壮志是不行的,他们所面对的太行山环境很恶劣,当时的太行山三分之二的地区人均收入不足50元,脱贫致富,成了山区群众最急迫的愿望。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县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他觉得:“如果能把这里治理好,其他山区也就有希望了。”
就从这里开始,李保国开始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古有太行山的愚公移山,是因为石头挡住了家人的出路;今天,李保国跟石头较劲,是因为石头挡住了乡亲的财路。
……
本书通过22个故事, 记述了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35年科技扶贫, 忘我奉献的感人事迹, 包括《太行山道路》《“把我变成农民, 把农民变成我”》《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愿做太行山上一棵树》《博导读博》等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