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75.69 6.3折 ¥ 280 全新
仅1件
作者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26326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0元
货号11441471
上书时间2025-01-04
改变千年闭塞落后面貌的伟大创举
全国政协机关赴贵州毕节调研组
一、26年改革发展:旧貌换新颜
毕节市位于贵州西北部,辖区面积2.68万平方公里,居住着36个民族,辖7县1区262个乡镇(办事处),户籍人口870万人。26年前,毕节被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严重困扰,是当时全国极度贫困的地区之一,也是贵州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简称“毕节试验区”)成立,开启了黔西北乌蒙山区改变千年闭塞落后面貌的伟大创举,毕节从此迈上了脱贫奔小康和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
1988年至2013年,毕节地区生产总值从23.4亿元增加到1041.9亿元(增长44倍),财政总收入从3.02亿元增加到336.9亿元(增长11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4亿元增加到1701.2亿元(增长70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6元增加到5645元(增长2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97元增加到1.9851万元(增长27倍),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68.8万人,6个贫困县先后实现减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56%下降到24%,城镇化率从6%提高到31.7%。森林覆盖率从14.94%提高到44.1%,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225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8983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1%o下降到6.16%o,人均受教育年限从3.6年提高到7.4年。
如今,毕节市特色农业稳步发展,新型工业化迈出了较大步伐,服务业逐步成为重要经济支柱,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推进。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从26年前的53:22:25调整到现在的18.8:43.2:38,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全市已建成12个工业园区,标准厂房面积位列贵州省首位;逐步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高速公路实现了零突破;铁路通车里程达231公里,新开工建设298公里;飞雄机场落成并开通7条航线,威宁机场已启动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教育“两基”覆盖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7%;乡乡有文化中心、敬老院,村村有卫生室和图书室、通广播电视。
回望过去26年,毕节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毕节人用自己的辛劳和智慧创造了惊人的“毕节速度”。
二、毕节经验: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的扶贫实践
调研组认为,毕节试验区26年来的迅速发展首先归功于党中央脱贫攻坚战略,以及毕节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所到之处干部劲头足,讲奉献,精神状态饱满。毕节的成功并非偶然,面对试验区的落后状况,各族干部群众不怨天、不尤人,不等待、不观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塑造了以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为内涵的“毕节精神”以及“凝心聚力、苦干实干、攻坚克难、勇于争先”的“威宁精神”,“聚力发展、敢为人先、自信自强、奋力攻坚”的“迤那精神”,涌现了以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为代表的一批带领群众脱贫的先进典型。
毕节试验区从构想之初就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紧密相连。1988年3月9日,贵州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选择毕节建立试验区。4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代表贵州省委、省政府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同志在北京座谈,介绍建立毕节试验区的设想,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