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92.87 6.3折 ¥ 148 全新
仅1件
作者杨光著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16423394
出版时间2021-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48元
货号11027723
上书时间2025-01-04
识天地自然鸣佩 见乾坤*上文章
一口应承杨光,为本书作序,似是瞬间之决,却原来与《中外管理》交谊30年之久。受益良多,岂可有托辞?哲人有言:瞬间, 即久远。
30年来,《中外管理》每月出刊,我不仅期期收阅,还多有供稿,撰写专栏年余。杂志社不时到湖南、安徽、山西等地组织各类活动,比如学术交流、专题调研、管理培训等,也多次应邀参加。尤其是一年一度在京举办的官产学恳谈会,几无缺席,且常被“命题”发言。一切始自2001年9月,我创办“中外名家系列讲座”,每月两次,赓续十年,其间曾特邀杂志社作为*媒体支持。岁岁月月,相携绵长。而该刊创始人杨老(沛霆)撰写并馈赠的《卷首千字文》等书,更至今珍存……
杨光相约时饱有谦词,称“这是在下积蓄了15年后的完整书稿。虽然做杂志已20载余,却是自己的*本集子。着实见笑了” 。然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杨光的严谨所在,精进所在,“高质量发展”之自律所在。杨光的文字是经得起读的,其撰写的卷首语等文章,不仅行云流水,而且妙语连珠,可以说篇篇耐读、耐品,因为他篇篇用心、用功。不仅立意、立论要站得住,为世事之烛照、时代之洞察,即使遣词造句,也十分考究,从不敷衍马虎。有时,主题有了,思路有了,或者初稿也写了,他会利用致辞等场合先抛出来一试深浅,听听反应,然后再做调整优化,或字斟句酌,臻于完善。因此,每每读其长短不等的卷首语等美文, 我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大画家黄永玉当年给戏剧家曹禺写信所云:“不饶自己、不饶点滴”。
按一般套路,卷首语多半是介绍性、推荐性的,或略有评点,即主要承担导读功能,其附着色彩很浓。但杨光所写,不乏“反常”,虽也顾及导读,却更在意卷首语本身的意象构成和审美价值。我感觉,他是绝不甘于让卷首语仅仅是整本刊物内容的附庸或附着物,而是极力追求其自身的独立生命的。常见很多刊物都沉溺于前者,而绝无后者之风采,故显得可有可无,亦鲜见其单独汇编成集。杨光则不!他另辟蹊径,在大体依循共性特征的同时,着意加强个性创作(个人特质)之力度,突出思想性、语言美及结构韵律感等,尽*可能使之独立成篇。在体裁上,他似乎很享受有感而发的议论文、杂文(随笔、杂感)一类,或论人或议事,或辨史或识世,或针砭时弊或褒扬新进,或引经据典或鲜活例证……将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一揽笔下,侃侃而谈,津津乐道,大有尽兴之酣畅、尽情之自在,堪谓之“快意文章、快活人生”!
其实,读一读书中汇集的上百篇卷首语,其真其切、其精其美、其亲诚惠容、其一丝不苟……不仅能掂量出撰写卷首语在杨光心目中是一件多么郑重甚至隆重的事情,而且更可由此诠释或推断出在全国数百份管理类、财经类刊物中,《中外管理》何以能经久不衰、拥有忠诚度极高的粉丝级读者群。从精心写作每一篇卷首语,到精心采编、约写、刊发每期刊物中的每一篇稿件,杨光彻底贯彻了锐意进取精神、谦卑谨敬精神,以及“读者至上、质量至上”精神……他乐于追求真知,勇于反叛平庸,甘于埋头深耕,15年发奋不懈怠、不骄戾,神定气闲,心无旁鹜,将刊物办得越来越有个性(灵性),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有精气神,也越来越令人期待其大放光明,这是否正合了《道德经》高妙之思,即“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时下,人们好议“二代”,例如“官二代”“富二代”“红二代”“创二代”“贫二代”以及“艺二代”等等,或荣或辱,不一而足。那么,杨光亦子继父业,可冠何名?“媒二代”?“文二代”?30年前,杨老创办《中外管理》,筚路蓝缕,打桩立基15年,即放手交棒杨光。此后,刊物随杨光而青春焕发,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垂直攀登”,风生水起15 年。“一刊、两代、三十年”——父子俩一脉相承,两相辉映,奇观美谈,当为媒体界*!而杨光不负韶华,披坚执锐,“江山放眼量,风雨炼精神”,孜孜于此,又不止于此,亦当为杨老至欣至慰的!
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中,有一段妙语朗朗上口:“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上文章”。愿读者们都能喜欢杨光之文笔、文思与文采。读其书,就该是这样一种“识天地自然鸣佩”“见乾坤*上文章”的审美体验!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工商联原副秘书长 王忠明
十年的变与不变
2010~2020年,一个跃迁激荡的十年,身处其中的我们,甚至有时会感到惶恐不安。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该如何思考,如何选择,如何行动?调整之际,回顾过去,整理思路,有助于我们从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中抽离出来,仔细思考一下这十年所发生的一切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才有助于我们开启下一个十年。在这个意义上,杨光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这本书汇集了十年来杨光主持《中外管理》期间对企业管理的观察与思考。但是仔细读来,却又可以发现,这些思考与整个环境的变化高度相连,每一个问题的关注,每一个观点的陈述, 与其说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还不如说是作者自己内心的对话; 更确切地说,是作者以这样的方式,促成一种新的视角—— 一种可以“由外而内”的、基于责任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十年来风起云涌,都在书中尽得体现,所以读来很受启发。
在这本书里,感受互联时代的狂飙
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经营与管理上的挑战,更是对企业领导者及其文化的再造。快速崛起的新兴互联网企业,迎头赶上全面转型的传统企业,陷入困境甚至被淘汰的昔日巨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具有时代性,使自己的文化能经得起环境变化的考验。谁能真正具有时代的开放性:坦诚与包容,接纳与合作,多元与共生,谁才能驾驭互联网的大潮,成为弄潮儿。如果, 仅仅是赶上浪潮,却依然固守自己传统的成功经验,不愿意自我革命,狂飙带来的泡沫与浮躁褪去之时,沉浮之间便见本色。
在这本书里,体会创新困境
以往,人们谈营销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似乎创新始终只是依附在各个企业管理与经营领域里的子课题。殊不知,创新就是企业与企业家本身。
我们走过很长一段延续性创新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取得了成就,也获得了成长。我们习惯于向标杆学习,用有效的成本结构赢得市场机会,并获得了相当规模而一跃而成为领先企业。但是,当企业处在领先位置,再无标杆可引领之时,如何在进入无人区中,依然保持领先,则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企业如何抛开羁绊,愿意开启颠覆性创新就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看起来不起眼的“草根创新”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在这本书里,体味速度与精品
杨光对企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确实,互联网带来的迭代速度,*是超乎人们的想象。如果谁在线上做不到立竿见影,那市场一定是“零容忍”。可是,中国社会这么多年还缺速度吗?甚或说,一直以来我们就是因盲目求快而悲剧不断。正因为速度至上,迭代至上,于是呈现两种相反的趋势:一种是撕裂,一种是迎合……但是,一个不产、不慕精品的时代,一个不出、不求精品的民族,不是很可悲、很可怕吗?改革开放以来, 从无到有尽快解决温饱问题是*的任务,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跨进。互联网的出现,提供了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急切与躁进的情绪似乎也无可非议,但是由此催生的诸多病象,不能不引起反思和重视。就如书中引入日德的事例,企业就应沉下心来,不慕快,不求急,踏实追求高品质和工匠精神,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做出突破性建设,争做精品企业。
在这本书里,理解危机下的生存
十年中有各种危机发生,尤其是2020年,全球又猛然开启了疫情与政治相叠加的双重隔离时代,至今依然在持续中。经济“双循环”变成了必选项,“内循环”变成了必修课。我们不要以为中国拥有全球*、*完整、*活跃的市场,“内循环”就“自得其乐”。真正的“大道理”是:企业夯实的基础、盈利能力将成为决定性的“硬道理”。
危机下的生存,*能考验企业的健康度。疫情既是巨大冲击,也是一次*真实的检验。企业要有“活下去”的韧性与坚持, 抛弃投机讨巧的心态,真正夯实基础,抓好内功。聚焦核心业务创造,踏实做好自己的专业,专注于价值创造。
在这本书里,发现隐形冠军。
杨光在书中用了很多篇章来强调和提倡“隐形冠军”。所谓“隐形冠军”,就是指这样一类企业——他们营业规模不很大,但是在一个细分行业里凭借长期聚焦的主业专注,扎实领先的核心技术,而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足够的行业话语权。
中国制造长期的痛点是标准与价格,而这恰恰正是他们的优势。因此说,他们是冠军。但又因为他们只专注于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注定他们经营规模较难做大,同时,这些细分市场又往往在工业产业链的中上游,且这些企业更关注长期价值,因而大多不慕上市和鲜有炒作,导致并不为普通大众所熟知。因此说,他们又隐形。一言蔽之,隐形冠军,就是那些“不为人知”却“无处不在”且“不可替代”的*中小企业。杨光及《中外管理》大力推动建设中国“隐形冠军”,我一直是高度欣赏并尽力参与的,因为我们都确信,越来越多“隐形冠军”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之所在。
在这本书里,看懂敬畏与担当
十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也出现太多的诱惑与机遇。如果描述这十年,它不安定,打破了我们原有的叙事结构,让价值与意义的构建变得更加多元;它放大了影响力,人人皆媒介的现实,让原本没有关联的事物之间硬发生了关系;它无始无终,一切压缩在当下,驱使着我们在混乱状态之下,重塑秩序。
这样的情形下,守住自心,守住善,守住责任,回归本质,显得无比重要。不盲从,不轻信,不肤浅,不狂妄,更是极其根本的修炼。我们裹挟在巨变的洪流中,我们不需要去评价这洪流的冲力,所要做的是问自己,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步伐与期许,*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当面对洪流荡涤时,我们都要接受对自己所存在的那个时刻,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还记得2020年12月29日,那一天京城狂风凌冽却又明媚响晴,杨光有感于2020年各行各业均福祸交织,撰写了一幅字发来给我,他的书法极好,而写下的两句话亦极好:“远望方觉风浪小,凌空乃知海波平”。我也借此句分享给阅读此书的读者,如果我们能够一起安静地思考,恰如其分地评价自己,并展开真正的行动,那么,下一个十年的价值创造就在这里开启。
——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院长 陈春花
本书是《中外管理》杂志现任社长兼总编辑杨光自2011年至2021年期间,为该刊撰写的八十多篇“卷首语”的结集,也是一部文字生动、富有启示意义的管理学随笔集。本书稿主要是结合中国的宏观形势与企业微观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集中讨论中国企业和企业家面对的创业、生存、发展、创新等话题,贴近生活,贴近企业现实,内容丰富,立论有据,要言不烦,是一部有相当质量的管理学随笔。
十年的变与不变
2010~2020年,一个跃迁激荡的十年,身处其中的我们,甚至有时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