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韬略治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韬略治要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2.7 6.3折 6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宏存主编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88732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8681945

上书时间2025-01-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篇 治国安邦
一、顺道而守常
【国学常识】“道”与“道家”“道教”
【国学故事】逆道亡国,守常复国
【现实启悟】治大国若烹小鲜
二、得民为治国之本
【国学常识】贾谊与民本思想
【国学故事】以德兼人,治国之本
【现实启悟】以百姓之心为心
三、无为而无不为
【国学常识】孔子与“无为而治”思想
【国学故事】父子相继,无为而治
【现实启悟】领导干部要学会“为无为”
四、德法治国,宽猛相济
【国学常识】董仲舒与“阳德阴刑”

第一篇 治国安邦
一、顺道而守常
【国学常识】“道”与“道家”“道教”
【国学故事】逆道亡国,守常复国
【现实启悟】治大国若烹小鲜
二、得民为治国之本
【国学常识】贾谊与民本思想
【国学故事】以德兼人,治国之本
【现实启悟】以百姓之心为心
三、无为而无不为
【国学常识】孔子与“无为而治”思想
【国学故事】父子相继,无为而治
【现实启悟】领导干部要学会“为无为”
四、德法治国,宽猛相济
【国学常识】董仲舒与“阳德阴刑”
【国学故事】治之经,礼与刑
【现实启悟】宽猛相济,德法兼治
五、明主治吏不治民
【国学常识】韩非子与“法不阿贵”思想
【国学故事】从严治吏,教化安民
【现实启悟】治国先治吏
第二篇 富民兴邦
一、正本而强末
【国学常识】“礼义廉耻”——古代治国的四大纲纪
【国学故事】举大事,必从其本
【现实启悟】国富才能民安
二、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国学常识】《盐铁论》
【国学故事】财之所生,必因人力
【现实启悟】尊重劳动,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
三、制其有余而调其不足
【国学常识】司马迁的崇富论
【国学故事】“入粟拜爵”,调剂余缺
【现实启悟】理财之道在于善积与节费
四、量入而为出
【国学常识】节用论如何提倡节制消费
【国学故事】皇帝登基,力倡节俭
【现实启悟】合理把握收支平衡
五、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国学常识】孟子的经济观点——恒产论
【国学故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现实启悟】懂得取舍
第三篇 纵横捭阖
一、近者悦而远者来
【国学常识】“仁”,儒家学说的核心
【国学故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现实启悟】“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与“新型大国关系”
二、结之以仁信,示之以武威
【国学常识】儒家思想中“礼”的观念
【国学故事】文治武备,以图万全
【现实启悟】硬实力基础上的软实力外交
三、不为天下先
【国学常识】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
【国学故事】柔术治国,无为无不为
【现实启悟】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四、合纵连横,远交近攻
【国学常识】“合纵之父”苏秦及《苏子》三十一篇
【国学故事】纵横相较,进退自如
【现实启悟】伙伴关系遍天下
五、兼相爱,交相利
【国学常识】《墨子》——墨家思想的总汇
【国学故事】慈爱百姓,厚施德惠
【现实启悟】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篇 运筹帷幄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
【国学常识】中国兵书知多少
【国学故事】引而不发,威慑取利
【现实启悟】不战而胜,合作共赢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国学常识】孙子的“上兵伐谋”思想
【国学故事】知己知彼,李光弼轻取敌方大将
【现实启悟】知己知彼,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三、无所不用间
【国学常识】姜太公与《六韬》
【国学故事】巧施反间计,智杀敌方大将
【现实启悟】“无所不用间”的双重启悟
四、兵无常势,奇正相生
【国学常识】“五花八门”与“十八般兵器”
【国学故事】韩信背水一战,出奇制胜
【现实启悟】为官要把握时势,勇于创新
五、避实而击虚
【国学常识】神秘的河图和洛书
【国学故事】用兵智慧尽在虚实之间
【现实启悟】发挥优势,攻心为上
第五篇 管治之道
一、治道贵得其中
【国学常识】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国学故事】宽猛相济,贵在得中
【现实启悟】致中和,万物育焉
二、权之所在,利之所在
【国学常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义利”观念 
【国学故事】因地制宜,利国利民
【现实启悟】为官旨在利民
三、有治人即有治法
【国学常识】法家的“法、术、势”
【国学故事】有治人即有治法
【现实启悟】为政在人与依法治国
四、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国学常识】中国文化中的“和”
【国学故事】内部瓦解,不攻自破
【现实启悟】团结一致,共襄盛举
五、赏罚二柄,治之大纲
【国学常识】量才授官 
【国学故事】国家纲纪,唯赏与罚
【现实启悟】赏善罚恶,理之所然
第六篇 应急权变
一、因时度势,各得所安
【国学常识】《挺经》
【国学故事】伍子胥待时而动为父报仇
【现实启悟】“以时为正”的重要启示
二、因势以利导
【国学常识】“连横之父”——张仪
【国学故事】因势利导,顺势劝谏
【现实启悟】为官宜掌控时势,开创局面
三、观其变而待其势
【国学常识】《周易》的奥秘
【国学故事】变换策略,管仲以计降楚国
【现实启悟】唯变所适,万变不离其宗
四、避其锐而解其纷
【国学常识】邹衍的阴阳学说与五行相生相克
【国学故事】避其锋芒,忍辱躲祸
【现实启悟】为官应诚心待民
五、谋宜深而胆宜壮
【国学常识】《孟子》的浩然之气
【国学故事】一身虎胆的英雄统帅——霍去病
【现实启悟】为官当一身正气
第七篇 用人识鉴
一、听其言而察其行
【国学常识】御史台——中国古代最高的监察机关
【国学故事】管仲的建议和对君主的监督
【现实启悟】察言观行,识鉴人才
二、施之以德,示之以恩
【国学常识】“内圣外王”是一种什么思想
【国学故事】兴举德政,外宽内明
【现实启悟】习近平的“人才经”
三、取大节而宥小过
【国学常识】“气节”是怎样的一种道德操守
【国学故事】君取大节,将士用命
【现实启悟】不可宥的小过
四、赏以兴德,罚以禁奸
【国学常识】古代王朝如何为功臣皇族封爵
【国学故事】刘秀赏罚分明待功臣
【现实启悟】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五、用其所欲,行其所能
【国学常识】《庄子》中“行其所能”的思想
【国学故事】用其所长,行其所能
【现实启悟】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第八篇 为人处世
一、谨其言而慎其行
【国学常识】“慎独”是怎样的一种修身方法
【国学故事】讷于言而敏于行
【现实启悟】为人处世要谨言慎行
二、韬其光而养其晦
【国学常识】“韬光养晦”及其误解
【国学故事】韬光养晦,帝业终有
【现实启悟】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三、贤者知行知止
【国学常识】魏徵是如何谏诤的
【国学故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现实启悟】知行知止惟贤者
四、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国学常识】恢复汉室政权的光武帝
【国学故事】深入虎穴,可为可成
【现实启悟】熊掌和鱼不可兼得
五、夫惟不争故无尤
【国学常识】陶渊明与“武陵梦”
【国学故事】不争无尤,靖节余生
【现实启悟】领导干部要学习水的智慧
第九篇 智察筹谋
一、唯善察者能见微知著
【国学常识】“春秋笔法”与《春秋》大义
【国学故事】一双筷子透露玄机
【现实启悟】为官要善于体察民情
二、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国学常识】鬼谷子的身世之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国学故事】兵行诡道,谋略制胜
【现实启悟】为官当高瞻远瞩
三、察人性而顺人情
【国学常识】广大精深的《礼记》与“礼尚往来”
【国学故事】身先士卒方能鼓舞士气
【现实启悟】为官当事理通达
四、察其由,辨其伪,去其隙
【国学常识】《吴子》体现了吴起的哪些主张
【国学故事】卫青明辨真伪,宽恕部将聚军心
【现实启悟】内部团结重如山
五、以其昏昏,独我昭昭
【国学常识】兵法双璧之《三十六计》
【国学故事】毕再遇“悬羊击鼓”,蒙蔽金军
【现实启悟】为官要时刻保持清醒

媒体评论

                                                                                    
                                            
                                            第一篇 治国安邦治国有术,治国有道,形而下者为术,形而上者为道。老子主张“以道治国”,这个“道”指的是“天道”,也就是严格遵照客观规律治理国家。老子认为“以道治国”是治国方略的基础,“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天道”的原则是均衡、协同、和谐发展。古代儒家认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在于纲常伦理。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国,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治理好国家,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后世儒家将人伦秩序称为天理在人间的反映。孔子认为,重视伦理纲常不能脱离礼让。用礼让的精神治理国家,国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儒家主张以德治国,认为讲究信用、关爱人民,是治国的基本原则。古代的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一切都遵从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家还认为,管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官吏。韩非子说:“明主治吏不治民。”英明的君主只管治理官吏,而不去直接治理百姓,把官员管好了,百姓自然就好了。官吏掌握着权力,而权力具有天然的腐蚀性,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权力只有受到监督、制约和正当运用时,才能造福人民,否则权力就会被滥用,腐败就会产生。这些治国的谋略,对今天的治国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治理国家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治国安邦必须有总章程。在首个国家宪法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一、顺道而守常(一)【原典】人法①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春秋)老子《道德经》【注释】①法:取法,效法。【译文】人生活的规律取法于地,地上万物生存的规律取法于天,天体运行的规律却取法于道,大道的法则最终取法于自然。(二)【原典】执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②。——(春秋)老子《道德经》
【注释】①大象:大道。②太:同“泰”。【译文】只要执守大道的规律,天下人都会来归顺于你。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这样大家才会和平安泰。(三)【原典】天不变其常,地不易①其则,春秋冬夏不更②其节,古今一也。——(春秋)管仲《管子•形势》【注释】①易:变易,改变。②更:变更,改变。【译文】天是不会改变它的运行规律的,地也是不会改变它的运行法则的,春夏秋冬更不会改变它的时节,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四)【原典】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①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②,故君子之道鲜矣。——战国《周易•系辞上》【注释】①知:通“智”。②知:知道。【译文】阴阳的更迭变化是有规律的,这就是道。能够相继不断就是善,成就万物就是性。仁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作仁;智者从自己的角度看,把它叫作智。老百姓每天都在遵循着这种规律生活,却又对此一无所知,因而君子宣扬的“道”,知晓的人就很少了。(五)【原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①之以治②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战国)荀况《荀子•天论》【注释】①应:适应,对待。②治:有条理、合正道的措施。【译文】天的运行变化是有固定规律的,不因为尧好而存在,也不因为桀坏而消失。按照规律遵循它就会吉利,违反规律地对待它就会遇到凶险。(六)【原典】君臣守职,百官有常①,因能②而使之,是谓习③常。——(战国)韩非《韩非子•主道》【注释】①常:常法。②因能:根据才能。③习:反复地做,遵循。【译文】如果群臣都恪守自己的职责,那么百官就有了常法,君主依据才能使用他们,这就叫遵循常规。(七)【原典】顺天①者昌,逆天者亡。毋②逆天道,则不失所守。——(秦汉)佚名《黄帝四经•姓争》【注释】①天:天道。②毋:无,不。【译文】顺应天道就会昌盛,违逆天道就会灭亡。如果我们不违背天道,那就不会失去早已拥有的东西。
【国学常识】“道”与“道家”“道教”“道”字,按照《说文解字》的解说:“道,所行道也。”是指道路、坦途的意思。《易经》中有“履道坦坦”“复自道,何其咎”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等,在这里,“道”都是道路的意思。在随后的发展演变中,“道”又被引申为道理。这主要体现在《尚书•洪范》中:“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在这里,“道”开始具有正确的政令、规范和法度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发展。到了春秋后期,老子在《道德经》中开始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而生成的。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因此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以后,“道”又指道家和道教,但这二者是不同的,道家是一个哲学派别,而道教是一种宗教,它渊源于先秦道家。
【国学故事】逆道亡国,守常复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继承王位的第三年就想攻打吴国。范蠡说:“要保持国家强盛就应顺从天道,要使国家转危为安就应顺从人道,要妥善地处理国家政事就应顺从地道。现在君王没有等到国家富裕,就想攻伐吴国;没有等到国势强盛,就骄傲自满;对方没有人为祸患,就想挑起事端。这样会失掉人心,因而危害国家,损害自身。”然而勾践主意已定,听不进范蠡的忠言劝诫,出兵攻打吴国。但正如范蠡所言,进攻失败,退守到会稽山上。勾践召见范蠡请教办法,范蠡说:“现在应该以谦卑的辞令,恭敬的礼节,带上珍宝和女乐,向吴王求和。如果这样还不行,您就亲自去做吴王的奴仆。”越王没有其他选择,于是派文种去求和,但吴国不答应。最终,勾践答应去当吴王的奴仆,听从吴王夫差的差使,吴国才答应求和。三年后,吴王释放勾践回国。勾践又向范蠡请教对策,范蠡趁机向勾践讲解“顺道而守常”的道理,建议越王勾践力行仁政,发展生产,奖励耕战,努力发展壮大自己,以等待时机成熟。勾践听从了范蠡的建议,并谨守实践,最终通过卧薪尝胆完成了复仇,打败了吴国。
【现实启悟】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要遵从客观规律,治理国家要有总章程总纲领,这个规律、章程、纲领就是道和常。道家的老子将治国大事比作小菜一碟,“治大国若烹小鲜”,他认为,“以道治国”就可以化难为易,举重若轻。他所说的“道”指天道,也就是自然,也就是“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他所说的天道也就是客观规律。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他认为“道”是治国方略的基础,而“道”以均衡、协同、和谐为原则,大道无为而无不为,大道俭约,如此等等,应用于治国之道中,就是和谐发展,就是勤俭治国,就是无为而治,就是遵从社会发展规律,政策法令要有连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儒家主张仁政,强调取信于民,强调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难莫过于知民心,大莫过于聚民力”,得民心者得天下。道家和儒家的治国之道,对今天的治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治理国家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治国安邦必须有总章程。在首个国家宪法日,习近平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在当今时代,发展经济,治理国家,要遵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同时,大力倡导社会主义道德,是以德辅法,将古代儒家的德治进行现代转化,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