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4.1 6.3折 11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祥林著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699048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18元

货号13889872

上书时间2025-01-0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祥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民间小戏”编纂出版专家组成员,治学涉及文艺美学与戏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著作有《神话·民俗,性别,美学一一中国文化的多面考察与深层识读》《女娲神话及信仰的考察和研究》《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一一人类学视野中羌族民间文化研究》《尔玛人的艺术一一中国羌戏研究》《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顾恺之》《戏曲文化中的性别研究与原型分析》《中国戏曲的多维审视和当代思考》等10余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中华美学研究的视域拓展

第一节美学史论书籍检视

第二节汉族以外族群美学

第三节超越中原中心观念

第二章中华美学研究的观念转换

第一节文本:从书面到口头

第二节事象:从文字到器物

第三节立场:从精英到民间

第三章中华美学艺术的融合发展

第一节地域视角下的文化融汇

第二节族群视角下的文化互动

第三节中外视角下的文化交通

第四章中华美学艺术的易学精神

第一节《易》兼“六艺”

第二节华夏美学智慧

第三节易学之多民族观

第五章三个基元性审美范畴管窥

第一节“妙”之底蕴探视

第二节“道”及知识考古

第三节“美”的文化原型

第六章一个艺术化审美符号考察

第一节美术考古案例

第二节民俗中的投影

第三节也是多民族话题

第七章观音及中华佛教审美气质

第一节观音形象的审美选择

第二节菩萨造像的柔美化倾向

第三节“拈花微笑”的禅学精神

第八章哪吒神话意象及其多源性

第一节神话传说及民间信仰

第二节道门元帅和佛门护法

第三节古老原型的跨文化分析

第九章藏族《格萨尔》口头遗产第一节英雄故事在青藏高原东缘第二节从史诗唱述到戏剧搬演第三节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

第二节侗戏作为非遗项目第三节有审美特色的侗乡戏台

第十六章尔苏藏族文化及比较分析

第一节节日“古扎子”

第二节尚白的审美风习

第三节尔苏与尔玛之对读

第十七章古典戏曲中的多民族语言

第一节多染胡语的元曲

第二节戏文中的蒙古词汇

第三节多民族语言的艺术化运用

第十八章从多民族贡献看戏曲艺术

第一节从《西游记》剧作者说起

第二节元杂剧中的女真族作家

第三节其他作家、艺术家

第十九章中华傩文化之多民族巡礼

第一节“傩源”多面观

第二节从南到北说“傩艺”

第三节从“傩俗”看多元融合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多民族融合视野中的中华美学与艺术”属于国家社科基金

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ZD02)的子课题,由笔者独立承担,历时三年完成。

眼下这本《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即是在此课题成果基础上调整、充实、完善后形成的,书中凝结着笔者多年研究美学的思考,古往今来,多民族色彩绘就了中国版图。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既“和而不同”又“不同而和”,既“你中有我”又“我中有你”,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汇通、融合成为中华文化整体。整体言之,中华美学与艺术的多民族研究,涉及多民族中国统一国家意识下多边参与、区域交流、族群互动、文化混血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审视、梳理、思考亦呼应着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国情需要,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着眼区域交流和文化混血,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分界的中国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决定着审美意识差异,由此影响到南北文学、艺术、美学、文化的差异。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有南北差异,也有东西划分。从东到西,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层层递增的三级阶梯式中国地貌决定着文化的多样存在和丰富呈现。纵观中华审美意识发展史,东西文化、南北趣味又不断交流、渗透及融合,在各自主流中也吸纳、融入对方某些元素,这种充满活力的互动融合推动着中华美学与艺术向前发展。着眼内外互动和族群往来,中原审美趣味与周边其他民族审美趣味的交流、融合,乃至包括在更广阔空间里中外文化、美学、艺术的交流、融合,也推动了中华审美意识发展并铸造着中华美学体系。关注整体的同时留意个案,考察个案的同时重视整体,这对本课题研004究是一体之两面,缺一不可。费孝通先生视汉族和其他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为“多元一体”,称各民族之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你影响我、我影响你。他们导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及“美美与共,和而不同”,为我们研究既多元一体又一体多元的中华美学提供了参考。

神话研究也是目前笔者用力较多的课题,为此,寻古迹访民间,常常东行西走。2019年春节,笔者去了七彩云南,到了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对拉祜族文化有了更多了解。《牡帕密帕》是拉祜族创世史诗,其中对该族信奉的“葫芦生人”神话有完整唱述。全诗从“造天造地”“造太阳和月亮”“造江河湖海”等唱起,再唱到“播种葫芦”“比氏依松(人类)出世”“猎虎分族”等,以“战争与迁徙”结束。在“猎虎分族”篇中,人类祖先比氏和依松在天神指点下结合,生下十二个孩子,繁衍下去,“比氏人氏满九山”“依松人氏满九凹”,于是“比氏依松想分族”。怎么分呢?他们捕猎到一只大老虎,剥虎分肉,“比氏分成九群坐,分得猎物有九份;依松分成九群坐,分得猎物有九堆”,相继分得虎肉的人群便分别成为拉祜族、阿佤人、哈尼族、海八(汉人)、老缅人、比搓(傣族)、彝族、帕细(回族)、白族、景颇族、布朗族、蒙古族的祖先.....“群群人们得虎肉,群群人们得族称”。根据天神指引,各族分得各自的地盘,有的住平原(汉族),有的住半山腰(拉祜族),有的住山背后(哈尼族),有的住山凹(白族),有的住山脚(景颇族),有的住在大草原(蒙古族),等等。由此我们看到,关于中华民族“一体多元”和“多元一体”的观念,在洋溢着诗性光辉的少数民族神话中有质……



精彩内容

本项目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本项目将中华美学置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中,理论与实践并进,以中国古代美学、哲学、艺术学中的重要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为重点,探析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等,揭示出中华美学精神的嬗变轨迹、民族融合、现代转型和影响价值。项目丛书共6册,分别从不同视角审视和阐释中华美学与艺术的基本特征和精神气质。《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在多元融合的研究方法中,系统研究中华美学与艺术的多民族性,致力于为中华美学与艺术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范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