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3.58 4.9折 ¥ 68 全新
库存139件
作者周赟著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13082785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2228607
上书时间2025-01-03
序:为何名之为“缘木求鱼”?
《孟子·梁惠王上》曾记载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关于如何“抚四夷”的对话。最后,孟子对梁惠王意欲通过“兴兵甲”方式来达致此目的的做法,提出了警示,所谓“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一般认为,“缘木求鱼”这个成语就源自这段对话。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我们不妨把这个成语翻译成这样一个现代文的段子:
张三与李四两个人在闲聊。张三问李四:“你今天准备干啥去?”李四说,“我想去捕鱼。”接着回问了一句,“那你今天干啥?”张三的回答是,“我也准备捕鱼去。”张三刚回答完,回头一看,却发现李四不见了,于是,当然到处找。
这时,从树上传来了李四的声音,“嘿,张三,我在这儿呢。”张三有点儿困惑,于是问:“李四,你不说要去捕鱼吗,干吗上树啊?”李四一边爬一边说:“对啊,可是你说你也要去捕鱼,为了提防你跑到我前头,我不得拼命爬?”张三当然还是不理解,“可是,你知道鱼是什么,以及鱼在哪儿吗?你就拼命爬?”李四还在一边爬一边说,“那我不管,爬了再说”……
谢谢您耐心地看我这么啰唆地讲完这个故事。现在,我想请问您:我们今天的有些做法是不是颇有李四般缘木求鱼之意味?
譬如,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设计各种具体改革举措之前,是否认真讨论过司法这条“鱼”本来是什么、又本来应该在哪儿?抑或更多的情形是,一说改革就开始“飞天”“遁地”“潜水”“爬树”等万法齐备?
又如,在法学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认真考虑过法学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本相?我们是否想过当前的一些具体改革举措,如全省统一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全校统编教案,除了便于行政管理的开展以外,会造成对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的某些妨碍?甚至,是否与当前中央厉行的“放管服”这一大“鱼”(方向)相悖?
再如,在我们复兴优良传统、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认真研究过,“传统”到底是个啥?以及,到底何谓发扬优良传统的妥切方式?更进一步地,当下世代在传统面前只是消极的承受者,还是传统是当下世代的对象,而当下世代在其中才是真正的主体?
……
在这本文集中,收入的是我这些年关于司法、司法改革,法学、法学高等教育,以及传统和制度变迁的一些思考。坦率讲,我越是思考,我就越对当前的一些具体做法感到忧虑——我一直强调“具体”,是因为我对改革方向并没有异议。
在这个意义上,为本文集取名“缘木求鱼”,表达的正是我的一丝忧虑。
另外,我之所以名之为“缘木求鱼”,也在于表达如下这样一种调性:淡定而固执的书生气。俗语云,“百无一用是书生”;我的家人朋友则经常提醒(抑或为“批评”)我“太幼稚”“太迂腐”。前者说的大概是,书生既不会耕地种粮,也不会打仗杀敌;后者的意思则肯定是,我总是过于纠结于逻辑以及逻辑的圆洽性,却忘记了经验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往往并非逻辑的展开。因此,我完全可以预见,当有人看到这部文集时,很可能会说,“即便你讲的这些逻辑上能成立,理论上讲得通,但如果决策者看不到甚至社会大众都懒得关注,有用吗?”
不能说如上俗语或我家人朋友的说法没道理,但我始终认为:如果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所有的职业群体,都可以、能够坚持自己真诚认为对的东西,并且坦率地去做、去追求,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成为更好的社会;而如果这种追求,能够符合或至少不违背人情伦理以及法律制度,那么,这社会一定就是——用福建普通话讲——“灰常好”的社会。
换言之,我从不奢望自己的观点一定能引起什么回响,但我认为,只要足够真诚,哪怕很可能是无用功,也值得一试。在这个意义上,我说,“缘木求鱼”就是一种淡定地、真诚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书生气”。
我觉得,自己在写收入本文集的这些文字时,还蛮真诚的;当然,我也相信或至少希望它们并没有违背法理伦常。所以,再次强调,尽管我不认为蕴含在这些文字中的思考一定能成立,也未必能引起什么回响,但我还是不揣冒昧,把它们集结、出版了。
收入本文集的所有文字,绝大部分都曾有幸在各类报刊发表。但为了保留思考时的“原貌”,在收入本文集时,那些公开发表过程中基于编辑工作需要而作出的调整,对之一一“复原”。所以,如果您碰巧有兴趣,想依据文集中的标题检索相关发表信息,未必能够成功。此时,请您不妨以文中的一句话为基准进行搜索。
另外,考虑到有时间上错位的问题,因此,在整理过程中,有些文章我加了“作者按”,有些地方我则用“*”加了脚注进行说明(用数字序号脚注的,写作时用的是“原”注)。
2018年暑假,我到甘肃酒泉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法律方法论坛”。因下午议程结束后并没有返回厦门的航班,所以,只能住下。准备吃晚饭时,偶遇同样境遇的广西大学魏敦友教授。魏老师是我的师长,但却高看我一眼,在讨论问题时把我当朋友看——对于这种率直、坦荡,我除了喜欢,就是羡慕;同时,还遇到知识产权出版社两位美女编辑齐梓伊、唱学静——这里的“美女”,不是泛称,而是写实,因为两位女士都很优雅,并且又都对学术抱有严肃、真诚的心,所以,至少在我看来,是真美。于是,相约一起吃饭、聊天。
然后,就聊到了文集出版的事儿;再然后,才有了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集子。
我要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机会发表文字的各类报刊、平台,作为一个思考者,有地儿公开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无疑是幸运的;我还要感谢齐梓伊主任、唱学静编辑,没有她们的看得起,没有她们对真诚思考的真诚,该文集很可能不会有幸通过知识产权出版社面世。
当然,我也要感谢一直以来陪伴我思考、成长的家人、亲友、同事、学生,因为,正是他们,才构成了我思考、成长的原动力。
2022年8月6日
定稿于靠山临海居
本书是周贇老师多年来所写的法学随笔精品文章的汇集,书稿内容分为法观念、法文化与法律制度,法学、法学者与法学院,法舆论、法适用与司法改革三部分,集中体现了周贇老师对司法、法理学、法律文化的个人独特思考与观点。
周赟,1978年生,男,江西宜丰人,法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教授、博导。主要社会兼职有:《厦门大学法律评论》主编、厦门大学法学院“司法哲学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台湾“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客座教授(2013年-)、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培训专家、国家检察官学院福建省分院兼职教授、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等。个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哲学、法律语言学与司法改革理论,迄今共在《读书》、《文史哲》、《中外法学》、《哲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发表学术文章110余篇,其中有十数篇为《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法理学·法史学》及《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全文转载;出版《司法决策的过程——现实主义进路的解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等个人专著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部、司法部以及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12项,其他课题若干;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青年佳作奖1次,厦门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次,其他奖若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