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1.01
4.5折
¥
46.8
全新
仅1件
作者陈锡仪著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20505567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6.8元
货号9356134
上书时间2025-0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陈锡仪,1943年12月出生,上海松江人。曾在某部喷火连、师政治部服役,1968年3月退伍。先后任镇武装部部长、乡党委书记,松江总工会副主席、党组成员(兼工人俱乐部主任);2000年退休。其部分作品曾发表于上海《现代农村》《上海农村经济》《解放日报》等,主编《凡人新事》(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出版《暖》(上海文汇出版社),2014年出版《秋》(中国文史出版社)。
目录
车站离别
车厢赛歌
到达兵营
班务会上
队列训练
宣传委员
紧急集合
一碗酱面
授衔、军训
篮球比赛
夜半枪声
馒头事件
聚会猪圈
偷菜风波
转岗趣会
号兵与女娃
一盆菜汤
半夜送信
武装拉练
文化建连
排长赴疆
武装泅渡
新指导员
王福事件
荒村决堤
新广播员
查线遇英雄
再挑重担
风云突变
回乡探亲
惜别
尾声
跋
内容摘要
车站离别
松水车站是一座东洋风格、低檐尖顶的日式建筑,外壁花岗岩面墙,钟楼尖顶用赭色水泥涂层,显得古朴典雅。今天,它一改往日的寥落、恬静,整座车站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欢庆而热烈。广场四周的花坛里,月季、玫瑰盛开,妩媚妍丽、光彩夺目,像熊熊燃烧的火把。“热烈欢送应征青年光荣入伍”“向解放军学习、致敬”等一条条红长幅,从钟楼顶上高高悬下,一排排彩旗在车站大楼上迎风飘扬,熠熠生辉;而与之相呼应的北侧广场进口处,用毛竹柏枝攀扎起的宣传牌楼,也横挂着“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等宣传条幅,排楼顶上竖着的一排小红旗,也在暖风中迎风招展,猎猎作响。
广场上,身穿节日盛装的宣传队员们手持鲜花、标语和彩带,站在欢送人群的前列,在组织者的指挥下高呼着口号。广场四周,高音喇叭里不断播放着激昂的革命歌曲,锣鼓击打着欢乐的鼓点……此刻,整个车站广场广播声、锣鼓声、口号声、欢送人群的喧闹声,混合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广场上空奏响、回荡,久久不能平息。
“来了、来了……”突然有人在喊。只见广场进口的牌楼处,一阵骚动。倏地一只只高升(炮仗)腾空而起,火球在空中炸响;紧接着一串串鞭炮在地上点燃,炽烈的火花、红点不断炸裂,引得孩子们一阵追逐、雀跃。紧接着在舞狮者和锣鼓队的引导下,一列列胸戴大红花的新兵队伍,沿着警卫人员用人墙开辟的通道缓缓向广场移动,通过检票口,进入月台。此时高音喇叭播放着雄壮的军歌,锣鼓声更加铿锵激越,欢送人群的口号声也更响亮,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整个广场宛如一片欢乐的海洋,人们兴奋、激动的情绪沸腾到极点。
陈亮跟随着新兵洪流涌入车站广场,他仿佛穿越在欢乐的隧道,感到热血沸腾,无比兴奋、激动。远远地,他忽然看到在广场一侧人群中身穿盛装、手持花束的同学们集结在这里欢送。当他看到女同学们一律头戴红绸蝴蝶发结――当下少女流行的发带时,更显得兴奋、激动。昨天他和班长(现分配在坦克兵部队)参加班级为他俩举办的欢送会时,收到了女同学们赠送的礼物――一对凸印“友谊”两字并绣了“赠很可爱的人――高三(4)班全体女同学赠”字样的枕巾。作为回礼,他俩昨天到丝绸店里专门挑选了上等红绸,并让店主赶制了十五个红蝴蝶结发带,叮嘱其今天上午送到班级。想不到女同学们都戴了起来,并出现在送别的车站上。一阵激动,他眼睛模糊了,不由自主地频频向同学们挥手致意!随着队伍前移,透过拥挤的人群,他又突然发现了车站进口东侧花坛旁一位身着粉红色裙子的少女正频频向他招手,他看清了是林珠。她是学校女子体操队的队员,而陈亮是学校射击队的。每逢训练日,两个队经常在学校体育馆训练,时间长了也就认识、熟悉了。他知道她功课很好,特别是外语。他当兵的事曾告诉过她,她说到时她到车站送行,被他婉拒了。今天一早队伍集结时,他收到她托团支部书记转交的一封信,而现在她又出现在送行的火车站上,这是他不曾想到的。现在,他只能在队伍里、在众目睽睽下举起手作匆匆告别,他看到她也在远处频频挥手,不时地擦拭眼睛。陈亮放下手,心中飘过一阵惆怅。
火车站是新兵告别家乡、奔赴新征程的起始点,也是家属们欢送亲人的终点。整座车站同样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人头攒动,人流如潮。由于每位新兵只准两名家属凭票进入月台,所以车站进门处更是拥挤。人们在排队,在张望,在呼喊,在低语……时不时又袭来高音喇叭的广播声和阵阵的锣鼓声。比起车站外的喧闹,车站内则秩序井然。前方一列列军车静卧在铁轨上,喘着气,吐着白烟,迎候着整装待发的士兵。在车警的引导下,一队队英武的战士正陆续抵达指定的月台,他们的出现,又立即引来早等候在月台上的家属们的围堵,他们想抢在发车前的空隙,抓紧时间和亲人做很后的话别。是啊,亲情友情,不会因岁月的变迁而改变,反而因离别而越发变得浓厚,只是感到在边关战事吃紧的形势下送亲赴征,真的担心这次别离,是否会有下次的相聚。
杨指导员带着喷火连的新兵来到四号月台候车。在他的口令下,大家放下了背包,原地休息待命。新兵们刚坐下,一群尾随的家属己围了上来,他们争相挤到自己的亲人面前话别。整个月台上,一堆堆、一双双,在相拥相泣。
陈亮放下背包,四处眺望,在另一群向四号月台奔来的队伍中,发现了自己的亲人――大嫂。她苍颜白发,正蹒跚着向自己走来。陈亮十分激动,赶忙起身迎了上去。
陈亮出身白屋寒门,家境清贫。抗战胜利那年,父母先后患病离世,留下了六十多岁的老奶奶、大哥和六个未成年的孩子,他很小,才三岁。为生活所迫,除陈亮外,几个哥哥、姐姐先后离家,外出打工的打工,送人领养的送人领养,进孤儿院的进孤儿院……那时二十多岁的大哥与嫂子新婚不久,患难中嫂子与大哥不离不弃,一起挑起持家的担子。为分担家庭困难,她在附近医院找了份零工,以聊补家用。她上孝敬老人,下眷顾小叔和自己的孩子,为他们吐哺浆洗,日夜操劳。历经风雨的老人离世,陈亮和几个侄子、侄女也逐渐长大,在哥嫂的扶养支持下,他一个学校接一个学校,终于念完了高中,如今又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靠前线,长嫂为母,可望着嫂子那皓首白鬓时,陈亮顿时感到无限的愧疚和感激。他迎了上去,叫了声“嫂子”,女人“嗯”了一声,说:“你哥心软,他受不了这场面。他不来送了,叫你一个人在外面照顾好自己!”女人转过头,用手帕擦了擦眼泪。陈亮鼻子一酸,也淌下了泪。
P1-3
主编推荐
《炼》是一部自传体性质的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陈亮20世纪60年初步入军营长达六年火热生活的回忆叙述,反映了人民子弟兵在军营这座大熔炉冶炼成才的真实经历:沙场点兵、武装拉练、抗洪抢险、武装洇渡等精彩细节,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读者进入那火红的岁月,去体味人民子弟兵阳刚十足的威风霸气,去探寻人民子弟兵在和平年代里是如何苦练杀敌本领,如何学习文化知识,如何与当地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如何做到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崇高境界。
陈锡仪先生是一位从军营里走出来的铮铮铁汉子,步出军营后为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诸多贡献,晚年身患重病依然笔耕不辍,以笔作枪,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壮丽画卷。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在时下“伪娘遍地、男儿尽作女人状”的现实生活中,长篇小说《炼》的出版发行,无疑有着其特殊的历史价值与标杆作用,值得各界关注。
精彩内容
《炼》记述了主人公陈亮和他的战友们,在人民这座大熔炉里,自觉锻炼成长、成才的故事。记述了在艰苦的环境里,在复杂的形势下,他们自觉接受党的教育、传统熏陶,励志铸魂、脱胎换骨,从学生成长为战士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他们用汗水浇灌青春,在战备值勤、抗洪救灾、生产自救等艰苦活动中,表现出的忧国爱民的家国情怀以及军民、战友深情,并用满腔热血铸起钢铁般的意志、作风和品格,为自己的无悔人生洗礼、加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