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管理课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1.98
6.3折
¥
35
全新
仅1件
作者余林编著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ISBN9787546410876
出版时间2014-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8202269
上书时间2025-0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最通俗、最实用、最受欢迎的思维风暴,商界精英受益终身的一流管理课程。
实现成功管理是每一位领导者的愿望,然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余林编著的这本《港大管理课(经典畅销版)》通过系统的分析,为管理者指出了一条驾驭企业之舟的成功秘诀。领会其中要义并运用于管理实践,你会发现,原来成功管理也是这么简单!
目录
第一课
创新管理——不要跟在别人后面做事
2做领跑者不做追随者
5不用习惯性思维想问题
8创新需要冒险精神
11没有模仿,就无从创新
14不只奖励成功,而且奖励失败
17创新的同时,必须放弃
20商鞅的牺牲不值得,创新要降低风险
第二课
人才管理——得人才者得天下
24人才不唯学历
27选拔人才不顾及关系情面
30给年轻人发挥的舞台
33用最合适的人胜过用最好的人
36不要只盯着人家的短处
第三课
目标管理——必须要有愿景
40清晰的目标是伟大公司的基因
43上下同欲:让员工参与到企业愿景中来
46分解目标,定出小任务
49企业要设定有效的目标
52企业目标要与时俱进
第四课
沟通管理——沟通到位才能贯彻到底
56为什么任务布置后,总有人执行不到位
59善于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6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5认真聆听员工的牢骚、抱怨
68怎样减少管理沟通中的信息失真
71广纳谏言,听取反对呼声
第五课
激励管理——挖掘员工内在的潜力
76真诚的赞美是最好的奖励
79“重金”之下必有“千里马”
82温暖胜于严寒,尊重也是一种激励
85为下属提供晋升平台
88优秀的“黑脸”能让批评成为动力
第六课
团队管理——把大家拧成一股绳
92团队精神是成功的保证
95像唐僧一样做领导,发挥每一个人的力量
98让团队中的个性与共性相平衡
101赢得员工的合作
104对待员工要一视同仁
第七课
压力管理——要施压也要解压
108唤醒员工的危机意识
111压力过大难见动力
114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117避免踢猫效应,心里有气千万别拿下属撒
120学会运用幽默管理
123如何管理员工的负面情绪
第八课
决策管理——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128别人都去做的事,不要轻易去做
131盲目地制定决策不如不决策
134决策要分清轻重缓急
137机会面前,最忌优柔寡断瞻前顾后
140及时停止错误的决策
第九课
品牌管理——让品牌形象像明星一样深入人心
144品牌最重要的是品质
147与众不同建立品牌
150感动比打动客户更见效
153一锤子买卖要不得
156广告营销最重要的是如何让人记住
第十课
制度管理——从人治到法治
160不因情废法
163说到做到,依法办事
166如何管理不遵守公司制度的“头痛”员工
169防大企业病:精简臃肿的管理机构
172不断完善执行的监督体系
175制度不能只贴在墙上
第十一课
授权管理——懒惰又聪明可以当领导
180别去抢着干士兵的活
183分配任务的同时附赠信任
186授权对象,最优秀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
189授权≠放任不管,坚持可控原则
第十二课
竞争管理——有效提高竞争优势
194你比别人快才能在竞争中赢得机会
197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
200死死地抓住竞争对手的弱点
203回避竞争是竞争的最高境界
206既竞争也要联合
第十三课
营销管理——卖出去才是“硬道理”
210卖产品先卖信赖感
213名字是产品的外衣
216不让一件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219撕下廉价的标签,提价也能促进销售
223新奇的促销活动才能聚敛人气
226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市场营销战略
第十四课
危机管理——以变应万变才是硬道理
232知识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变化
235不要忽视小改小革
238未雨绸缪,防患危机于未然
241积极迅速作出反应,降低危机对企业的危害
245积极自救,变危险为机遇
内容摘要
第一课
创新管理——不要跟在别人后面做事
做领跑者不做追随者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陈繁昌教授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科大之所以能够登上亚洲榜首,就是因为敢于创新,无论是教学科研、管理理念,还是知识转移、与企业合作,都敢于创新。”
德国管理学教授赫曼·西蒙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花了两年多时间研究了500家成功企业,总结出一个规律。这些成功的企业决不盲目跟风,他们宁可在一个狭窄的领域成为绝对第一,也不愿在一个大而宽泛的市场里成为没有影响力的市场追随者。就像苹果之父乔布斯所言:“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
李嘉诚的创新精神是出了名的,总是敢为最先,就像是当初长江塑胶厂,正是因为创新地引进了塑胶花技术,这才让他赚到了丰厚的第一桶金。
曾有记者问李嘉诚:“您是如何面对困难并成功渡过难关的?”
李嘉诚回答说:“肯创新、肯用功,故事业也能不断发展。一方面我应付日常的业务,另一方面就是不断开创新的业务。创新虽然有时也会失败,但是结果也有成功的时候,而且一旦成功那个就赚大钱了,这是我的经验。”
记者接着又问:“创新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失败的概率比较高。您怎样看待创新中的失败?”
李嘉诚说:“其实很多时候,创新的投资是比较小的。传统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在设备更新或规模扩张的时候,如果没有创新,往往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竞争力,甚至投资回报率很低,直至成为负数,那么这个损失就会远远超过创新所需要的投资。20世纪70年代,我在地产销售模式上做了很多创新,其中只有一部分成功,但成功的那部分就赚了大钱。当时许多没有创新的地产公司,由于不能掌握先机,很多都被收购或破产了。如果因为怕投资失败而不敢创新,这个人就是商界的懦夫。”
纵观李嘉诚的一生,可以看出,李嘉诚的确是在一次又一次不走寻常路中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李嘉诚说:“创新吃的是‘一招鲜’,虽然不易,一旦使出来,却费力少而收获大;跟风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这样做起来较容易,风险也较小,但跟吃别人的残羹冷饭差不多,收获有限。”
成功的企业大多有着鲜明的经营特质。亚马逊这家以网上电子书店起家并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贸易的公司,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与它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在诸多领域,贝佐斯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比如说在电子商务的实践上,贝佐斯曾认为:在电子商务领域,口碑比广告更重要,与其在媒体上大做广告,不如在免费送货上做文章。开始时,免费送货的门槛是购物金额超过99美元,后来这个金额降到49美元。经过整整一年的试验后,亚马逊大胆地作出决定:顾客的购买金额超过25美元时,亚马逊即可免费送货。
虽然这一举动为亚马逊带来了非常大的客流量,更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但在其他人眼中,成本未免太高了。然而,贝佐斯却说:“一道算术题可能有15种不同解法,每个解法给你的答案都是你可能要赚得少一点。一个季度如此,一年如此,但10年之后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贝佐斯曾说,自己永远都不会做追随者,而誓做领跑者。这也正是贝佐斯的精妙之处。
当然,发展企业就如同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跑比赛,首先冲出起跑线,开始领跑的,未必就是最终的夺冠者。相反,当领跑者成为众人追赶的目标,成为众矢之的之时,要想把领先一步的优势保持下去,做永远的领跑者,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必须有更强的忍耐性,也必须具有必胜的信心。
如此说来,作为行业的领跑者,从某种意义上讲,肩上的担子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如何进一步保持自己领先,利用这种优势将自身做大做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1908年,美国福特企业开发了T型汽车,这种汽车集中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具备了十分优良的特点,当时这种T型车几乎垄断了全美汽车市场,而对它的需求量却还在一直不断上升。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时期美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繁荣,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对所用商品的内在品质要求越来越高,这是消费倾向的一种细微变化,但是福特企业却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另外一家主要的汽车生产商——通用汽车企业逐渐发展起来,它增加了产品系列,增加了产品的品种,使不同阶层的人民都能挑选自己喜欢的汽车,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
对于通用汽车的崛起,老福特一直采用不置可否的漠视态度,它仍然坚持自己的那一套,并且偏执地表示说:“我们希望造出某种能永远用下去的机器,我们希望买了我们一件产品的人永远不需要再买另一件。我们绝不会做出使先前样式废弃不用的任何改进。”
而相反的,通用企业则继续采用已有的灵活政策,它每两三年就改变自己汽车的样式。
就这样,福特汽车的销售业绩急剧下降。到了1936年,美国的三大汽车企业中,福特的销售量从第一滑落到第三。
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的企业,要想做一个常胜将军,成为永远的领跑者,就要不断地创新。很多企业家做到最后,其实败于自己,败于内心过度膨胀。因此,我们不仅要争做领跑者,更要争做长跑者。
不用习惯性思维想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曾说过:“我认为中国企业家的惯性思维非常危险,所以我强调一种新形态的企业家思维,那就是认清事物的本质,从危机中寻找转机。”惯性思维使得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它常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挂一个美丽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之处,过不了几天,主人必定会作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原因是:每当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惊讶地问他这个空鸟笼是怎么回事,或者把怪异的目光投向空鸟笼。这样一来,主人就需要无休止地解释,当他最终不厌其烦的时候,他就会扔掉鸟笼或者买只鸟回来相配。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鸟笼逻辑”。
这个逻辑现象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都有一个惯性思维。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认为每一个漂亮的鸟笼里都应该装上一只鸟。很多企业在创新、改革中碰到阻力大多数就是来自于传统和习惯。我们应该少用“鸟笼逻辑”去推断别人,也不要使自己陷于“鸟笼效应”中,只有突破惯性思维,才能获得进步。
郑裕彤被誉为香港的“珠宝大王”,他以金饰起家,但是通过观察他发现,钻石才是未来珠宝界的趋势,许多极有身份的西方女士,喜欢佩戴钻石饰品,黄金饰品已不被她们所器重,得出此结论后,他开始把目光转向了钻石业。
但是按照国际上的规定,只有持有“戴比尔斯”牌照,方可批购钻石,而全世界也不过只有500张这种牌照。香港更是只有“钻石大王”廖桂昌一人独有,其他人无法经营。一些业内人士称:“要从戴比尔斯购到钻石,简直比从天上摘星星还难。”
但郑裕彤并未因此而退却,他绞尽脑汁,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既然我不能获得‘戴比尔斯’牌照,为什么不能收购一家拥有牌照的公司呢?”于是他决定在南非买下一间持有“戴比尔斯”牌照的公司。
这一举动不但使他顺利拥有“戴比尔斯”牌照,并且到70年代,郑裕彤已成为香港最大的钻石进口商,每年的钻石入口量约占全港的30%。
法国学者查铁尔说:“你在做事时如果只有一个主意,这个主意是最危险的。”打破惯性思维,是企业实现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要打破惯性思维,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反思和自查。
惯性思维是一种定式,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让我们又循着旧路走去了。因此,我们就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每走一阶段后,就要停下来思考一下是否又跳入固有思路了。如果“是”,就要及时反思、调整,避免陷入而不自知。
其次,还要学会换位思考,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站在一个不同的角度上看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同样是面对海,有的人发明了船,有的人发明了救生圈。同样是面对火,有的人发明了火机,有的人发明了灭火器。
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伽利略正是用其独特的眼光,这才打破了亚里士多德这一权威给人们思想上的枷锁。因此,当我们在为一个眼前的问题感到困惑和烦恼时,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也许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再次,要发散性逆向思维,由一点到多点,由点及面、由此及彼,进行多向思考。
当我们做某事时,习惯怎样思考之后,不妨再逆向思考一下,看看能不能契合,如果能则说明正确可靠;如不能,则说明还有待推敲,而且在逆向思考的过程中,往往还可以碰撞出很多思想的火花,让我们一下就有了新的思路。
我们在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时,习惯性思维就像一堵挡在前面的墙,留给我们发挥的余地实在很有限。如果坚持朝前走就难免碰壁,但如果我们能转个方向,试着向旁边跨几步,说不定就能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就有许多非常精彩的打破惯性思维的例子,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夜袭是作战的常用手段,诸葛亮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惯性思维,虚张声势地来借箭,曹操果然中计,损失了10万支狼牙箭。
而在空城计中,诸葛亮明知无法抵挡司马懿的攻势,干脆故布疑阵,城门大开。司马懿受习惯性思维所引导,认为一生谨慎用兵的诸葛亮是不会如此胆大妄为的,认定城内必有伏兵,结果错过了取胜的机会,这则是利用惯性思维的另一个经典案例。
现如今,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内部流行的口头语是“不可能”、“做不到”和“没有办法”,认为企业不可能实现快速增长,只能慢慢来,稳扎稳打,有多少钱做多大事。这样长此以往,就练就了一双“近视眼”和一个“平庸脑”。即使千载难逢的快速增长良机近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总与机遇擦肩而过。
习惯性思维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只拦路虎。一旦我们被这种惯性思维所控制,就会因此而变得碌碌无为,我们必须学会突破墨守成规的思维习惯,建立自己的行动规则和做事风格,这样才能一步步地接近成功。
创新需要冒险精神
香港大学刘宁荣教授曾说:“中国经济正面临从经济的低端向高端的转型、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从产品向品牌的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内地无论是创新的意愿、资金以及硬件设施都不缺乏,但更需要的是:创新文化、创新梦想和冒险意识。”
弗雷德里克·兰布里奇说过:“如果一生只求平稳,从不放弃自己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从不展翅高飞,那么人生便失去了意义。”人生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如果因为害怕风险,就故步自封,不敢前行,那固然可以免去做错事的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失去更多的成功机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霍英东凭着独树一格的“炒楼花”,在房地产行业中赚到了巨大的财富,甚至还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后来,他又将目光投向了淘沙业。
当时,香港实业界人士很少进入这个行业,因为它需要的劳力多,投资大,获利还不高,因此风险比较大。但霍英东从建筑业的广阔前景预见到淘沙业也必将有大发展,所以大胆地吃起了这只“螃蟹”。
1961年底,他花费巨款,从泰国进口了一艘大挖沙船,命名为“有荣四号”。当时亲朋好友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将如此之大的投资用于风险很大的淘沙业,弄不好就会血本无归啊!
然而形势的发展却不出霍英东所料,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大大提高了淘沙的效率,降低了成本,赢得了利润,淘沙船在霍英东手中简直就成了神话中的淘金船!霍英东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又从国外订购了一批淘沙机械船。
香港经济起飞后,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作建筑材料的黄沙需求量极大,霍英东的淘沙船队因此财源滚滚,成了他的又一株“摇钱树”。
要想有卓越的成就,就得敢于创新,不惧冒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旅程,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冒险的人。就好比在我们面前摆着一个苹果,谁也不知道它是甜还是酸。我们如果想知道那么就得鼓起自己的勇气,勇敢地去冒一回险,亲自去尝一口那一个苹果。
过去人们常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句话虽然不能说得那么绝对,但却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都一样,机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只是有些时候我们不敢去冒险,不敢去争取罢了。
每一次创新都是一个全新的认识,过程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中间失败、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有的要经过十几次、几十次甚至成百上千次的摸索、失败才能完成。社会上也从来不乏那种因为在创新的路上失误,从而一败涂地的例子。因此,创新者要有不怕失败、不怕挫折的顽强意志和冒险精神。
其次,有时候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场革命,在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已有理论、制度、秩序、做法,作出一定的否定。这必然会为传统习惯势力所不容。受到保守势力和反动势力的反对、打击和摧残。这是创新另一个层面上的冒险。
冒险精神对于企业家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甚至是首要的。在比尔·盖茨看来,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冒险。而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则说:“做企业的人都要知道‘先苦后甜’的道理,我们不去冒险开拓,就拿不出只属于自己的本领,所以有些时候冒险是不可避免的。”
对一个企业家来说,一味采取保守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当别人已经开始创新前进时,他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但最终结果,保守者都会是永远地失去机会,因为他还在原地踏步。而对于敢于冒险的人来说,虽然多次失败,但是随着经验的积累,会逐步加大成功的概率。如此说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敢冒险才是一个企业最大的风险。
当然,我们敢于冒险,并不是盲目地冒险,而是在对事物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了解、分析和研究风险,合理地处置风险,大胆决策,有效执行,是一种科学的冒险精神。
而要做到这一点,第一就是要不惧怕风险。
创新路上充满着未知,风险自然是不可避免,这是客观规律,从一定角度讲,每件事情都有风险。如果惧怕风险,必然前怕狼、后怕虎,限制决策思维和方法,可选择的经营道路大量减少,路越走越窄,最终无路可走,退出市场。
第二,认真分析,有效预测风险。
一项全新的经营活动,一定要在事先做详细的调查,摸清楚来龙去脉,了解风险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包括哪些内容,其一旦发生,危害程度如何,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实际上,很多时候,最大的风险是没有意识到风险,事到临头,甚至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必然措手不及,惊慌失措。
第三,处置风险。
科学的冒险精神就是要合理地处置风险,比如说,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和方法,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降低因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或者我们也可以采用一定策略措施将某些风险因素转移出去,同时付出一定代价。
而如果我们经过调查分析后,认为风险太大,难以接受,甚至作出放弃的决定,从而完全避开风险。这种防范风险的方法是对付风险损失最彻底的一种策略,虽然可能导致创新的失败,但是创新之路本来就是曲折的。我们在创新过程中,必须对于风险和收益作出合理的评估,这样才是企业家所需要的冒险精神。
没有模仿,就无从创新
郎咸平说:“我们要在更短的时间内赶上国际巨头,在创新方面需要靠的是模仿、购买、合资,达到与竞争对手差距缩短,而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更需要的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进而透过企业文化的改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战略思维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2012年3月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国创新中心联合主任、世界著名管理学专家叶恩华教授在香港,作了一场题为“从仿造到创造:是中国企业的机会也是外国企业的机会”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他详细描述和分析了中国企业如何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模仿”和“创新”,这两个名词看似是对立的,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是相通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没有模仿,也就没有创新。”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一味地为创新而创新,成功的概率很小,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成功的。创新也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而模仿就是这个过程。
纵观世界汽车行业的历史,不管是现如今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还是近两年的后起之秀韩国,汽车产业刚起步的时候,依靠的都是欧美。就以丰田汽车为例,丰田公司的第一辆汽车便是以德国车子为蓝本的。
1933年,丰田喜一郎的同学隈部一雄从德国给他买回一辆德国DKW牌前轮子驱动汽车,经过两年的拆装研究,这才于1935年8月造出了一辆GI牌汽车。就是到了现在,丰田公司依旧有买回竞争对手的产品,加以拆解分析的习惯。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长达30年的时间里,日韩汽车厂始终在广泛地借鉴着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设计元素。这种模仿行为,帮助丰田、现代等汽车制造企业迅速地登堂入室。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再加以创新,添入自己的风格,这才形成了他们的汽车工业王国。
一说起模仿,大家就会援引“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例子,把模仿贬得一无是处,觉得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但是又有多少企业是从头到尾都是在创新的呢?大多数都是先从模仿开始的。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那些成功的企业,就会发现他们一般都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模仿阶段、由模仿向创新过渡阶段和创新阶段。没有东施效颦的勇气,没有邯郸学步的追求,连模仿也没有,更谈不上借鉴,而离开了模仿和借鉴,又何来创造呢?
福特发明了汽车,但时至今日,福特并不是汽车业的老大;施乐创造出了全球第一台复印机,但它早已被佳能等日本企业打败;IM的先行者是ICQ和MSN,但在中国,这一行业的老大是它们的模仿者QQ;eBay是全球电子商务行业的第一,淘宝曾经是它的模仿者和追赶者,可现在,eBay在华的业绩根本无法与淘宝相提并论。
当然,单纯的模仿是没有前途的,我们应该把它当成是通向创造的一道桥梁。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结合自己的实情做一番比较,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或从中吸取教训。这就比单纯“仿制”要高明多了。
模仿其实就是一种系统性的学习,每个人从小学习,难道不是在模仿吗?好的成功者首先一定是个优秀的模仿者,我们今日都在以乔布斯为楷模,实际上,他在创业之初,也走过借鉴之路,而他的杰出之处,就是能够在借鉴之余,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中国,凡客也并不是第一个通过网络销售服装的公司,第一个这样做的是PPG。PPG的商业模式曾经获得过不少与创新或是最佳商业模式有关的奖项,但它最终没有成功,败在没有节制的广告费用上。在起步之初,凡客的产品和PPG极像,甚至于广告风格也很接近。不同的是,在深度模仿的基础上,凡客更加优化了供应链,在广告投放上也没有像PPG那样大量使用平面媒体,而是使用了CPS。今天,PPG已烟消云散,凡客却是如日中天。
真正的模仿者在模仿之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模仿的目的是为了追赶甚至打败行业的领导者。之所以模仿,是因为前行者已经指出了一条正确的路,如果硬要靠自己的想象去走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成功的概率并不高。
但真正的模仿者不会全盘模仿,因为有些先行者的成功可能是偶然的,可能他们本身并没有去深入探究过“为什么会成功”这个问题,而且这种模式其实并不适合你,照搬这种模式,只能折戟沉沙。真正的模仿者要做的就是,找到比“成功”更为本质的东西,探寻到先行者真正的核心竞争优势并加以学习。
主编推荐
很通俗、很实用、很受欢迎的思维风暴,商界精英受益终身的品质管理课程。 实现成功管理是每一位优选者的愿望,然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余林编著的这本《港大管理课(经典畅销版)》通过系统的分析,为管理者指出了一条驾驭企业之舟的成功秘诀。
精彩内容
著名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曾说过:“我认为中国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