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产权中国化应用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知识产权中国化应用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80.29 6.3折 12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汉东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97494

出版时间2014-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8322862

上书时间2025-01-02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第一编 知识产权政策运用与战略实施 
利弊之间:知识产权制度的政策科学分析 
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的制度变革与中国的应对方略 
知识产权制度运作:他国经验分析与中国路径探索 
国际化、现代化与法典化: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道路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国际环境与中国场景 
试论自主创新体系与知识产权制度 
加入WTO后的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分析 
国家软实力建设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设计未来:中国发展与知识产权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版权战略实施 
WTO与中国企业专利发展战略 
面对“入世”的商标发展战略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与重点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知识产权 
试论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价值及其经营方略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专家建议稿 
第二编 知识产权法律制定与规范适用 
知识产权立法体例与民法典编纂 
试论《民法通则》中的知识产权制度 
司法保护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制 
试论知识产权的“物权请求权”与“侵权赔偿请求权” 
论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法律制度 
海峡两岸著作权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中国区域著作权制度比较研究 
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立法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正案:背景与特点、体例与重点 
侵权责任法视野下的网络侵权责任解析 
试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 
论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著作权作品合理使用的宪法问题研究 
关于合理使用制度的民法学思考 
论著作权作品的“适当引用” 
合理使用制度的法律价值分析 
现代传播技术中的合理使用制度 
美国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的“合理性”判断标准 
完善我国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建议 
中国发展大局中的商标法修改 
商标商号产地标志 
论信用权 
论商誉权 
形象的商品化与商品化的形象权 
第三编 知识产权制度评价与法律完善 
国际变革大势与中国发展大局中的知识产权制度 
挑战与机遇:中国入世十年的知识产权事业 
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的评价与反思 
走向创新型社会的知识产权法 
改革开放与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发展 
当代中国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 
科学技术、国际贸易与著作权保护 
地方商标战略及其制度完善 
“先行先试”立法模式及其实践 
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法制保障 

内容摘要
做研究,写文章,是学者的本分。从教三十余年来,我一直努力践行之。两百余篇论文,一百多万文字,有的忝列于权威学术刊物中(其中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三大刊物共计24篇),也有的见诸重要新闻媒体(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知识产权报》、《法制日报》等)。 此次收入文库的论文分别为《知识产权多维度学理解读》和《知识产权中国化应用研究》两部,收录了我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大部分论文,是为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但不包括各大报纸刊载的言论与访谈。这些文章绝大多数以知识产权为题,但也罗列了一些私法专题。写作的时间跨度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当下十年,多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从事知识产权教研工作的心路历程。近些年来,不少学生问及知识产权研究方法,讨教所谓的写作“秘笈”。由于职责所在,我只得“好为人师”,对我的研究生、博士生介绍研究知识产权的心得体会。课堂随口而言,录音整理成文,此次略作修改补充,聊作文集的前言。 
研究知识产权,是一门学问。它不能偏离民法学的基本原理,但又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民法学框架。它是一门法律学问,讲的是法言、法语,但又不能缺少必要的相关知识原素。因此,研究知识产权,首先要了解知识产权学问的基本特性。我以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以民法学理论为基础。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是一种有别于财产所有权的无形财产所有权。民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范,应适用于各项私权制度,当然包括知识产权制度。离开了民事权利体系,知识产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找到其应有的法律归属。因此,知识产权学者亦应是民法学者,知识产权的研究 须以民法学为理论基础。我国的一些知识产权学者对民法学表现出不应有的忽视甚至轻视,我们看到,有的知识产权著述离开了民法原理,使得学者之间失去了话语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例如,有些知识产权专家在侵权损害归责原则中,将“停止侵权”、“消除危险”此类物权保护方法,解释为“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而在德国学者拉伦茨、我国台湾地位学者王泽鉴看来,归责是指“负担行为之结果”,即损害赔偿,是为债权保护方法。又如,不少文章将知识产权的本质特征概括为无形性,认为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皆由此派生而来。其实,在罗马私法的理论语境中,客体存在有体物与无体物之分,无体物即拟制之物,即具有财产内容的权利。因此,知识产权与所有权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本体内容,而是由客体的非物质性所决定。在这一点,台湾大学曾世雄先生与我在不同研究领域得出了相同结论。在研究中,强调知识产权质的差异性,并不能否认其归类于私权的质的规定性。知识产权的基本范畴,必须置于民法学的语境中,才能得到合理的、科学的解释。 二是以多学科知识为背景。 知识产权是近代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在诸多民事权利制度中,唯有知识产权制度最具科技含量,最多知识要素。知识产权制度在其并不太长的历史中,历经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的不同时期,基于科技革命而生,由于科技革命而变,其制度史本身就是一个法律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科学技术领域的革命带来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研究现代化的知识产权,必须了解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诸如,与网络技术相联系的“网络版权”、“网络商标”、“网络不正当竞争”问题,以生物工程技术为基础的“基因专利”问题,以及基于现代种植技术所产生的植物新品种权、基于集成电路技术所产生的布图设计权等问题,这些已无法简单沿用传统的理论来诠释,也不宜套用传统的制度来解决。知识产权制度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先进性。熟悉新的科学技术,探讨新的法律问题,是知识产权学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此外,还应看到,现代知识产权是一个庞大的制度体系:著作权发生在文化创作领域,与文化创新、文化产业息息相关;专利权产生于技术应用领域,与科技创新、科技产业紧密相 连;商标权则运作于工商经营领域,涉及商品销售、市场贸易诸多问题。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条件下,知识产权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与教育的繁荣;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中,知识产权保护又事关国际政治、国际经贸、国际文化与科技的交流和合作关系。在这种态势下,从法学理论出发研究知识产权,当是题中应有之意;而结合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政策科学等理论,多视角、全方位来考察知识产权,也显得非常必要。 三是以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对象。 知识产权是一种理论上有待系统化、成熟化的法律。由于这一制度历史不长,且变动频繁,其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问题无一不在探讨之中。有的学者讲,知识产权没有自己的理论,其意思一谓其太艰深,二谓其多歧见。笔者不以为然,正因为如此,知识产权研究才表现出有别于传统财产权研究的理论魅 力,才向知识产权学者提出了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学术要求。同时,知识产权也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法律。知识产权每一个制度,每一个条文,都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体现着创制者深刻的立法意图。歌德讲,“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我们可以说,知识产权法条是枯燥的,但知识财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运用知识产权规范,解决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保护等法律问题,是知识产权学者面临的学术任务和社会责任。基于上述考虑,我认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知识产权问题,包括三类:首先是理念层面,涉及知识产权法律价值、法律功能、法律原则等问题;其次是规范层面,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法律规则、法律技术等问题;最后是操作层面,关系到知识产权法律解释、法律适用、法律活动等问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