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世界(父母和网络少年的27堂成长沟通课)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0.43
6.7折
¥
75
全新
库存63件
作者编者:李强|责编:黄菲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425349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5元
货号11384111
上书时间2025-01-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李强,博士,南开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心理师、注册督导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理健康咨询门诊特聘专家,赛智心理咨询(天津)有限公司导师顾问,参与“中德班”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 从事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学研究与临床工作27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教材专著10余部。获得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2次,主编《心理自助指南》《心理保健手册》等科普读物,被评为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优秀社科工作者。
目录
1 揭开标签,看到孩子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应对
2 是什么让游戏这么好玩?
——用网络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新习惯
3 异地求学的学生
——异地求学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应对措施
4 游戏是我未来的事业
——如何正确引导将游戏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孩子
5 叛逆的青春期
——青春期与网络过度使用
6 游戏有什么魔力,让孩子无法自拔
——如何在现实世界创造满足孩子需要的机会
7 小规则,大讲究
——如何为游戏使用制定有效规则
8 被孤独感淹没的青少年
——青少年社交孤独对网络沉浸的影响及其应对
9 “只有打游戏,才能靠近你们”
——当孩子周围朋友都玩网络游戏时所导致的问题
10 看得见的问题,看不见的创伤
——孩子行为问题的解读和处理
11 扛不住的挫折,背得起的乌龟壳
——父母教育孩子应对挫折的有效措施
12 距离遥远,爱不缺位
——建立远距离亲子互动的良性模式
13 用心交流,用爱沟通
——如何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
14 网游“填补”不完整的心
——当家庭不完整时所带来的网络过度使用问题
15 有效家庭环境:孩子成长的保护伞
——建立有效家庭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16 “成”也亲子关系,“败”也亲子关系
——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爱,就去网络中寻找
17 重压下的家庭 逃进游戏的孩子
——生活的压力,让父母无暇顾及孩子
18 谁是一家之主?
——隔代抚养对网络使用的影响和应对建议
19 到处寻找教育专家的父母
——给教育上无所适从父母提出的一些建议
20 被游戏收养的孩子
——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所导致的网络使用过度问题
21 剪断了我的翅膀,还想要我飞翔
——从溺爱到爱家长需要什么改变
22 “请相信我,我的孩子”
——亲子间信任感降低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3 “除了摔我手机,你还会什么?”
——粗暴的教育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激化
24 孩子,我该如何重新靠近你
——给重新回归家庭父母的一些建议
25 除了关心成绩,你还在乎什么
——不让成绩成为挡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墙
26 别让网络游戏成为孩子最重要的“关系”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7 父母结盟: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父母冲突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及处理对策
网游研究面面观:专家评述
李强 高文珺: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特征、动机与引导
曹慧:玩还是不玩,是一个问题!——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对屏幕游戏使用的争论
田丰:从社会学视角看游戏的空间性和时间性
陈娜:一个网络素养夏令营里的家庭故事——青少年辅导一线工作者手记
内容摘要
1 揭开标签,看到孩子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应对 如果把过度使用网络视为孩子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不妨套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即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步骤,准确地找出问题出在哪里,弄清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根据不同的问题和原因,找出相应对策。这个思路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施起来却十分容易陷入误区。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认定的“是什么”和“为什么”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和原因,从而使与之相应的“怎么办”失去针对性,甚至走上错误的方向。 案例 家长眼中孩子的问题 案例1 “孩子一直没有时间观念,自制力很差,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从他接触了网络,更加不求上进,每天草草做完作业,剩下的时间都在玩游戏、上网,眼睛都不抬一下。如果不提醒,他就一直玩到困得不行才睡觉,家里人都很担心。” 案例2 “孩子小时候还比较乖,我们说什么基本都会听,到了青春期,好像变了一个人,整天盯着手机看,做家长的多说几句就嫌烦。学习不行,顶嘴倒是特别有本事,我们说东,他偏往西,跟我们对着干,还经常无缘无故乱发脾气,是不是青春期的孩子都这么叛逆?” 案例3 “儿子是家里老人带大的,爷爷奶奶就这一个孙子,要星星不给月亮。可能是溺爱过头了,儿子现在特别任性,在家无法无天,正经事不爱干,就爱上网,一天到晚抱着手机,像着了魔一样,什么事都顾不上了。我们说:‘这样下去将来怎么办,你能玩一辈子手机吗?靠什么养活自己。’他全当耳旁风。” 案例4 “女儿上了初中以后就一直吵着要手机,我们就把她妈妈的旧手机给了她。没到一个月,女儿就说这手机过时了,样子不好看,性能也不好,还说同学用的手机都比她的好,她在学校没面子,我们被吵得没办法,又给她买了一部新的。最近我们发现她在玩游戏,充了不少钱,零花钱不够了就管我们要,说是同学都充钱,自己不充就没法玩了。我们让她不要那么虚荣,她就不高兴了,说我们一点也不理解她。” 案例解读 标签构成的“伪问题”和“伪原因” 上述是几位家长对自己孩子问题的看法,“自制力差”“乱发脾气”“任性”“虚荣”,等等。这些描述是很多家长惯用的,想必大部分人都不陌生。家长不仅自己心里这样想,对别人这样说,也常常这样念叨孩子。家长的出发点无非是指出孩子的问题,希望孩子改正;可事实上,这样的念叨并没有让孩子向家长期待的方向转变,甚至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些说法好像一个个消极的标签,被贴上这些标签的孩子就倾向于做出与标签一致的行为,类似于心理学所说的“标签效应”。于是家长越说孩子差,孩子就越往差的方向发展,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 细心的家长不难发现,标签并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我们对事实的命名或评价,比如“自制力差”“乱发脾气”,是我们对孩子行为控制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评价,“任性”“虚荣”是我们对孩子特定行为表现的命名。类似的标签比比皆是,比如不自觉、没耐心、贪玩、拖拉、没有时间观念、争强好胜、不听话、不用功、调皮捣蛋……给孩子的行为贴上标签会让我们产生找到问题的错觉,但其实这会让我们离事实越来越远。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愚蠢”“懒惰”与众多的标签一样,是由于我们的评价标准不同,而对同样的事实得出的不同结论。比如遇到“孩子不同意自己的看法”这件事,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唱反调、顶嘴、不服管教”,而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独立、有个性、有主见”。如何认识和评价孩子,是由家长本身的个性、经历、价值观、知识体系、情绪状态等因素决定的。因此深究起来,标签所标识的“问题”并不出在孩子身上,倒是很可能反映了家长认知上的问题。为何给孩子的特定行为贴上负面标签,并且将其认定为“问题”,这是家长需要自我反思的。 家长不仅容易将标签误认为是问题,还会错误地将标签当作问题发生的原因,比如“自制力差”是因为孩子不求上进,“乱发脾气”是因为孩子叛逆,“任性”是因为长辈溺爱……其实“不求上进”“叛逆”和“溺爱”,也是家长自己找到的另外一些标签。 因为标签本身既非问题也非原因,因此如果从标签入手,顺着一个标签到另一个标签,那就很难有机会发现真正的问题和原因,也很难找到问题的有效应对办法。只有当我们揭开标签,看到孩子真正的问题,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 P1-7
主编推荐
"孩子为何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这与亲子关系有何关联?收手机、断网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吗?面对父母的询问,孩子是否有口难言?家长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27个网络少年正面管教案例,12位心理咨询师深度解读。 透过心理学视角,层层剖析网络少年的内心世界,直面孩子的真实需求。 教你用科学平等的对话,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构建彼此信任的亲子关系,从根源上解决网络成瘾问题。"
精彩内容
孩子为何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这与亲子关系有何关联?收手机、断网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吗?面对父母关心的问题,孩子为何避而不谈?家长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本书从心理咨询的视角,层层解读网络少年的内心世界,教你用平等、温和的对话,引导孩子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媒体评论
孩子沉迷网络,成绩下滑,越管越差?
停止把时间浪费在说教、责备,别再强制断网、没收手机,心理咨询师带你走近网络少年的内心世界,探究孩子的真实需求,用科学高效的沟通方式,唤回“出走的心灵”孩子为何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这与亲子关系有何关联?收手机、断网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吗?面对父母的询问,孩子是否有口难言?家长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27个网络少年正面管教案例,12位心理咨询师深度解读。
透过心理学视角,层层剖析网络少年的内心世界,直面孩子的真实需求。
教你用科学平等的对话,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构建彼此信任的亲子关系,从根源上解决网络成瘾问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