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思成林徽因与他们那个时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梁思成林徽因与他们那个时代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6.44 6.3折 5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岳南 著,博集天卷 出品

出版社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16067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1628925

上书时间2025-01-02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岳南 本名岳玉明,山东诸城人,1962年生,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宣传干事、编辑、记者、台湾地区清华大学驻校作家等。著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等考古纪实文学作品十二部,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日、韩、法、德文出版,优选发行数百万册。另有《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等作品十余部,多部作品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向世界展示了“优选华人的软实力,及不断向上的力量”。

目录
 目 录 章 乱世惊梦 五台山的神奇之旅 / 002 凄风苦雨别北平 / 012 李济的梁家缘 / 018 章 往事何堪哀 清华四大导师 / 026 开田野考古先河的李济 / 032 风声灯影里的梁家父子 / 034 八方风雨会羊城 / 042 梁思永踏上殷墟 / 049 第三章 流亡西南 长沙的救亡合唱 / 060 千里奔徙到昆明 / 070 跑警报的日子 / 077 死神过往中的短暂沉寂 / 081 第四章 雾中的印痕 滇川道上的流亡客 / 090 梅贻琦来到梁家 / 102 徐志摩叫板梁启超 / 111 梁思成、林徽因的人生抉择 / 118 第五章 林徽因的情感世界 冰心小说中的太太客厅 / 130 林徽因与冰心是朋友还是仇敌 / 137 徐志摩之死 / 144 第六章 往事俱没烟尘中 梁从诫:徐、林之间没有爱情 / 152 神秘的“八宝箱”之谜 / 157 林徽因与金岳霖的一世情缘 / 172 第七章 回首长安远 鸿雁在云鱼在水 / 184 林徽因床头上的飞机残片 / 188 苦难中的浅吟低唱 / 196 遂把他乡当故乡 / 203 第八章 落花风雨更伤春 梁思永的生命旅程 / 212 傅斯年对冰心的微词 / 219 血男儿柔情女 / 229 第九章 岁月如歌 川康古迹考察团 / 240 李约瑟的李庄之行 / 248 一代名媛沈仁 / 254 梁家的烤鸭 / 260 傅斯年与陶孟和之争 / 264 第十章 胜利前后 京都、奈良的恩人 / 272 狂欢的节日 / 279 颁布还都令 / 287 血色黄昏 / 291 第十一章 离愁正引千丝乱 归骨于田横之岛 / 306 群星陨落 / 322 梁思永之死 / 328 飞去的蝴蝶 / 337 后的岁月 / 349 主要参考书目 / 359 后记 / 362

内容摘要
     五台山的神奇之旅 1937年6月下旬,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以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人员的身份,踏上了赴山西考察的旅途。 这是他们从事中国古建筑考察以来,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山西之行。梁林夫妇在古建筑考察领域的成就,有相当一部分要归于山西的古建筑实物。正因这次意义非凡的旅行,他们迎来了考察生涯中最为辉煌的很好时期。 此前,作为受过中西文化教育与专业学术训练,且成名甚早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通过对古建筑学领域绝世之作《营造法式》的研究,认识到框架式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而大唐时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建筑风格不但具有自身独到的特色,还承载着中华民族建筑文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使命,因此,能目睹唐代的建筑遗存,是任何一个研究古建筑的学者梦寐以求的幸事。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当下的岁月与辉煌的大唐之间的距离显然不是“白发宫娥说明皇”可以比拟的,大唐在人们心中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但从整个历史的大框架来看,又算不上太久远,其间虽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更迭与无数次战乱兵燹,但按照事物的正常发展消亡规律,应该仍有少许的木框架建筑存于中国大地的某个角落,发现它们的遗迹甚或一两件完整的实物并非少见可能。于是,寻找一座留存于今的唐代木框架建筑,就成为这对年轻夫妇久萦于心的一个长久而辉煌的梦。 自1932年始,服务于私立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以及莫宗江、刘致平等研究人员,几乎考察了华北、中原、华南等地所有古建筑可能遗存的地区,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中年代最古老的建筑就是辽、宋时代的蓟县独乐寺与应县木塔[1],唐代建筑踪影全无,这不免令他们感到些许遗憾和怅惘。难道偌大的中国真的没有一座唐代的木构建筑物遗存了? 就在他们怀揣梦想与疑问,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所得结果又迟迟冲不破辽、宋这段狭窄的历史隧道时,几位号称对中国文化颇有研究的日本学者得意地放言:在中国大陆已不可能找到唐代的木构遗存,要想一睹唐制木构建筑的风采,只有到大日本帝国的奈良或京都去开开眼界,那里有着世界上专享的完美唐代作品[2]。这个狂妄的臆断竟得到当时靠前上许多古建筑学非常不错的认可。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辉煌建筑,在它曾兴盛发达的本土似乎随风飘逝,一点痕迹都不复存在了。 然而,正一步一个脚印在北国大地上行走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丝毫未放弃心中那个诱人的陈年旧梦,依然坚守着追寻唐代木构建筑的信念。两位年轻的建筑学家,凭着科学训练的理性以及实地考察磨炼出的敏锐直觉,坚定地认为在中国辽阔凝重的大地上,在某个不被人重视的角落,一定还有唐代的木构建筑孤独而寂寞地屹立,哪怕是在山野草莽之中,任凭斗转星移、云起云落、世事沧桑,依然默默守望着故土,耐心等待有缘人前来。只是要证实这个存在,需要探索者的真诚、智慧、勇气和时间,外加一点运气。 正当梁林夫妇怀着如此执着的念头,以及对日本人之说不服气的双重心理,为实现心中的梦想反复研讨探寻却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们从“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小隧道,一下望见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桃花源,山门洞开处,梁林夫妇眼前出现了一道耀眼的希望之光——幸运之神悄然降临了。 这束光亮,源于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在中国西部考察后所著的《敦煌石窟图录》(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一书。书中披露了敦煌莫高窟第61号洞窟中的两幅唐代壁画。壁画不仅描绘了中国北方的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还标出了每座庙宇的名字,其中一处名为佛光寺的古刹尤为引人注目。梁林夫妇对这两幅壁画精心研究后,脑海中突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神情为之大振,仿佛看到一道光于眼前闪过,如同闪电劈开暗夜的阴风浓雾,掩映于山野草莽的金光灿烂的佛光寺山门轰然洞开,风铃的声响自殿宇飞檐翘角下隐约传来。按照这道光亮的指引,他们马上于北平图书馆查阅《清凉山(五台山)志》和《佛祖统纪》等相关志书,从这些珍贵的史料中找到了有关佛光寺的记载。据史料披露,佛光寺是五百里清凉山脉颇负盛名的大寺之一,首创于北魏时期,唐武宗灭佛时该寺被毁,12年后,随着李唐王朝佛教政策的回暖,逃亡的该寺僧人愿诚法师卷土重来,再度募资重建并恢复了原有的规模,从此,佛光寺作为五台山拥有影响的重要宝寺之一,伴着绵延不绝的香火延续了1000多年。 P2-5

主编推荐
 《梁思成、林徽因与他们那个时代》 ▲《南渡北归》作者、历史纪实文学大家岳南传记力作,遍阅实史料,还原历史,于《陈寅恪与傅斯年》《大学与大师:清华校长梅贻琦传》书写一代知识精英的代表人物——梁思成、林徽因。 ▲一对传奇学者,一群文化名人,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背影。暗色的岁月里,热情依然开出花朵。梁思成是20世纪世界的建筑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他的夫人林徽因是民国一代才女,建筑学家、诗人。抗战时期他们与身边的朋友梅贻琦、李济、梁思永、金岳霖、傅斯年、陶孟和等人流亡西南,艰危岁月不离故国,执着学术与教育,取得了卓绝成。 ▲再现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以确凿的史料考证,工笔细描大师们的生平事迹;以深沉的情感笔墨,酣畅抒写一代人的心灵世界。作者运用大量实的史料和数百幅历史照片,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学者们的鲜明个和精神风骨。并对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的情感之谜,林徽因与冰心、凌叔华之间的是非情由,傅斯年与陶孟和、吴文藻等人的学术纷争等等,做了深入探究,使历史烟尘中的人与事再次鲜活地呈现,令人唏嘘感叹。 

精彩内容
 梁思成是20世纪世界的建筑学大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他的夫人林徽因是民国一代才女,建筑学家、诗人。 1937年夏,他们刚刚结束对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勘访,回归途中,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之后他们和一大批文化名人,如梅贻琦、李济、梁思永、金岳霖、傅斯年、陶孟和……从北平、南京等地流亡到长沙、昆明,在炮火硝烟中颠沛流离,后辗转到达四川李庄。在长年的贫病、匪患甚死亡威胁之中,他们不离故国,守望相助,穷且弥坚,在各自的学术和教育领域取得了卓绝成。梁思成、林徽因的学术巨著《中国建筑史》,是在李庄艰苦的环境中完成的。 作品时间跨度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80年代止,以实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再现了梁思成、林徽因以及身边朋友的生命历程,深入刻画了他们的鲜明个和精神风骨。比如苦心孤诣的梁思成,一生都于守护中国古建筑;更令人动容的是,才华横溢的林徽因在困境中的坚忍和熄灭的热忱。作者还以当代视角多方求证,对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的情感之谜,林徽因与冰心、凌叔华之间的是非情由,傅斯年与陶孟和、吴文藻等人的学术纷争等等,做了深入探究,使历史烟尘中的人与事再次真实鲜活地呈现,令人唏嘘感叹。 

媒体评论
依我设想,如果美国人处在此种境遇,也许早就抛弃书本,另谋门道,改善生活去了。但是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纯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学者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已根深蒂固地渗透在社会结构和对个人前途的期望之中了。 ——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