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33.15 6.7折 ¥ 1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726926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11695332
上书时间2025-01-02
考古新发现
吉林农安后金家沟北山旧石器地点发现的石器
任进成1 陈全家1 刘学利2 姜岩2 窦佳欣1
(1.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长春,130012;2.农安县文物管理所,农安,130200)
一、引言
农安县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市区北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20世纪80年代,左家山、元宝沟等一批重要的遗址被发现与发掘,证明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地生存繁衍。1949年以来,文物工作者在西部的沼泽草原地带和东部江、河岸的一、二级台地上发现化石地点11处,采集到少量的猛犸象、披毛犀等晚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推测可能存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2019年起,农安县政府规划筹建新的博物馆,受农安县文物管理所的委托,2020年5月8日至15日,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农安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首次对农安县境内开展了为期8天的旧石器考古调查。
此次调查在波罗泡、敖宝图泡、松花江农安段的Ⅱ、Ⅲ级阶地上发现8处旧石器地点。后金家沟北山地点是其中之一。该地点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青山口乡后金家沟屯北的松花江南岸,隶属于农安县黄鱼圈乡八里营子村,地理坐标为北纬44。52 19.71",东经125。31 24.67",南距后金家沟屯0.6千米,西南距八里营子村1.7千米,北距松花江1.1千米(图一)。遗址所在的地表耕土层内散落有大量的打制石器、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片,分布面积约11000平方米。调查共采集石器36件。本文即对该地点发现的石器进行研究。
二、地质地貌与地层
1.地质地貌
松辽盆地是晚中生代开始发育的一个构造断陷盆地,经历了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变过程[4]。受边缘断裂带的控制,盆地轮廓整体呈北北东向展布的菱形,三面环山,西部为大兴安岭,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为广阔的长白山山地和丘陵地,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北部有小兴安岭,海拔500~800米,中南部为隆起的松辽分水岭,海拔150~200米,南端低平,与渤海湾相接。盆地地貌呈环带状结构,从山地向盆地,依次为剥蚀丘陵、山前冲-洪积台地、冲-洪积低平原。剥蚀丘陵海拔300~400米,山前冲-洪积台地220~280米,冲-洪积低平原海拔多在180米以下。农安县处在松辽盆地中部的山前冲-洪积台地向低平原区的过渡地带,受断裂升降影响,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有草原、泡塘,东部有松花江及其支流饮马河、伊通河穿境而过。
松花江在农安县境内普遍发育有二级阶地(部分区域一级阶地缺失),后金家沟北山旧石器地点就坐落于南岸现存二级阶地的前缘部位,海拔约191米(图二)。此处阶地面地形呈波状起伏,沟蚀作用比较严重,边缘被多条南北走向的大型冲沟切割破碎,阶地谷坡较陡。松花江在地点北侧由东向西流过,河道弯曲,河床较宽约420米,江心洲岛发育,南、北两侧各分布有宽约900米、5800米的河漫滩,其上可见多个牛轭湖。
2.地层
地层堆积自上而下分为(图二):
第1层,耕土层,厚10~15厘米。
第2层,黄色砂砾石层,砾石均为细砾,厚30~40厘米。
第3层,黄绿色湖相沉积,未见底。
遗址地表为缓坡地形,雨水冲刷剥蚀造成第2层的黄色砂砾石层在地势低洼处出露地表,部分石器直接采自该层。其他遗物均来自于第1层耕土层。耕土层为黑土与黄色砂砾石的混杂堆积,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片应来自于原生的黑土层,石器则是耕地时随黄色砂砾石翻动至地表所致。
三、石器的分类与描述
该地点共采集石器标本36件,包括石核13件、石片4件、工具19件。原生层位虽为砂砾石层,石器表面棱脊清晰,边缘锋利,未见磨蚀严重的标本。风化程度均较轻微。
(一)石核
共13件。锤击石核12件、砸击石核1件。根据台面数量锤击石核可分为单台面、多台面两类。
1.单台面石核
9件。单剥片面6件、双剥片面1件、多剥片面2件。剥片面的数量能反映石核沿固定台面旋转剥片的次数。原料包括石英岩8件、燧石1件。毛坯多选用近椭圆形或短长条形的扁平状自然砾石。打制台面1件,其余皆为砾石面。台面均平坦规整,向核体凸出的一面进行剥片。单剥片面石核表面仅有1个片疤,双、多剥片面石核片疤3~9个。同一剥片面上片疤仅1~3个。核体石皮比例66%~93%,平均84%。石核开发利用程度很低。长19.9~54.1毫米,平均29.8毫米;宽41.3~83.6毫米,平均57.9毫米;厚30.7~65.3毫米,平均50.9毫米;*大长53.3~83.4毫米,平均66.2毫米;重66.4~128.9克,平均100.3克。台面角47°~79°,平均59°。
标本NQHB:15,长28.1毫米,宽63.8毫米,厚53.6毫米,*大长67.5毫米,重102.4克。岩性为石英岩。毛坯为一面凸出的扁平状砾石。选择从平坦的一面向凸起的一面打击。1个台面,1个剥片面。A台面为平坦规整的砾石面,台面角61°。AI剥片面一侧为凸起的砾石面,仅有1个片疤,较为完整,长23.1毫米,宽26.7毫米。核体保留有大部分的砾石面,比例约90%。剥片程度很低,仍有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图三,1)。
标本NQHB:3,长54.1毫米,宽45.5毫米,厚30.7毫米,*大长59.1毫米,重98.5克。岩性为石英岩。选取短长条形的扁平状砾石作为毛坯。以砾石窄端作为台面端沿砾石的长轴方向进行剥片。1个台面,1个剥片面。A台面为侧向打击去掉砾石一端后产生的打制台面,平坦规整,台面角72°。AI剥片面可见3个片疤,尺寸均较小,*大的长17.3毫米,宽22.9毫米。石皮比例90%。片疤延伸较短,局限在近台面边缘,片疤较深且有断折,台面角较大,无法继续剥片。但转换台面与剥片面,仍可生产少量石片(图三,2)。
标本NQHB:2,长19.9毫米,宽58.5毫米,厚54.8毫米,*大长64.5毫米,重75克。石英岩。以近椭圆形的扁平状砾石为毛坯。1个台面,3个剥片面。A台面为规整的砾石面。AI剥片面,台面角48。,有2个片疤,*大的长23.2毫米,宽25.9毫米;AD:剥片面,台面角53°,有3个片疤,*大的长19.6毫米,宽15.9毫米;AH剥片面,台面角56°,有2个片疤,*大的长23.5毫米,宽26.1毫米。3个剥片面均分布在同一个微鼓的弧面上,彼此相连,形成了近似向心的片疤关系。石皮比例75%。剩余核体厚度适中,台面角合适,尚有较大的剥片潜力(图三,3)。
2.多台面石核
3件。原料分别为石英岩、硅质灰岩、流纹岩。前两者毛坯均为自然砾石,后者通体布满石片疤,难以明确。共12个台面,13个剥片面。其中3个台面为砾石面,其余均为打制台面,部分为互为台面。核体表面片疤数量较多,均11~21个,部分片疤很小或仅为打击痕迹。石核石皮比例70%~75%。长30.3~50.9毫米,平均43.1毫米;宽40.9~55.2毫米,平均48.4毫米;厚24.8~41.5毫米,平均31.7毫米;*大长41.8~60.9毫米,平均51.2毫米;重33.9~95.6克,平均74.4克。台面角69°~88°,平均77°。
标本NQHB:8,长50.9毫米,宽55.2毫米,厚28.8毫米,*大长60.9毫米,重93.6克。石英岩。采用近似矩形的扁平砾石作为毛坯。3个台面,3个剥片面。A台面为核体窄端的平坦砾石面,沿石核的长轴方向剥片,台面角78°。AI剥片面可见3个延伸较短的小尺寸片疤,*大的长18.1毫米,宽18.4毫米。旋转核体,在毛坯右侧缘两面剥片。以石核背面的砾石面作为B台面向正面打击。BI剥片面与AI剥片面分布在同一平面,原始台面角因破坏不可测量,其上可见4个较大片疤,*大的长25.2毫米,宽34.1毫米。再以BI剥片面的石片疤作为C台面向核体背面剥片,部分打击点落在片疤相交的棱脊处,台面角77°。CI剥片面有5个较短片疤,分为2层,*大的长13.6毫米,宽30毫米。核体保留有70%的砾石面,两侧缘及底部均有适合继续剥片的条件,可生产少量石片标本NQHB:12,长48.1毫米,宽48.9毫米,厚41.5毫米,*大长50.8毫米,重95.6克。岩性为质地细腻的硅质灰岩。毛坯为不规则的块状砾石。4个台面,4个剥片面。首先沿毛坯的一条边缘以互为台面的方式进行两面剥片,形成A、B两个台面及AI、BI两个剥片面。根据片疤打破关系,可判断其剥片顺序。以砾石面为台面打击形成BI剥片面上的较大片疤B11,再以该较大片疤为台面进行剥片,形成AI剥片面,再以AI剥片面上的片疤为台面进行打击,在BI剥片面上产生片疤BI2。AI剥片面有17个片疤,因毛坯的形态与质地,多数片疤尺寸很短且严重断折或仅为打击痕迹,*大的长17.8毫米,宽19.5毫米。另有4个后期埋藏磕碰形成的小疤。BI剥片面上可见4个片疤,BI1长27.8毫米,宽30.5毫米,BI2长23.9毫米,宽16毫米。AI与BI两剥片面夹角86°。石核背面还有两次剥片过程。C台面为砾石面,台面角86°,CI剥片面有1个片疤,长19.5毫米,宽16.9毫米。D台面为砾石面,台面角83°,DI剥片面打破CI剥片面,有4个片疤,*大的长18.3毫米,宽16.1毫米。还有1个后期自然磕碰的小疤。核体保留有75%的砾石面,但毛坯形态圆钝,基本无继续剥片的技术条件(图三,5)。
3.砸击石核
1件。NQHB:13,长48.7毫米,宽45.9毫米,厚21.5毫米,*大长50.5毫米,重63.1克。毛坯为椭圆形扁平状的石英岩砾石。在石核较窄一端沿长轴方向进行砸击。A直接受力端呈刃状,两侧面分布6个明显的砸击片疤,AI面3个,AH面3个,均较短小,*大的长15.9毫米,宽13.8毫米,附近可见细碎小疤。B端接受反作用力破损,疤痕轻微,分布较集中,仅见1个崩疤,长6.6毫米,宽7.2毫米,其余均为点状痕迹。石皮比例80%,利用率不高(图三,6)。
(二)石片
共4件。锤击、砸击石片各2件。锤击石片原料为石英岩、燧石。均为完整石片。台面分别为砾石面、素台面,石片角94°、121°,背缘角50°、60°,背面皆由砾石面、片疤组成,背疤均为2个同向。砸击石片原料为石英岩、玛瑙。长12~39.5毫米,平均27.8毫米;宽6.4~38.4毫米,平均21.7毫米;厚5.8~16.2毫米,平均11.5毫米;*大长24.7~41.9毫米,平均29.9毫米;重0.5~21.1克,平均9克。
标本NQHB:34,锤击石片。长20.6毫米,宽19.7毫米,厚14.4毫米,*大长24.7毫米,重5.76克。岩性为燧石。素台面,石片角121°,背缘角66°。打击点清楚,半锥体显著,同心波较明显。背面可见2个自台面端打击形成的同向小疤及较多碎疤,远端处存在节理面,其余均为砾石面,无背脊。两侧缘不规则,远端呈阶梯状(图三,7)。
标本NQHB:30,砸击石片。长39毫米,宽22.4毫米,厚9.4毫米,*大长40.6毫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