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6.42 6.3折 ¥ 58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勇,王通,何晓晓主编
出版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1901134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1686717
上书时间2025-01-02
第一章十三鬼穴的古代文献梳理
第二章十三鬼穴的治病机理探讨
第三章 十三鬼穴的适应病证及其最佳组方
结 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一章十三鬼穴的古代文献梳理
十三鬼穴作为古传今的一组穴位,除了其毋庸置疑的医疗作用外,带有明显的神秘迷信色彩。古人无法认识一些发病突然,行为怪异的精神、神志病症,于是将此类病症归为鬼怪作祟,将治疗的此类穴冠之以“鬼穴”的名称,故其运用多是集中癫狂痫等精神、神志类疾患上,古代文献中尤指癫狂痫类疾病。大多医家只知道十三鬼穴由孙思邈所创,对其起源与发展、治病机理却知之甚少,临床大多墨守成规地使用十三鬼穴,其疗效受到一定的限制。故研究十三鬼穴,应溯本求源,从其起源和发展入手,了解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演变,才能更深层次的发掘十三鬼穴的真谛。
十三鬼穴的起源与发展。
一、首载于《千金要方》,传源于扁鹊
十三鬼穴相传是由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所创,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千金要方·小肠腑方·疯癫第五·针灸法》),为安神提气之用,后经某妖道运用于驳鬼之道,修其施针顺序,才逐渐演变为孙思邈所引述的十三鬼穴,即“第一针人中名鬼宫,从左边下针右边出。第二针手大趾爪甲下,名鬼信,入肉三分。第三针足大址爪甲下,名鬼全,入肉二分。第四针掌后横纹,名鬼心,入肉半寸(即太渊穴也)。第五针外踝下白肉际足太阳,名鬼路,火针七针针三下(即申脉穴也)。第六针大椎上入发际一寸,名鬼枕,火针七针针三下。第七针耳前发际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火针七针针三下。第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第九针手横纹上三寸,两筋间,名鬼路(即劳宫穴也)。第十针直鼻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火针七针针三下(即上星穴也)。第十一针阴下缝灸三壮,女人即玉门头,名鬼藏。第十二针尺泽横纹外头接白肉际,名鬼臣,火针七针针三下(即曲池穴也)。第十三针舌头一寸,当舌中下缝,刺贯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横口吻安针头令舌不得动。以前若是手足皆相对针两穴,若是孤穴即单针之。”(《千金要方·小肠腑方·疯癫第五·针灸法》)。后来的《千金翼方·针邪鬼病图诀法》亦有类似记载。这是十三鬼穴名称及定位首次出现的文献,但是,此篇中有两个鬼路,除鬼宫指代人中,鬼心指代太渊,鬼市指代承浆,前一鬼路指代申脉,后一鬼路指代劳宫,鬼臣指代曲池外,其余均还是为鬼穴名,与今日所用有所出入。
二、另起徐秋夫
在十三鬼穴首以“鬼穴”出现在《千金要方》之前,南北时期的徐秋夫另自起十三个经验穴治疗神志病,但未得其著作有载,只能从后人所记窥见其所取穴位,因未见冠以“鬼”名,故只能称之“疗鬼病十三穴”。有歌诀“人中神庭风府始,舌缝承浆颊车次,少商大陵间使连,乳中阳陵泉有据,隐白行间不可差,十三穴是秋夫置。见载于明·高武之《针灸聚英》及清……
本书共分三章,主要内容包括十三鬼穴的古代文献梳理、十三鬼穴的治病机理探讨、十三鬼穴的适应秉正及其最佳组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