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励志故事系列丛书:第一册
  • 科学家励志故事系列丛书:第一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科学家励志故事系列丛书:第一册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56.48 6.3折 90 全新

库存2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任福君,周大亚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92085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0元

货号11475121

上书时间2025-01-0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2010 年5 月,“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称“采集工程”)正式启动。这项工作致力于搜集、整理、保存、研究中国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以此记录和展示中国科学家个人科研生涯与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历程至今已开展了近600 位老科学家及科学家群体的资料采集工作,获得了大量的手稿、书信、照片、科研仪器等实物资料和数字化与音视频资料,为公众了解老科学家的科研人生、探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翔实的素材。作为采集工程的成果之一,自2014 年10 月起,采集工程在《中国科学报》上策划和组织开设了“印刻”专版,每期用一个整版的篇幅介绍接受采集的科学家,并配以相关史料或采集工作心得,既展现了老科学家曲折丰富的人生故事和科研经历,又提供了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成为采集工作经验总结和交流的平台。这套丛书便是近几年“印刻”专版的合辑。

目录
周毓麟:采数学之美为吾美

傅依备:骆驼草一样的人生

徐志磊:核盾情缘

宋家树:铸核控核两相宜

谢家荣:华夏地学拓荒人

管德:“我是气动弹性专业的工程师”

毛二可:锻造国防“千里眼”

张焕乔:钟情核物理事业

葛昌纯: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

李德平:辐射防护领域的科学大家

倪维斗:精彩人生回眸

经福谦:经纬纵横矢志求索

戴元本:润物细无声

潘君骅:聚焦星空

俞鸿儒:大音希声

曾苏民:我国现代模锻技术的开拓者

唐九华:经纬人生

内容摘要
     周毓麟(1923-2021),数学家,生于上海。1945年毕业于大同大学数学系。早年从事拓扑学研究,1954年赴莫斯科大学留学,主攻非线性偏微分方程。1957年获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工作。1960年奉调参加我国的核武器理论研究。曾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委员、中国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毓麟是我国核武器设计中数学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领域,他是我国早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长期的研究生涯中获得了系统的杰出成果;基于科学计算实践,他建立了离散泛函分析的方法和理论。为此,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还获得了华罗庚数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及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特别奖等奖项。 周毓麟认为,数学来源于实际,数学研究应基于实际,并提升为数学方法和理论,回归指导实际。“为国家建设选择研读偏微分方程,然后为国防搞差分,后来又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再回去搞偏微分方程。国家需要我,是我的荣幸。实际上,我也总是想从更广阔的视野上,不断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这一点是推动我勇于去改变、去做研究的动力。” 弄堂里走出小数学家 1923年2月12日,腊月廿七,周毓麟出生在上海市大沽路一条普通的弄堂里。周家是个小康之家,周毓麟的父母勤俭朴实,古板守旧,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 按照父亲的安排,周毓麟5岁半进入私塾启蒙,一年后转入弄堂口的青华中小学校接受新式教育。小毓麟在小学和初中的成绩平平。初中毕业后,父亲要他辍学去做学徒,经过苦苦哀求,小毓麟获得上高中的机会,进入大同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就读。在大同大学附中,他在数理化方面的潜力被发掘出来,尤其是对数学极有兴趣,通过自学和自己做研究,他发现了一系列圆几何的新定理,被班上同学戏称为“中国的巴斯科尔”。 高中毕业前夕,周毓麟立志要上大学继续攻读数学。有人劝他说:“学数学毕业后不好找工作,应该读工科,以后好找饭碗,数学嘛,业余搞搞就行啦。”周毓麟却不为所动,他对数学的热爱已经到了无法舍弃的地步。 1940年夏,周毓麟考入大同大学数学系。当年数学系招收的学生只有他一人,数学系和物理系合并上课,他和徐亦庄、郑振华三名同学同进同出,人称“刘关张”。 因为同时上了数学系和物理系的全部课程,尤其是受到了朱公瑾、高扬芝、叶蕴理等一批名师的倾心指导,周毓麟的眼界大为开阔,为日后参与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特别是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牵引的应用基础研究,都得益于在大学时期丰富而广博的学习。 跟随陈省身学习拓扑学 1945年夏,周毓麟大学毕业。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带来国家建设的振兴,他四处寻找机会无果,毕业即失业,深深感受到现实的无奈。年底,在叶蕴理教授的推荐下,他和好朋友徐亦庄获得了南京临时大学补习班助教的职位。他们在南京工作到次年5月,临时大学解散后,又以失业之身回到上海。 他和徐亦庄决定去国立中央研究院上海分院碰碰运气,看看物理研究所和数学研究所是否招收研究生。结果两个所都不招生,徐亦庄失望而归,周毓麟却幸运地获得了旁听陈省身先生讲课的机会。 当时,受姜立夫所长的委托,陈省身代理筹办数学研究所。陈省身希望以拓究项目的内容,并计划将数学所创建为国内拓扑学研究的基地,因此,他在数学所注重培养新人,开设了一系列讲座。周毓麟认真学习,善于领悟,他的进步很快,引起了陈省身的注意。虽然没有名师推荐,但周毓麟还是于1946年11月正式进入数学研究所,接替赴法留学的吴文俊担任图书管理员一职。 周毓麟顺利进入了拓扑学研究的大门。陈省身指导他研究“判断多维空间的双曲面可定向问题”。1948年年初,他的论文《关于可微流形的可定向性》(英文)在清华大学《科学报告》第五卷上发表。 这项课题的研究给周毓麟很大鼓舞,“陈省身先生指导我,我好像突然就开了窍似的,对工作对学习都好像很有信心,很有办法了。心里总觉得无论什么新的学习或新的工作,只要自己肯努力,有一年的时间,总能掌握要领,总是可以入门的。” 他接着把问题拓展到空间中的两次曲面的可定向性,甚至是同伦群,陈省身又让他做Grassman流形的可定向问题。他写了《实二次超曲面同调性质之研究》,并在中国数学大会上作了报告。 1948年下半年,研究院决定搬迁到台湾,数学所的研究员们纷纷寻找后路。陈省身要去美国,临行前他找到周毓麟,表示要带他去美国攻读学位,让周毓麟先去台湾等着。周毓麟没有过多考虑,当即谢绝。陈省身又推荐他去大同附中任教,周毓麟也不愿意,他觉得自己优选还是到大学里去做研究。 最终,陈省身给清华大学数学系段学复先生写信,

主编推荐
数学、材料学、核物理、力学等领域的17 位科学家传记

精彩内容
全书由三个分册组成。每一分册以学科相近为依据分大类,并于每一篇文后设有“相关阅读”,选刊部分采集工作中所获得的重要文献和访谈记录、一些采集人员的感悟心得等,为读者提供内容多样、形式各异的延伸阅读素材。另外,作为整理和研究中国现代科学家资料和科技发展史料的重要成果,截至2021 年,采集工程已经出版科学家传记138 册和多种相关作品,尝试探索兼具学术性、史料性和可读性的科学家传记写作方式,逐渐形成了规模和系统性。有兴趣的读者可从本书每个分册的封底看到这一总书目,选择阅读更翔实的科学家大传。

媒体评论
数学、材料学、核物理、力学等领域的17 位科学家传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