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防医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预防医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9.35 2.0折 46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峰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58933

出版时间2014-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6元

货号8619603

上书时间2025-01-0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录
总序
前言**章 绪论1
**节 预防医学的概念 1
一、预防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 1
二、健康的定义 1 
三、健康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 2 

                                                目录
总序
前言**章 绪论1
**节 预防医学的概念 1
一、预防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 1
二、健康的定义 1 
三、健康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 2 
四、医学模式的转变 3
第二节 疾病的三级预防 5
一、疾病的**级预防 5
二、疾病的第二级预防 5 
三、疾病的第三级预防 6
第三节 我国预防医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挑战 6 
一、我国预防医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6 
二、我国卫生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8
三、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 11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12
**节 环境有害因素及其来源 12
一、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 12 
二、环境有害因素的来源 13
第二节 环境中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6 
一、人群健康效应谱 16
二、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16
三、环境有害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 20
第三节 环境有害因素的防制 22
一、环境有害因素的预防 22 
二、环境有害因素的控制 22
第三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25
**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25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25 
二、职业性损害 31
第二节 职业病管理 32 
一、职业病诊断管理 32 
二、职业病报告管理 33
三、职业病患者治疗、处理管理 34 
四、职业病防治管理 35
第三节 职业有害因素的防治 35 
一、三级预防 35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治 36
第四章 食物与健康39
**节 营养学基础 39 
一、营养素 39 
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40 
三、各类营养素 40
第二节 合理膳食 50 
一、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 50 
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平衡膳食宝塔 52
第三节 特殊人群的营养 53 
一、婴幼儿营养 53 
二、孕妇与乳母营养 54 
三、老年人营养 56
第四节 营养与疾病 57 
一、营养与肥胖症 57 
二、营养与心血管疾病 58
第五节 临床营养 59 
一、基本膳食 59 
二、营养治疗膳食 60
三、营养支持疗法 60
第六节 人群营养状况评价 61 
一、膳食调查方法 61 
二、体格测量 62 
三、营养缺乏病的临床检查 63 
四、营养状况实验室检测 63
第七节 常见食品卫生问题 63 
一、黄曲霉毒素 64 
二、犖 亚硝基化合物 65 
三、多环芳烃 66 
四、食品添加剂 66
第八节 食物中毒 67 
一、食物中毒概述 67 
二、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 68 
三、常见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70 
四、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 72
第五章 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75
**节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75 
一、研究对象 75 
二、随机变量 76 
三、变量类型 76 
四、同质与变异 76 
五、总体与样本 76 
六、参数与统计量 77 
七、抽样研究与抽样误差 77 
八、频率与概率 77
第二节 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77
一、研究设计 78 
二、搜集资料 81 
三、整理资料 81 
四、分析资料 83
第三节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83 
一、集中趋势的描述 83
二、离散趋势的描述 85
三、均数的抽样误差及其表达 86 
四、t 分 布 87 
五、总体均数估计 87 
六、定量资料假设检验 88 
七、假设检验注意事项 91
第四节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92 
一、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92
二、率的抽样误差和标准误 94
三、总体率的估计 94 
四、定性资料假设检验 94
第五节 秩和检验 98 
一、Wilcoxon符号秩检验 98 
二、两独立样本资料比较的秩和检验 100
第六节 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 102 
一、线性相关分析 102 
二、线性回归分析 104
第六章 人群健康研究中的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109
**节 绪论 109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 109
二、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 110
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11
四、流行病学特征 111
第二节 疾病的分布 112 
一、描述疾病分布常用的指标 112
二、疾病流行的强度 115 
三、疾病的地区分布 116 
四、疾病的时间分布 119 
五、疾病的人群分布 121
第三节 描述性研究 124 
一、生态学研究 124 
二、个例调查和病例报告 125
三、现况调查 126
第四节 分析性研究 130 
一、病例对照研究 130 
二、队列研究 135
第五节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139 
一、概述 139 
二、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基本内容 140 
三、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 142 
四、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144 
五、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优缺点 144
第六节 病因与推断 145 
一、病因学研究的概述 145 
二、病因研究基本方法 147
三、病因推导原则 149
第七节 筛检与诊断试验 151 
一、诊断试验概述 151 
二、诊断试验的研究设计 151
三、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 152
四、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 156
五、疾病的筛检 158
第七章 循证医学162
**节 循证医学概述 162 
一、循证医学定义 162 
二、循证医学的发展历史 162 
三、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 163 
四、证据来源 163 
五、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 164
第二节 系统综述 165 
一、系统综述概况 165 
二、系统综述和传统综述 165
三、系统综述的制作 166
第三节 Meta分析方法 169 
一、Meta分析与系统综述的关系 169 
二、Meta分析基本步骤 169 
三、Meta分析方法 170
第四节 循证医学实践需要注意的问题 171 
一、正确认识循证医学 171
二、正确认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 172
第八章 社区预防服务175
**节 社区卫生 175 
一、社区的概念 175 
二、社区卫生及其实施的原则 175
第二节 社区预防服务 176
一、社区预防服务的概念 176 
二、社区预防服务的内容 177
第三节 社区预防服务项目实施 178
一、社区动员 178 
二、社区诊断 178
三、制订社区预防服务计划 181 
四、社区预防服务计划的实施 181 
五、社区预防服务的评价 181
第九章 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184
**节 全球卫生战略目标 184
第二节 初级卫生保健 185 
一、初级卫生保健的含义 185
二、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185
三、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 186
第三节 我国卫生工作状况 186 
一、我国卫生事业成就 186 
二、我国卫生面对的挑战 187
第四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策略 188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188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88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189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189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危害 191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191
第十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93
**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193 
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193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195
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97 
四、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197 
五、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97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198 
一、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198 
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99
第三节 免疫预防与计划免疫 201 
一、预防接种的种类 201 
二、计划免疫 202 
三、疫苗的效果评价 202
第四节 医院感染 203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203 
二、医院感染的途径 203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 204
第十一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207
**节 概述 207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种类与特点 208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 208 
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负担 209 
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 209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211
一、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211 
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213 
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215
第三节 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控制 216
一、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217 
二、恶性肿瘤的防治策略与措施 218
附 录 统计用表221附表1 随机排列表 221
附表2 狋界值表 222
附表3 χ2界值表 223
附表4 犜界值表(配对比较的符号秩和检验用) 224
附表5 犜界值表(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用) 225
主要参考文献226

精彩内容
王劲松预防医学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与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本着"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精神、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紧紧围绕"环境----人群----健康"这一核心,以人群健康和疾病预防的观念为主线,贯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原则,充分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优选性、启发性和选用性,使其更加符合预防医学学科的固有知识体系。本书共设十二章,绪论阐述健康的概念、三级预防策略、我国预防医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以后各章分别讲述环境与健康、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人群健康研究中的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循证医学、社区预防服务、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为培养学生预防医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编写了预防医学实验。

媒体评论

                                                                                    
                                            
                                            **章-绪-论
●掌握:①预防医学定义和三级预防的概念;②健康的概念及影响健康的因素。
●熟悉:①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比较的特点;②医学模式的演变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
●了解:我国预防医学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节预防医学的概念
一、预防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
预防医学(preventivemedicine)是近代随着产业革命和社会化、工业化、都市化的发展,逐渐建立起来的一门医学应用学科,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及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预防为主为主导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
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共同组成医学的整体。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分属两个独立的一级学科,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连。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的特点如下所述。
(1)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2)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重点为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3)采取的对策与措施更具积极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健康效益。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借鉴日益加深、加快,预防医学的理论的方法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健康的定义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但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的、现代的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health)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完好状态。”早在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在它的宪章中就提出了健康的概念:“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健康的定义,制定了健康的十项标准,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2)良好的休息习惯,睡眠良好。
(3)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4)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5)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6)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7)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痛感,牙龈正常,无蛀牙。
(8)头发光洁,无头屑。
(9)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10)足趾活动性好,足弓弹性好,肌肉平衡能力好,脚跟无疼痛、指无外翻。
三、健康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健康有四大决定因素:一是内因,即父母的遗传因素;二是外界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三是医疗条件;四是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其中医疗条件是可以通过发展经济改善的,个人生活方式的因素通过教育可以控制。美国社会福利局报告:采用医疗方法,花费数百至上千亿美元可以减少10%的过早死亡,而用养生预防方法,不用花多少钱,就可以减少70%的过早死亡。影响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如下所述。
1.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是指因自身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肥胖症、性传播疾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精神性疾病、自杀等均与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
(1)行为因素(behaviorfactor):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影响健康因素的作用都与行为有关。例如,吸烟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酗酒、吸毒、婚外性行为等不良行为也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2)生活方式(lifestyle):由于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导致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性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迅速增加。近年来我国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已占总死亡原因的61%。据美国调查,只要有效地控制行为危险因素: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疾和2/3的慢性残疾。
2.环境因素-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强调健康、环境与人类发展问题不可分割。
(1)自然环境(natureenvironment):保持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对维护、促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若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2)社会环境-(socialenvironment):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人口、民族、职业等,社会制度确定了与健康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等。
3.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中需要特别提出的是遗传因素和心理状态。
(1)遗传因素(geneticfactor):生物通过生殖产生后代,子代和亲代性状相似,称为遗传;但是,子代和亲代之间、子代各个体之间却又存在差异,称为变异。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是染色体和基因。染色体除决定人的性别外,还决定了子代和亲代相似的多种特征,如体态、体质,甚至影响人们的性格、智力、功能等方面。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以直接引起遗传性疾病,例如,因染色体畸变引起的唐氏综合征,基因突变引起的血友病等。遗传因素的改变也可使机体获得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的作用也可使机体发生相应的疾病,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遗传病有二三千种之多,发病率较高,虽然有些治疗方法可以纠正或缓解一些临床症状,但目前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遗传性疾病不仅影响个体终身,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在家庭、伦理、道德、法制和医疗康复等方面已成为很大的难题。许多国家大力发展康复医学,遗传性残疾是重要的康复服务对象。应通过提倡科学婚姻、优生、优育、计划生育,用法制来管理婚姻和生育,这是预防遗传性疾病、保障人类世代繁衍、获得健康美好生活的基本措施。
(2)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factor):心理因素即心理状态(mentalstate),对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十分有效地促进心身健康,反之,不良的心理状态则会损害心身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心理紧张刺激是普遍存在的。适度的紧张是正常生活中所必需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心理紧张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不仅会损害健康,甚至可以引起疾病。心理紧张刺激主要是由于理想愿望和需要等遇到对抗力量而不能实现时,或者说是主客观环境不相适应而引起的。心理紧张作为一种反应状态而损害人的健康,是因为它往往会伴随着发生一系列的强烈或持久的消极情绪,可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人们有可能经历常见的紧张生活事件如政治压抑、经济负担、亲人亡故、婚姻破裂、家庭不和、生活波折、升学失败、就业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学调查表明,人在亲人死亡、居丧期间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的7倍;发生父母离婚、家庭不和、丧偶、家长失业、孩子失学等事件的家庭成员,其精神病、自杀、犯罪率显著高于健康的家庭;老人因子女虐待、贫困、缺乏照顾等可促使其产生孤独感、社会隔离感、恐惧感会产生厌世行为,并使多种老年疾病加重。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因此,必须锻炼和培养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健康心理和良好的情绪,以获得身心全面健康。
4.卫生医疗服务-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特别是基本医疗服务,英文描述为:basicmedicalservice/basicmedicalcare,是指医疗保险制度中对劳动者或社会成员*基本的福利性照顾。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是保障劳动者或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命健康权利,使劳动者或社会成员在防病治病过程中按照防治要求得到基本的治疗。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是解决劳动者或社会成员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形式。基本医疗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疾病治疗措施、疗养休养措施、诊疗检查费用及相应的药品消耗等。非基本医疗服务是指由单位、企业或个人对非正常原因造成的疾病和伤害而提供的医疗服务。或者该疾病由于可以用于医疗服务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一些高费用疾病或医疗服务项目,一些成本效果差的医疗服务项目将被划归非基本医疗。例如,器官移植等。影响健康的四个因素中,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其次为生活方式、卫生服务。遗传因素虽影响较小,但一旦出现遗传病,则不可逆转。这四个因素彼此又有相互依存关系。
四、医学模式的转变
对健康及健康问题的认识,是人类在与疾病不懈斗争的实践中逐步趋于完善的,这正反映了人类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维方法,人们将观察和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行为方式称为医学模式(medicalmodel)。医学模式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几个重要阶段,直到19世纪出现了生物医学模式。
(一)生物医学模式
人们运用生物与医学联系的观点认识生命、健康与疾病。在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人们认为健康是宿主(人体)、环境与病因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便发生疾病。这种以维持生态平衡的医学观所形成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model)。生物医学模式在医学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发现它存在一定缺陷,给人们的思维活动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生物医学模式只注重生物医学方面的诊治,在其结构内没有给心理的、社会的行为方面留下诊治、思维空间,这是生物医学模式的主要缺陷。生物医学模式对精神病和心因性、功能性疾病及原因明确、病理变化清楚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不能予以科学的解释。现代工业化社会中,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症等已经不再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而心理、社会因素起很大作用的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症、公害病、事故和自杀、吸毒和酗酒、饮食过度、心因性疾病等已成为对人类健康的主要挑战者,对这些疾病如果只用生物医学模式诊断、治疗和预防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社会条件改变了,相应地医学模式也必须改变。医学是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的科学。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患者不单是一种生物学状态,也是一种社会状态。决定人是否患病,不仅要考虑其生物学变量,还要考虑心理、社会状态的变量,这就要求在更广泛的联系上研究健康和疾病问题。生物医学模式已形成思维定式再也难以改变。在近百年中,已经深入医务人员的思维习惯中,过去医疗实践的活动总是从人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