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6.08
2.0折
¥
30
全新
库存169件
作者王咏编著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ISBN9787545702125
出版时间2009-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0元
货号7580086
上书时间2025-0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上巳寒食兼清明:清明考源
一、上巳:生殖狂欢
二、节气清明:农事物候
三、寒食:断火与祭祀
四、清明节的正式形成
五、清明节的文化价值
雨润冢草倍思亲:清明悲情
一、祭祀对象与形式
二、思到黄泉飞纸钱
三、一陇新土修故坟
四、惠及子孙食祭馀
碧玉菜团蛋玲珑:清明味道
一、“求子”食俗
二、“尚青”美味
三、寒食遗风
四、春令鲜馔
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乐事
一、踏青·放风筝
二、斗鸡·斗草
三、插柳·戴花
四、秋千·蹴鞠
只将诗句答年华:清明艺文
一、诗词
二、散文
三、绘画
四、书法
后记
主要参考资料
内容摘要
上巳是中华民族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节日,与寒食、清明相比,它诞生最早。对现代人而言,“上巳”可能只是故纸堆中的一个陌生名词,但在汉代之前,上巳已是全民参与的重要节日。其实,我们的现实生活或多或少和这个古老的节日有关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上巳的“狂欢精神”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的主题或许可以被表述为中国式的“情人节”或“狂欢节”。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上巳的笔墨颇多。从起源时间上考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周代。先秦时期上巳的具体日期是指干支历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由于旧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每年不同,为了简便操作,及至魏晋时期,上巳的日期便固定在基数相叠的三月初三。上巳的主要内容是祓禊,与之相对应的主题,则是关乎“生死”的生命意识。 一、祓禊 祓禊,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用水洗涤,以去邪迎祥。早在《周礼·春官宗伯》中就记载古人有三月上巳日延请神职者用香草洗澡的俗信:“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云:“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后汉书·礼仪志第四》介绍说:“是月上巳,官民皆絮于东流水上,日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絮。”《南齐书·礼志上》亦云:“禊与曲水,其义参差。旧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姑洗絮之也。巳者,祉也。言祈介祉也。一说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 应劭云:禊者,絮也。言自絮濯也。或云汉世有郭虞者,以三月上辰生二女,上巳又生一女。二日中频生皆死,时俗以为大忌。民人每至其日皆适东流水,祈祓自絮濯,浮酌清流,后遂为曲水。”自汉至唐,赋咏祓禊的极多,如晋张协有《洛禊赋》、隋卢思道有《上巳禊饮诗》、唐沈俭期有《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等。这些文献都表明在三月春阳最旺盛之时,上古人都要在水边清洗,因为他们相信这样能洗掉身上的污垢,达到消灾除邪的目的。孙作云先生在考证中国“泼水节”兼“三月三”的起源时,从字源学角度分析:“所谓‘泼水节’,即用水洗涤,以去邪迎祥,在中国叫做‘祓禊’。其实 ‘祓’字即是‘拔’字,意指拔除不祥……因为这种行事有关于神事,所以把字写成从‘示’。‘禊’字的由来也是如此。‘禊’即‘絮(洁)’ 字,即用洗洁之法以去邪迎祥。因为它也是有关于神事,所以也从 ‘示’。”(《美术考古与民俗研究》) 上巳在水边祓禊风俗的初始意义与驱邪仪式有关,但是其引申而来的生命意义却更为影响深远。这种生命意义可以归纳为两个字。一日“死”,一日“生”。“死”是指上巳春日,古人招魂续魄的行为。《太平御览》卷十八引《韩诗章句》有云:“‘溱与洧,方涣涣兮。’谓三月桃花水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此水招魂续魄,祓除不祥之故也。”古人出于感应巫术心理认为,在阳气遍泽的春天,亡者的魂魄会如同草树一样萌动苏醒。余英时先生在《东汉生死观》中说,东汉时,古人已经有了鲜明的“魂升天、魄人地”的灵魂观点,而水域一向被认为是阴界的入口,因此,古人会选择在春天的水边招魂。“祓禊”蕴含的“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恋爱、求子活动上。我们首先看《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茼兮。女日观乎?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日观乎?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这首民歌咏唱了郑国青年男女在春水流涨的溱水和洧水边两情相悦的情景,他们调笑戏谑,互相酬答,并赠以芍药为定情物。在传统的农耕模式中, “一年之计始于春”,青年男女在春天的耕作劳动中开始接触、相互了解,因此春天也是恋爱的季节。《诗传名物集览》卷八解释这首诗说:“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魂,秉兰草祓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悦者俱往也。”即相爱的男女一起去看水上招魂仪式。 这里提到了上巳祓禊的另一个社会功能,祓楔之事是与恋爱有关,是恋爱过程中的行事之一。 那么驱邪仪式怎么又和求爱、生殖有关了呢?在古人的原始思维中,水是一种神奇的自然力量,用水“祓禊”可以驱除一切邪恶或者疾病。由于对生理以及病理了解甚少,古人认为无子是一种恶疾,或者是一种神恩的匮乏。 在上古时代,生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当时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事就是与自然作斗争,尤其对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氏族而言,遭遇频繁的自然灾害,使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有大量的人力。一来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古代,与自然作斗争主要采取的是人海战术,群策群力,方能制胜;二来面对伤害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多子似乎是保存自身生理基因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人力的再生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在现实生存的意义上,繁殖后代不仅仅是个体的事件,而且成了关乎种族生存的大事。《周礼·地官司徒》便规定:“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违者,掌管万民婚事的媒氏们就要强制执行。又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意思是说,在仲春之月的特定节时,男女自由交合是合乎礼的,凡是未婚男女都必须参加这种活动。如果无故不参与这种活动的话,还可能会受到惩罚。这些外界环境的负面压力,对中华民族重宗族、重繁殖的民族心理不无影响。因此,无论个体还是国族,求子(特别是获得男丁)都是一件类乎神圣的事件。据学者考论,三月的上巳日成为求爱、求子的特定时日,就与崇尚谐音的“同声相应”的巫术心理有关:“巳”即“子”字,“上” 与“尚”通,“上巳”也就是尚子的意思。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也是关乎求爱、繁衍后代的审美化节日。于是,“祓禊”就与爱情有了诗意的关联。在古代上巳日,青年男女如同候鸟年年在水边泽畔唱着情歌寻求爱情,这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以及历史文献中最为浪漫的一个镜头。因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在《诗经》中缠绵悱恻的恋歌中一比兴,就比兴到春天的水边。如《诗经·周南·汉广》有日:“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秦风·蒹葭》有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因为所有的恋歌,原来都是在春水边祓禊时,情不自禁唱出的。祓禊既然与恋爱有关,那么就可以理解祓禊与生殖也就是顺理成章的线型关系了。《后汉书集解》卷四引《西京杂记》云:“高祖与戚夫人正月上辰出百子池边灌濯,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 池名“百子”,当然与求子有关。帝王们都在三月上巳祓禊求子,可以想见民间上巳狂欢的程度。
……
精彩内容
清明是与中元、冬至并重的重要祭祀日。经过一冬的蛰伏,人们脱去冬装,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中拜祭去世的亲人,农历三月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苏醒的时节,无论是田间的旧坟,还是城市郊外的公墓,希望的绿色总在清明时节如期而至,或多或少,象征着生命的春色,缓解了人们的悲戚。王咏写这本《清明》的过程是一趟文献之旅。《清明》中那些乍看毫无生气、令人生畏的繁体字中隐藏着古人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史平实、绚烂,而且与自然有着息息相关的血缘关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