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0.2 6.3折 ¥ 48 全新
仅1件
作者陈亦水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46461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11674158
上书时间2025-01-01
引论
崇高,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美的范畴之一。自从公元前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努斯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概念之后,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家、哲学家和美学家,立足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语境,从不同角度论述过崇高美的表现形态及其内在的崇高审美文化价值,丰富了崇高的内涵。
从形态来看,崇高美是一种壮丽、伟大的美;从审美活动来看,是主、客体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崇高的表现形式不仅保留着主体与客体斗争的印记,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伦理道德力量,有着一种特别的内涵和力度,这是电影艺术与文化表达的重要美学形态。
作为一种美的表现形态,崇高与它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可分割。在众多的艺术领域里,崇高美的载体与表现方式,因艺术门类的不同,而呈现出风格迥异的艺术创作特征。同时,崇高美的范畴拥有多重向度,这需要从社会学、哲学、文化学、艺术学、美学等多学科视角去研究,并深入具体的门类艺术进行探析。
电影艺术,作为历史话语和时代语境的“晴雨表”,时时刻刻反映出各种社会症候与时代特征。在当代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中,崇高的历史主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随着历史话语和时代语境的转向而发生流变。在“十七年”期间的中国电影艺术中,“工农兵”作为历史主体即崇高的主体,中国电影人因此建构了一套体现崇高美的经典范式,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这种范式被推向了极致;自1978年新时期以来,崇高的历史主体与个体之间的对话发生了错位,中国电影艺术中的崇高美也发生了策略性的转向;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大众文化迅速崛起,消费时代来临,文艺创作多种多样,中国电影进入了产业化和院线制的阶段,因此开启了中国式大片时代,中国电影发展走向多元化,同时存在一定的迷思现象;直到2012年进入新时代历史新阶段,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规范化和电影技术美学的日益发达,以及新时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进一步明晰,出现了以主流商业电影为代表的新的电影创作现象,崇高美由此复归银幕,中国崇高主体性身份越发明晰,呈现出新的崇高审美逻辑与当代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表达。
在此意义上,如何在电影艺术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表现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艺术理论问题。本书分析了当代中国电影中崇高美的呈现方式及面临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关于建构中国电影艺术中崇高美的理论思考。
一、关于电影崇高美的研究价值
本书旨在探讨崇高美的范畴在当代中国电影艺术中的呈现方式与特点。简言之,即分析电影创作人员如何通过影像与叙事塑造崇高形象,以及电影中的崇高形象在被观赏的过程中,怎样引起观众的崇高感,进而归纳和总结体现崇高美的电影艺术特点及其创作经验,阐释崇高审美价值在大众文化中,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电影艺术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综合艺术。它不仅集中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还融合了绘画、摄影、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特性,并衍生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电影能够帮助美学进一步澄明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而得到深入的发展,美学能够帮助电影更深入地探究光影与声音的现象之谜,即更深刻地理解自身。”因此,要研究电影艺术的本质,就必须介入美的范畴进行研究。
本书以电影艺术中的崇高美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家喻户晓的电影文本为实例,从美学研究、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电影符号学与电影叙事学的方法切入,研究崇高美的形态之呈现方式,以及崇高审美价值的得失问题。同时,在从学理上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电影艺术中的崇高美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涉及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需要合理地吸收和消化美学、艺术学、社会学、电影……
本书共三编十章,是以1949-2019年出品的影片为研究对象,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论述当代中国电影艺术中的崇高美。书中阐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电影艺术中崇高美的表述策略、表现形态、表现类型、呈现方式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