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生态恢复跟踪监测评估(2008-201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生态恢复跟踪监测评估(2008-2017)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8.39 4.9折 98 全新

库存10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雷毅,王忠,杨渺主编

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2704406

出版时间2022-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11685327

上书时间2025-01-0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内容

1.2.1研究区域概况

1.2.2震后生态系统恢复评价

1.2.3地震十年后区域生态与环境现状评估

1.2.4区域生态系统状况优化及功能提升对策研究

1.2.5技术路线

1.3研究意义

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基本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地质岩性

2.1.3气候特征

2.1.4水系流域

2.1.5植被特征

2.1.6土壤条件

2.2资源禀赋概况

2.2.1耕地资源

2.2.2水资源

2.3社会经济概况

2.3.1人口变化

2.3.2经济发展

3区域生物多样性

3.1物种多样性

3.1.1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

3.1.2野生高等动物多样性

3.1.3物种特有性

3.1.4.物种受威胁程度

3.2景观多样性

3.3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设立现状

3.3.1自然保护区建设

3.3.2风景名胜区建设

3.3.3森林公园建设

3.3.4地质公园建设

3.3.5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

3.3.6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地建设

3.3.7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3.4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

4震后五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监测评估

4.1评估方法及数据来源

4.1.1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方法

4.1.2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4.1.3生物多样性功能评价

4.2生态功能变化评估

4.2.1水土保持功能变化

4.2.2水源涵养功能变化

4.2.3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变化

4.3结论及建议

4.3.1讨论与结论

4.3.2中长期生态恢复建议

5震后十年生态系统恢复监测评估

5.1数据来源与分析统计

5.1.1数据获取

5.1.2数据分析

5.2生态系统构成及其变化

5.2.1生态系统类型构成

5.2.2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的转换

5.2.3生态系统类型时间变化

5.2.4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变化

5.3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特征

5.3.1总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

5.3.2叶面积指数时空特征

5.4典型区域植被现状野外调查

5.4.1植物样方调查结果

5.4.2植物群落总体特征

5.5土壤营养元素分析

5.5.1调查点位及样方设置

5.5.2受损体土壤营养物恢复监测

5.5.3土壤养分变化综合分析

5.6结论与建议

5.6.1生态系统及植被恢复情况

5.6.2土壤恢复情况

5.6.3建议



内容摘要

1.1研究背景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最大烈度11度,震级高达里氏8.0级。地震导致灾区山体严重垮塌,并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大规模次生地质灾害。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被极大削弱。根据原国土资源部最终公布的结果,汶川大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汶川县、北川县。绵竹市、什邡市、青川县、茂县、安县(现安州区)、都江堰市、平武县、彭州市10个县市被列为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

十县市所处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十分突出,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2015年,国家原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以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洪水调蓄5类主导生态调节功能为依据,确定了对中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63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域。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就位于山一邛崃山一凉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生态功能区。十县市所处区域对于成都都市圈区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龙门山区域,不仅是成都都市圈的生态屏障,也是鲲江和沱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更是沱江的源头,对于缓解天府新区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翰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汶川大地饌极重灾区处于岷山一横断山北段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是中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区城内大熊猫数量占到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的70%。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能猫、东北虎約、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总面积为2.71万km2,其中四川片区的面积占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面积的87.7%。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关键地带主要位于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十县市范围内。

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切实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义务和责任①,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受“5·12”汶川大地震影响,区域生态系统遭受极大破坏,至今仍未完全恢复,由于生态环境脆弱,次生灾害频发,而且受灾面积广大,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十县市也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难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决策者迫切需要掌握的信息是:区域受损生态系统整体恢复效果如何?不同区域之间恢复效果有何差异?未来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是什么?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恢复以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我们如何应对?

许多学者在极重灾区范围内选择样地样方,研究了地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然而,因自然条件、受损程度,以及次生灾害、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进程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并不同步。目前尚欠缺针对十年来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整体恢复趋势和空间分异的研究,难以回应生态环境保护决策者的关切。

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密不可分。一方面,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撑物质和生态服务功能,是支撑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也对生存环境进行着改造,对生态系统的演变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欲回答以上问题,需在地震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监测的基础上开展科学评估。不过,开展生态系统科学评估也是当前人类为消除生态和社会……



精彩内容

本书针对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系统变化开展监测和综合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该书建立了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系统信息综合数据库,从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典型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养分等方面阐明了汶川地震极重灾区10县市震后十年生态系统恢复状况,揭示了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并对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提升提出了措施和对策。该项工作在地震受损区域开展了植物群落结构及土壤养分的连续监测研究,有所创新。结果可为地震灾后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