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人开花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圣人开花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2.64 6.3折 36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杜禅著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8556

出版时间2015-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8754594

上书时间2024-12-3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杜禅所著的《圣人开花》主人公纪念“见招拆招”的智慧,正是这部戏剧性悬念迭出的小说令人手不释卷的“永动机”之一。作为文化人的他,能审时度势出奇招,用谋略逐一化解“危机”,把他的文化意念一环扣一环地艰难地向目标推进。小说情节的悬疑、情境的意趣、话语的机锋以及对文化的深度思考,自然也源于人们各种谋略的实施与变幻的过程。将充满慧根的情节、悬念与生活悖论天衣无缝地融合为一、展现出了十足智趣的桥段,在《圣人开花》中比比皆是,连缀成小说情节系统的龙骨与支架,并由此彰显出小说整体文本意趣的标志性特色。

作者简介
杜禅,本名杜立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0年生于蚌埠,长在郑州,作为很后一批知青下乡到洛阳邙山。当过教师、记者、编辑及大型电视财经系列专题片《江与河的对话》制片人。主要作品有:《黑色神曲》、《镜子里有股妖气》、《我持彩练当空舞》等中篇小说;《邓亚萍的神话》、《误读中的美丽》等纪实文学、随笔;长篇小说《爱无藏身之地》、《对一则神话的隐秘求证》、《十字架》、《犹大开花》、《有啥别有病》等,共近两百万字。其中《犹大开花》荣获中国“新浪好书榜”2010年度文学榜第三名。

目录
序 
《圣人开花》的解读

李佩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河南省作家协会前)
?
下雪了。
整整一个冬天,天干,风硬,日子里没有一点儿水气,人只有缩着。就盼着有雪的日子。要是能下一场雪,多好。
这一天,雪终于下来了。窗外,那飘飞的雪花、纷纷扬扬、悠悠洒洒,羽毛一般的白净。在到处都是雾霾的日子里,这就像是给世界洗脸,天地间又静又白,让人不由得舒了一口气。我一向认为(或者叫“嗜好”),下雪天有两个的选择:一是读好书;二是邀三两好友吃火锅——就着飞雪。
恰恰,在这个下雪的日子里,朋友给我发来了杜禅先生的长篇新作《圣人开花》。于是一口气读下去,读了个漫天皆白。
跟杜禅认识很久了,大约快三十年了吧。那时,我还在《莽原》供职,常听现任《莽原》主编李静宜先生夸赞杜禅。静宜做过他的责编。静宜说,小杜文笔很好,构思常常出人意料,前景不可。我也曾在编辑部跟他见过几次面:当年,他还是个腼腆的小伙子,玉树临风,是人人见了都喜欢的奶油小生。人秀气,话很少,两眼锐利。后来接触少了,他像是突然消失了。再后来,偶尔会在某些场合见面,也多是闲话一番,不大提文学的。也看到过他的一些文字,仍是很有个性。数年前,忽然有一日,在新浪网上看到他的长篇《犹大开花》得了当年新浪网年度的文学榜第三名,而且是经过专家团队、读者及图书销量等综合评定的,不由得吃了一惊!由此来看,在河南作家中,杜禅是个默默下苦功的人。
《圣人开花》是一部想象奇诡、构思玄妙、具有黑色幽默意味的长篇小说,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堪与《第二十二条军规》比肩的长篇小说。有点儿向老前辈发难的意思了。
《圣人开花》写的是在大变革的年代里,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有这么一个公司,派了这么一群人,以弘扬儒家文化的名义,从商业化的角度,拉来了一百万元的赞助,搞了一个名为“重走圣人路”电视专题片的策划。有经理人、总撰稿、摄像师、漂亮的女助理……于是,他们上路了。
这部作品的荒诞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春秋列国的故地上,行走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打着文化寻根的旗号,踏着先人的足迹,计算着人民币的收益,就这么上路了。一路上经历了让人啼笑皆非的各种非文化遭遇……显然,这部作品的荒诞性是大于现实感的,并且,它的荒诞性是多重的。读来就像是嚼一枚橄榄果,越嚼,黑色幽默的意味越重。
先,这么一个类似于“草台班子”的摄制团队,却摆出一副高尚无比的文化寻根架式。他们打着“弘扬文化”的旗号,行的却是诈钱之实。这是第一层荒诞;其次,这么一行人,虽出于商业目的,却有组织、有规章、有纪律。策划认真、层级分明、分工合理。他们做的每件事都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他们很认真地把儒家文化“表格化”、“指标化”,“问卷化”,就像是一场认认真真的演出。这应是第二层面的荒诞;再次,这么一次郑重其事的“重走圣人路”竟然是不断地在明争暗斗、相互算计、疑惧丛生中完成的。团队中有“卧底”、有情人,有叛逆者、有嫖客……读来五味杂陈、妙趣横生。这是第三层面的荒诞;还有,这群人一边行走采访,一边推断或者说是猜测数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圣人及弟子们的遭遇和行为、对千年“国教”的创始者极尽调侃、戏说,却唯独没有信仰,没有神性意识。满眼看去,在那所谓有“史”有“据”的分析中,那麻木、那辛辣的嘲讽是深入骨髓的。这应是第四层面的荒诞。
《圣人开花》层层剥笋,对所谓的流入民间的“文化遗产”片片切割,透视,一路缠缠绕绕,纠纠结结,洋相百出……名为寻花,却唯独没有“花”。
也许是有花的,作者心中有花。
《圣人开花》从《重走圣人路》的制片人纪念的“洁癖”开笔,把总撰稿、康胖子、情人助理莫茗、办公室主任庄娜娜、以及叶芝、左佑等一干人放在了心理分析的“手术台”上,从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从心理剖解的角度下,一片片切下去,将其晾晒于光天化日之下。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说个个鲜明、生动。对话性格特征,嘻笑怒骂,冷峻异常,就连情人间的打情骂俏也是藏有算计的:是“睡”,还是不“睡”呢?“重走圣人路”行走着的几乎是一群肉欲的动物,阳光下晒出的是一个个堕落的灵魂。仿佛只有腐烂与堕落是可以开花的,看了让人心惊肉跳。
《圣人开花》的语言是“杜式”的。杜式语言就像是一把华丽的小,一把旋转着的小,带钩儿的、有铭文的小,初看并不炫目,也不见杀气,它在用的时候却锋利无比。当它一片片切下去的时候,常有凌光一现。这种旋转似的法让人想笑的时候不由得一怵,让人想哭的时候不由得一憷,尤其当骨肉分离的时候,你会听到骨头缝隙间撕裂时的“咔咔”声。小低语时,会有默默的哭声传来。它说:都有道理。
?

2016年2月24日
?
?
序 
反讽的开花
——序杜禅的《圣人开花》

陈晓明(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
杜禅写小说已经二十多年了,他对文字的较真是出了名的。
我与河南作家有不解之缘,不少河南籍作家的作品总让我耳目一新,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定要把文学性提升到一种高度的勇气。
几年前,杜禅以《犹大开花》引人瞩目,在读者中口碑甚好,不仅因为这部小说表达了对当代文化虚假性的尖锐批判、它的销售业绩和深度影响,作品的语言和叙述格调、鲜明的反讽性笔调,也十分受年轻读者欢迎。杜禅以其饱满的智趣反讽,别开生面,自成一家。
我曾以“反讽的凯旋”为题为《犹大开花》作序,言及:

《犹大开花》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着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它鲜明的反讽的风格。小说叙事的发展,不是靠情节戏剧性和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而是靠反讽的艺术趣味,靠语言自身的修辞性,当然,这部小说也有很清晰且具体的故事,我是说,小说的结构不是靠矛盾冲突,也并不期待冲突的高潮来解决矛盾——而是靠修辞来展开,来建立小说所有的美学趣味。

今天,杜禅又拿出了《犹大开花》的姊妹篇《圣人开花》。
这部新作延续了《犹大开花》关注当代文化虚假性的主题,反讽性的叙述语言更成熟老道,小说对当代文化背景的思考,对人物性格及其关系的拿捏,都更为准确和恰当。
《圣人开花》讲述某文化公司成立了一个项目组,沿着当年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拍摄一部名为《重走圣人路》的电视专题片。策划人又灵机一动想出“问卷调查”这个点子,这样,赞助商觉得广告效应会更好,就更乐意投入资金。于是,一帮人就踏上了他们的旅途。小说并没有着意去表现“圣人路”沿途的见闻风情,重点是放在讲述这五男三女之间的瓜葛是非、心性情绪;再就是思索和议论孔子当年周游列国的行为。杜禅对儒家在当代复兴明显有批评意见,当今,对儒家文化弘扬、传颂者颇多,批评、反思者甚少,杜禅要做这少数人,这当然很有些冒险。尽管我还是认同儒家的价值观的,但对于杜禅提出的一些反思和批评,我觉得也不妨给予言说的空间。
坚持不懈地戳穿文化的虚假性,揭示生活中某些“存在”的悖论,是杜禅这些年写作的持续性主题,也是他作品的意义所在。《圣人开花》,显然是对儒家文化做了一次穿刺,让其“开花”。这里说“开花”,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指绽放了花朵或放射了光芒,而是显现出了真相,让其原形毕露。固然,当今社会存在许多问题,但文化的虚假性足以被列为重的问题之一;某些知识分子批判社会,指斥各种无良现象,容易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给予自己道德豁免权,甚至把自己打造为道德的化身,抨击各种所谓的“低俗”、“功利”等等现象,但却不去正视自己的利欲熏心,将对自己的利益的精致算计视为理所当然……《圣人开花》正是讲述这些试图向社会宣扬儒家文化的文化人,他们是如何陷入个人的欲望、名利和虚假性中而不自知的。? 
?杜禅在塑造人物时,有一个鲜明的手法,就是将小说中人物的某一个特点突显放大。在写《圣人开花》时,他对笔下的这一干角色并非一视同仁,莫茗、庄娜娜、叶芝这几个女人,在文化的意义上比那几个男性更常规一些,对纪念,他也还多少有点儿手下留情。总撰稿人一向夸夸其谈,假门三道要挂起列国地图,是一个虚张声势的家伙,逢什么都敢摆出自己是的样子,好像很专业,很有学问,很有见解,而这只不过是装腔作势撑门面罢了。康胖子则是个可笑的家伙,好色、心理变态,还爱炫耀。人可笑的是,他个头大,每次坐在椅子上,或者从椅子上起身,都要刻意甩一甩下身,做出姿态故意彰显自己下面盘了个“大家伙”。直到有一天,康胖子被左佑目击了真相,那是个“小不点儿”。作者一点儿都不吝啬对他的讽刺,有许多描写令人捧腹不已。也许我们会责怪作者笔调有些微的庸俗之嫌,但这也恰是对文化的虚假性隐喻意味的嘲弄。作家要把他的讽刺做到,不留死角,故而要在身体、要在男人虚张声势的身体上,做出文章。这样的隐喻是致命的:康胖子十分可笑,这根源于男人的本性就可笑。左佑的圣徒心理,使他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幻象,从常态中发现令人愕然的“圣迹”出来。作品中有个章节叫“双重影像”。虽说写的是视觉上的幻像,但不难看出,作家基本上以此为点来构建角色的双向度人格。也就是说,每个人物的精神世界都凸显“二元对立”——想的和说的,说的和做的分裂。作家抓着了当代人的生存实况,进行了充满悖论的书写。
杜禅的揭露尖刻、荒诞,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有着刻骨的真实。
在《圣人开花》中,人物的对话,依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关节。话语的力量实在厉害,不是因为它强大,它并不能像权力和利益一样赤祼祼,但能沁人心脾,能阐明真理,能建立起来崇高感和神圣性。比如那个纪念,口才出众,风度甚好,自称有洁癖的他,以别开生面的“如厕洗手说”巧妙地勾引莫茗;在他的话语魅惑下,莫茗不仅上了他的床,差点还当了他派出去的“卧底”。另几个装模作样的文化人,也各有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虽然他们对意义、崇高、价值、民族和社会影响等等“宏大意象”,阐述得到位且颇具蛊惑力,但读者依然可以从他们的话语逻辑与行动取向错位的破绽中,看出夸夸其谈外衣下的虚假与虚伪。
杜禅小说著的特点,就是他的反讽艺术。
杜禅的反讽,并非只是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或局部的讥嘲,而是整体性的反讽。“反讽”与“讽刺”,在汉语里略有不同。“讽刺”是明显的讥讽和嘲弄;而“反讽”则是实际的意蕴与字面表达的内涵几乎相反,实际意涵颠覆了表面上的或字面上的意涵。杜禅的小说叙事的假定性,就建立在反讽上,小说开始叙述、故事进展中,直至结尾,都是在反讽。他的反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的,他们自以为是,滔滔不绝,人物自己并未意识到,或者以为别人看不出虚假,但读者一目了然就能看清人物的真面目。杜禅的叙述,就是放纵人物做充分的表演,自不量力地表演,直至把自己的丑陋和虚假暴露无遗。
《圣人开花》充分体现出杜禅在反讽这点上,已然做得更为老练和自然。他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显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让人物经由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嘴脸暴露出来,这是杜禅小说有趣味的地方。当然,要把人物的语言和对话写得到位、准确和恰当,是不容易的,而在《圣人开花》中,杜禅基本上拿捏得相当好。
杜禅的反讽已经自成一格,读他的小说,似乎反讽也生花。
通过描述和议论,作者将自身倾向卷进小说,显示出作家的思想力度和直面事物的锐利。杜禅在小说的故事和叙述之间,在议论和探寻之间,在反讽和批判之间,建立起一种多元复合的交叉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圣人开花》是一部充满反讽意味且颇有创意和探索精神的后现代小说。也不妨说,杜禅打开了先锋小说叙述艺术的另一向度,它把现实批判性与反讽的话语体系高妙地结合,完成了使阅读更具有趣味性的跨越,从而使蕴含其间的锐利的思想更具锋芒。
反讽性小说叙述在中国当代的小说中并不多见,这由于现代以来的小说多以悲剧为主基调。现代小说家张天翼以讽刺著称,夏至清先生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中对张天翼的讽刺艺术给予很高评价。但在进入革命文学需要书写自己创建的历史与现实时,就很不容易再有讽刺出现。刘震云的小说以讽刺笔法书写了小人物命运,博得相当高的评价。刘震云小说的反讽艺术愈趋老练和内敛,走向老道和高妙境地。杜禅则带着强烈的现实情绪,他更愿意以直接尖锐的反讽来展开他的小说叙事。如果说刘震云的反讽是柔性反讽的话,杜禅的反讽艺术则可以说是硬性反讽,即:他摆出姿态就是在讽刺,他的叙述主基调、甚至贯穿始终的,都是在反讽。在《圣人开花》里,于反讽,几乎无人幸免,包括爱炫耀的叶芝和提到几笔的那个“85后”。
反讽,是把无意义的东西拆穿给人看的,就像鲁迅先生所言,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显然,撕碎就是看到无,看到内里的巨大的虚空。如此反讽,当然需要技巧,于小说叙述这并非易事。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那样一种灵魂的睡眠,那样一种虚空无物对于反讽家来说饶有趣味。这里,面对尘世生活的相对性,反讽家抓住了的东西,然而,这个的东西是那么的轻,反讽家不可能用力过猛,因为他抓住的是虚空无物。”(《论反讽的概念》,中文版,第68页。)克尔凯郭尔在这里讲的虽然是苏格拉底在《申辩》篇里说的反讽,我们的当代小说固然未必能和经典文献等量齐观,但反讽的意义及其艺术特征是一样的。
诚然,杜禅的小说还有需要完善处,但他的艺术追求,他的坚持揭露虚假性的思想态度,他长期磨砺小说的功夫,他剑走偏锋的执拗和勇气,这些无疑都是值得关注的,更何况杜禅的小说趣味无穷,表现出持续不断的妙趣横生,反思性的思考议论与有意恶搞的戏谑相掺杂,孔夫子置身的古代与当代夹生的模仿错落有致,男女的恩怨、吸引和迷惑相混淆……所有这些,都使《圣人开花》显得生机勃勃,引人入胜,当然,无疑也会引起诸多争议。我们并不着急评价它,但肯定值得先阅读它。
?是以为序。

?2016年1月12日
?
?
序 
用反讽为一个文化群体画像
——《圣人开花》序

解玺璋(文化学者,近代史研究专家)
?
与杜禅应该算是神交。几年前,读过他的《犹大开花》,他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知识群体层层剥皮式的描述,引起我的强烈共鸣,我曾在许多场合、介绍过这部作品。
?
他的新作《圣人开花》之“开花”,显然承续了《犹大开花》,其中抑或包含了对犹大行径方兴未艾、烂漫四野的揶揄,却也有自己的侧重和角度。如果说《犹大开花》侧重于揭露知识分子或文化人对知识乃至良知的出卖和背叛的话,那么,《圣人开花》则进一步昭示了这个群体的虚伪、浅薄和无聊,已没有资格承担这个民族的良知。
杜禅为《圣人开花》选择了一个摄制组作为故事的主角,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安排。借助一个事件,他把读者带入当下荒唐、荒诞、荒谬的情境中。这个摄制组不是个一般意义的摄制组,它既承担着拍摄《重走圣人路》专题片的任务,还要在沿途进行一项莫名其妙的“国教调查”。这里所说的“重走圣人路”,是指摄制组要追随着孔子当年周游列国的足迹,拍下沿途若干“圣迹”的现状。至于“国教调查”,更是无厘头的想法——虽然这些年有人在那里张罗要搞个孔教、儒教,但事实上,两千多年来的历史证明,无论孔子,还是儒学,都从来没有被认为是“国教”,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并非要将儒学立为“儒教”。直到清朝末年,康有为才提出要将儒学改造为儒教,尊孔子为教主,并在各地修建孔子庙,方便人民按时祭祀拜谒。为此,康有为专门写了奏折,进呈光绪皇帝,请求尊孔圣人的儒学为国教,在国家层面设立教部,而地方则成立教会。由于很快发生了戊戌之变,他的这个主张并未得到落实。辛亥革命后,他旧话重提,组织“孔教会”,倡议以孔教为国教,被时人斥为倒行逆施——所以说,“国教”原本就是个子虚乌有的东西,该摄制组却煞有介事地在民众中调查这个东西还有多少残留,其实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事件本身就讽刺性。
摄制组调查的内容多与孔子和《论语》有关,其结果本来并无悬念,可笑的是,这伙人面对其结果却常常做出惊讶状,以为“儒教”既实行了两千余年,总该给民众留下点什么吧,没想到,很多人竟不知孔子为何许人,更不知《论语》为何物!
其实,民众的大多数对于孔子和《论语》的陌生,绝非始于今日。当年,科举考试盛行之时,梁启超就已清醒地看到,中国虽然号称四万万人,但并非人人都接受过“孔子之教”。先,妇女不读书,就去了一半;其次,农工商兵不读书,又去了十之八九;剩下一二成,是读“四书五经”的,其目的却是为了应付考试,与“孔教”无关;也有些通人志士,或者把“四书五经”做成了学问,一辈子埋头书斋,钻故纸堆,或者克己慎独,束身自爱,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对于古人的微言大义,所谓诵诗三百可以授政,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几乎没有认识;他们固然有很大学问,但与经无关,与教也无关。如此言之,四万万人中,真正接受过孔子之教的,其实没有几人。如果有一天取消了科举考试,先生曾经预言:“吾恐二十年以后,孔子之教,将绝于天壤。”经过了清末的废除科举,“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中的“破四旧”、“批林批孔”,中国人从思想到行为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唯孔教与现实已“绝于天壤”,既整个文化传统都被连根刨起,打翻在地,再踏上亿万只脚,即使现在翻过身来,怕也是面目全非了。
奇怪的是,摄制组对于这一切似乎全无了解,一路上只顾自作多情。而且,他们自怨自艾的样子实在太可笑了,尤其是纪念和总撰稿二位,可算得摄制组的核心与灵魂,居然也对这样的结果心有不甘,于是,又设计出所谓B方案,把孔子的思想归纳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十字箴言,让组内每个人对照十个字给自己打分,并进而检查自己,针砭别人。摄影师康胖子给自己打90分,不光剧组全体同人哄笑,我都要笑喷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我们不必对康胖子进行道德谴责,尽管他有很多不堪入目的毛病(比如,悄悄招嫖而被骗,又被人误会偷看女厕所等),问题在于,他与孔子之教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其他几位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我在这里依然没有指责个人行为缺点的意思,缺点人人都有,圣人也不例外,而各位与孔子之教的距离,何啻十万八千里?这才是关键所在。那位左佑是这些人中貌似离孔子的一个人物,听到有人贬低孔子就心情紧张,而他所做的,也只是举着“日行一善”的牌子四处走走,与其说是宣扬孔教,不如说是标榜、招摇。
总撰稿是个自视很高,实际上底蕴不足、气短心虚的人。他给人一种好为人师的感觉,喜欢在人前夸夸其谈,炫耀自己的知识和文化,其实是装腔作势,一知半解。这个人的有趣之处,是常常做深刻状,显得意味深长,有时长到历史深处几千年。比如《重走圣人路》这个创意,据说,就源于他买车的漫长体验。听起来似乎有点悬,其实很简单。按照他的逻辑——汽车即是面子和等级的物化,而面子和等级则是儒家文化结出的恶果。通过汽车这个介质,可以看到儒家文化对人的影响,并直接作用于人的行动。现在全民买车,造成拥堵受罪的事实,反证了这个文化真的有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孔子,在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这个“国教”——说老实话,真有点儿难为总撰稿了,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得到这么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他还在那里沾沾自喜,真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他为此纠结了十几年,仍为了满足生活而买了车,也证明了当前的“车灾”有更复杂的原因,简单地把责任推给孔子是不公平的。
实际上,动辄深挖“国民性”,动辄深挖“文化老根”、“人性劣根”,正是中国新旧文人的通病,妄图以道德至善强行改造人性,以为可以一了百了,其实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使问题复杂化了。
纪念是当下文化人的另一个类型,准确地说,是个文化掮客。他自然有一点儿文化的情怀,但更多的还是商人的精明。他坦白地告诉总撰稿,《重走圣人路》就是个商业项目,拍专题片只是个由头,是披在外面的文化外衣。此人功利心很重,有心计,善经营,世事洞明,八面玲珑,却难免捉襟见肘。为赢得莫茗的芳心,他以如簧之巧舌,杜撰了一套天花乱坠的“厕所洗手”理论,将莫茗发展为他的情人,继而又将这个情人发展为他在摄制组的“卧底”,但花枪虽好,还是被人拆穿了,莫茗也弃他而去。他是这个项目的制片人,“国教调查”就是他一手策划的,但很快就陷入了令人尴尬的处境;他为了弥补过失,又提出了所谓的A计划、B计划,然而,B计划以更快的速度沦为一场闹剧,并在全体茫然无措中结束。
杜禅似乎很善于揭文人的底,是在尾声,借“85后”之眼,让我们看到了作家这个群体的浅薄、虚伪、无聊和可怜。“85后”对作家父亲是鄙视的,甚至表示有从心理到生理上的恶心。这是小说中恶毒”的文字了。
作者以幽默的、揶揄的、批判的修辞方式,为这个群体画像,笔锋直逼当下。《圣人开花》彩的,就是它延续了《犹大开花》不露声色的反讽叙事。
何谓“反讽”?我理解就是“反话正说”——事情原本是荒唐的、荒诞的、荒谬的,主人公们却必须将自己置身于“煞有介事”的情境中一本正经地去做——于是,越正经就越荒唐,越荒唐就越悲凉。这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只有“自欺欺人”式的滑稽和可笑。由此,我们感受到一种悲凉之气,它弥漫在作者俏皮幽默的叙事之中,这样的文字在当代文学中是极为少见的。
?

?
丙申岁初于望京


内容摘要
 杜禅所著的《圣人开花》是《犹大开花》的姊妹篇。故事,发生在文化专题片《重走圣人路》十四天的拍摄进程中。摄制组沿着孔子当年周游列国的线路拍摄专题片,这个文化包装的商业动作,当然是个颇能吸引眼球的具有世俗气息的大众化事件,参与期间的各色人物的矛盾、观念的冲突、复杂的意外等,都在此获得了“崭露峥嵘”的机会……

主编推荐

轻松、有趣、有情味,

是《圣人开花》贴近读者、易于被读者接受和欢迎的

*根本的“基因”。

这是一部紧追当下社会情态万状,以展现、剖析文化和文化人的生态环境和自我内省为目标的长篇小说。

幽默灵动的语言,轻松的温暖,难掩凌厉冷峻的逼视;是空有限的欢情,卧底与反水的纠葛,彰显着灵魂躁动的游冶……作者为“纯文学通俗化”所付出的努力,及对文学本体的坚守与制衡,在这部精彩的作品中充分地展现着。

这部内容通俗、故事有趣、社会视野宽远、情味盎然的小说,会因它的“标本性”,帮助读者轻松地了解先锋文学中的“反讽艺术”。

 

先期审读了小说清样的专家学者,对《圣人开花》给予了高度称赞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