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城共融:城市滨水缓冲区划定及其空间调控策略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水城共融:城市滨水缓冲区划定及其空间调控策略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1.89 2.0折 158 全新

库存1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伟毅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57639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58元

货号9775244

上书时间2024-12-3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工学博士,武汉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主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城市理论、水敏性城市设计、乡村遗产保护与利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五节 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第一节 研究理论基础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城市滨水缓冲区规划建设实践及启示 第一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规划建设实践 第二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规划建设经验及启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武汉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发展历程及特征 第一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发展历程(1983年以前) 第二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现状及特征(1983-2013年) 第三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发展态势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汉城市滨水缓冲区的划定与评价 第一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划定方法与范围确定 第二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评价 第三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问题调查 第四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武汉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分类及调控策略 第一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分类 第二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调控策略 第三节 城市滨水缓冲区空间调控的实施保障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 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重点以武汉城市滨水缓冲区为研究对象,从城乡规划学的视角,以城市再生、低影响开发、生态基础设施等理论为指导,探索了城市滨水缓冲区的划定方法和空间调控策略。依据拟定的研究目标,对城市滨水缓冲区的相关理论及实践针对性地进行了梳理,为研究奠定基础;以历史地图、遥感影像图为基础,探讨了城市滨水缓冲区动态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田野调査、数理统计和集对分析模型,重点对武汉典型滨水缓冲区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河湖水系、滨水用地的现状特征,识别出滨水缓冲区的主要问题;并对滨水缓冲区未来动态进行了情景模拟,依次制定相应的空间调控策略。

主编推荐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常态,尤其是根据生态型城市的构建要求,滨水用地布局不能只考虑生产、生活功能,还应重视其与河湖水系生态的和谐共存,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于污染较严重的河湖水系,单纯采取切断污染源的措施,治理效果往往不理想,必须开展综合整治,通过多途径整治环境,才能逐步缓解河湖水系环境生态问题。滨水城市的人地关系议题亟待引起各界的共同关注!

精彩内容
本书重点以武汉城市滨水缓冲区为研究对象,从城乡规划学的视角,以城市再生、低影响开发、生态基础设施等理论为指导,探索了城市滨水缓冲区的划定方法和空间调控策略。依据拟定的研究目标,对城市滨水缓冲区的相关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梳理,为研究奠定基础;以历史地图、遥感影像图为基础,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讨了城市滨水缓冲区动态变化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田野调查、数理统计和集对分析模型,重点对武汉典型滨水缓冲区(东湖、沙湖、南湖、墨水湖、野芷湖、龙阳湖)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河湖水系、滨水用地的现状特征,识别出滨水缓冲区的主要问题。

媒体评论
本书研究基于ArcGIS平台,通过汇水区分析,并将滨水缓冲区的相关规划成果和建设现状进行分层叠加,对滨水缓冲区未来动态进行了情境模拟,依此制定相应的空间调控策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