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族行店与地方社会:甘肃张家川的个案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回族行店与地方社会:甘肃张家川的个案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7.74 6.3折 76 全新

库存1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靳晓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04142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6元

货号11735243

上书时间2024-12-3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靳晓芳,女,山西霍州人。法学博士,现为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曾在英国牛津大学作访问学者(2016—2017),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学、民族社会学与技术社会学研究。相关论文发表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兰州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其他各类项目多项,主讲课程《经济社会学》被评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目录

绪 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过程及意义(2)

 一 研究背景(2)

 二 研究过程(3)

 三 研究意义(5)

 第二节 研究现状(7)

 一 对行店的研究(7)

 二 对张家川地方社会的研究(8)

 第三节 基本说明(10)

 一 理论视角(10)

 二 主要概念界定(13)

 三 全书的结构框架(16)

 四 难点与重点(18)

 第四节 研究方法(19)

 一 文献法(19)

 二 访谈法(20)

 三 观察法(21)

 

上篇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张家川回族行店

第一章 行店的历史形成(25)

 第一节 行店产生的历史原因(25)

 第二节 行店经营面面观(32)

 第三节 地方士绅在行店业中的作为(38)

 一 李得仓的“十大号”对地方经济模式的首创(38)

 二 马元超家族创办行店(40)

 三 “兴盛泰”的“期货”经营(42)

 四 “俊义成”的皮货经营(46)

第二章 行店对地方经济的影响(51)

 第一节 依恃特权的包税制度及行业垄断经营(51)

 第二节 布帖与纸帖的发行(60)

 一 充当股票的职能(62)

 二 充当货币的职能(64)

 三 充当保值的购物券(66)

 第三节 洋行影响下的行店发展(67)

第三章 行店的资金流向(78)

 第一节 行店主之间的融资方式(78)

 第二节 “无商不土”与“西路”贸易(85)

 第三节 东路贸易及其影响(91)

第四章 行店介入非商领域及其没落(99)

 第一节 行店主经商背后的生活(100)

 第二节 行店对教育的渗透(115)

 一 兴办教育的原因(115)

 二 行店主在教育领域中的践行(122)

 第三节 最后的没落(125)

 

下篇  张家川回族行店的现代接续

第五章 行店的重建与衰变(133)

 第一节 行店的重新建立及辉煌经营(133)

 一 市场建立的标志性事件——“高昌远”的开张运营(133)

 二 新时期行店的经营特色(137)

 第二节 行店的兴衰演变(142)

 一 支柱产业税收的走势所反映的市场兴衰(143)

 二 行店业经营规模的变化所反映的兴衰(146)

 三 外界关注度的变化所反映的行店兴衰(151)

 四 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行店的进一步衰落(154)

第六章 行店发生变迁的影响因素(158)

 第一节 外缘性因素的冲击(158)

 一 原产地市场的出现(159)

 二 综合型皮毛市场的兴起(159)

 第二节 经营模式的被动转变(164)

 一 来自商贩的风险(165)

 二 来自客商的风险(165)

 第三节 软、硬环境发展的不足(169)

 一 软环境(169)

 二 硬环境(178)

第七章 行店兴衰与地方社会(183)

 第一节 行店主在教育领域的作为(183)

 一 与行店密切相关的女校教育(183)

 二 对普通教育的重视及其践行(188)

 第二节 新型社会观念的形成(190)

 第三节 次生行业的变迁(195)

第八章 百年行店衰落后的思考(202)

 第一节 “龙山模式”的终结(202)

 第二节 破茧重生(205)

 

参考文献(215)

后 记(220)

补 记(222)




内容摘要

第一章行店的历史形成

在张家川提起行店,几乎无人不晓。翻阅当地的地方志、料以及其他介绍地方事务的资料,都可以发现对张家川行店的零星记载。虽然大部分内容重复率相当高,甚至有些内容的记载彼此出入很大,但这无不表明行店在张家川的重要地位。在对它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发现,行店的重要性不仅仅源于经济,同时也源于文化和历史。

第一节行店产生的历史原因

行店是张家川人对货栈的一种特称,而货栈的英文翻译是“wareHouse”,指的是存放商品的房间或仓库。行店的内涵与此相似但又有不同,其所谓“行”,指的是经营商业的类别,其所谓“店”,指的是留宿客商和存储货物的房屋。虽然行店在张家川的方式曾经有过多种,如皮毛行店、布匹行店、脚行、骆驼行等,但这些类型的行店几乎都依附于皮毛行店而生。因而我们以出现最早、影响最深、跨越时间最长的皮毛行店为例,探讨行店在张家川产生的历史原因。

皮毛行店在张家川人的眼中,俨然是一个生活用语,其被熟知的程度不言而喻。但有关其产生的具体年代,却莫衷一是,甚至在有关文献的记载中,也是众说纷纭。“清末和民国年间,一些外国皮毛商通过中国‘买办’或亲临张家川购销皮毛。在其影响下,皮毛市场拓宽,皮毛行栈应运而生,为张家川皮毛集散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其具体的时间则是“民国10年(1921)始有皮店,至25年(1936),先后起号开张的著名皮店有:张川镇的万盛生、德盛店…………”①;但是在不同的史料中又记载,“张家川皮毛行店起源于清德宗光绪年间(1875-1908)。当时随着皮毛交易的进一步繁荣和皮毛市场声誉的远播,当地一些富商大贾和有一定资本的皮毛商看准了市场的潜力,率先开设皮毛行店,最早的有李德仓开设的德盛行店………”②。从前者所断定的民国10年,到后者的清德宗光绪年间,这之间最远相差了四十六年,最少也相差了十三年。那么,张家川的皮毛行店到底出现于哪一年呢?从材料中不难发现,二者均提到了最早的李得仓的德盛行店,我们可以此为线索寻找答案。《李得仓传》上记载着,“1888年,61岁,光绪十四年,李得仓在张川镇开设皮行并兴办家学”③。由于这本传记的作者是张家川本地人,传记本身的完成又是建立在搜集各方面资料并对李得仓的诸多后裔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因而其真实性较为可靠。传记中所记载的时间完全可以推翻县志中的定论,并与《张家川史话》中所圈定的时间范围相符。并且,在《张家川文史资料》上记载着:“自清同治末年到光绪初年,才有皮毛市场。光绪十四年(即公元1888年)皮毛市场日渐活跃,就地经营少量皮张。……到民国初年,皮店兴起。”④从这段话也可以推测,皮店的产生绝不是在民国10年(1921),而应当是皮毛市场出现之后,大规模的皮店兴起之前的一段时间。那么,至少在民国初年以前,皮店就应当产生了,这与《李得仓传》和《张家川史话》所圈定的时间范围是相符的。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断定,张家川的行店最早始于1888年,而且最初是以皮毛行店的方式出现的。即,张家川的皮毛行店在晚清时已经出现,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



精彩内容
   
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张家川回族行店,其特征以中介商为主,兼具中间商属性。本书以结构功能论为视角,通过考察晚清至民国以及现当代两大时段中张家川回族行店的经营特征、行店对地方社会的构造等方面,系统揭示了这一组织与地方社会之间的互渗关系,彰显其形塑地方社会的内在活力。全书的讨论虽然以行店的兴衰为主脉,但在问题拓展方面无不以错综复杂的地方社会为介入参照,可以说,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是行店发生、发展的土壤,也是行店功能借以体现的平台。二者相因相依,绘制了张家川地区百余年丰富多彩的生活图式。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