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脱钩理论视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安徽省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脱钩理论视角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29 4.9折 35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艳著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289074

出版时间2020-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11838318

上书时间2024-12-3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马艳,1984年生,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管理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自然资源学院访问学者。2015年10月进入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工作,从事农业经济、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课题 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项。在《农业技术经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湖北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相关研究综述

一、耕地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二、脱钩理论研究综述

三、相关研究评述

第三节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一节核心概念界定一、脱钩

二、耕地占用

三、经济增长

第二节相关理论基础

一、经济增长理论

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人地关系理论

五、区位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的理论与分析方法

第一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的理论框架

一、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二、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机理

第二节 脱钩的分析方法

一、基于数量脱钩的分析方法

二、基于速度脱钩的分析方法

三、两类分析方法的特征与局限

第三节 脱钩评价模型的改进

一、脱钩弹性评价模型

二、脱钩区位熵评价模型

三、脱钩不平衡指数评价模型

四、脱钩等别评价模型本章小结

第三章安徽省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安徽省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条件

三、区域划分

第二节安徽省耕地占用变化的时空过程

一、全省耕地资源总体情况

二、全省建设占用耕地总体情况

第三节安徽省经济增长概况

一、经济增长总量的描述

二、经济结构变化的描述

第四节 安徽省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一、安徽省总体经济发展阶段判别方法

二、安徽省历年GDP及三大产业贡献率

三、安徽省经济发展阶段判别结果

……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研究结论

一、研究区耕地占用变化的时空特征明显

二、耕地占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

三、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存在logistic曲线关系

四、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之间已呈现明显的脱钩态势

五、脱钩理论是探讨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有效途径……158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实行差异化的耕地保护措施和经济增长政策

二、优化产业结构以促进脱钩状态的实现

三、提高技术水平是实现脱钩的重要途径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实现持续脱钩

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促进GDP与政绩考核脱钩

第三节研究展望

一、理论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数据资料需进一步补充

三、脱钩评价模型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预测方法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耕地是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国粮食产量、农业生态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耕地资源担负着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任。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耕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面积更是距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在当前经济迅速增长、人口持续扩张的背景下,稀缺的耕地资源正面临着人类日益高涨的用地需求与前所未有的占用压力。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与之相伴的是优质耕地迅速减少,保护18亿亩耕地“红线”压力不断增大。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订后,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用途管制、严格农转非审批制度等成为实施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基础,但仍未遏止住全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局部地区耕地质量持续恶化的态势,实施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①。从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来看,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将是耕地保护形势最严峻、压力最大的时期。目前,以快速推进耕地非农化为代价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统筹城乡发展,应不以牺牲农业、生态环境为代价,注重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耕地保护无疑将面临极大的压力与挑战。

据测算,我国每年的城镇化率以1%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城镇人口将增加1.8亿左右。按当前用地水平推算,建设用地总量还需增加406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的需求将达到243万公顷,这一数值已远远超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一2020年)》确定的2011-2020年间建设占用耕地200万公顷的预期安排①。2020年我国人口达到14亿,2030年前后将达到人口高峰值15亿左右②。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有一定数量的耕地,而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需要调整一些耕地。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制约了我国耕地资源补充的能力,使得我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

(二)耕地数量减少是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在经受各方面需求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自身质量和利用方式的改变。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生产力水平还处在维持温饱的阶段,物质基础薄弱,因此很少占用耕地来进行建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得到加速推进。1978-1989年这十余年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高达9%,1990-1999年增长率达到9.4%,2000-2010年间仍然保持

着9.7%的增长速度。特别是在2010年底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成就斐然。然而在这一时期,我国的耕地减少速度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加快,这其中建设占用耕地的问题尤为突出,《中国土地政策蓝皮书(2013)》报告资料显示,2000-2012年,我国被占用的耕地中有一半为水田和菜地,但同期能够及时补充的耕地不到20%③,其中不乏难以开发的盐碱地、山丘区荒草地和裸岩地。耕……



精彩内容

本书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构建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的理论框架,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采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脱钩、耕地占用、经济增长的概念界定为逻辑起点;以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区位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在梳理现有脱钩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选用了目前较为主流的脱钩弹性评价方法,并引入脱钩区位熵、脱钩不平衡指数对评价模型进行了改进,从空间上对区域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情况进行脱钩等别划分与评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