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32.27 4.9折 ¥ 1080 全新
库存11件
作者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总编纂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ISBN9787519048372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080元
货号11840772
上书时间2024-12-30
C001
概述
C031
凡例
0001
其他
词语
成语
长命富贵
多快好省
风花雪月
风花雨雪
酒色财气
巧言令色
人寿年丰
同床异梦
喜怒哀乐
忠孝节义
忠孝节义
忠孝節義
满载而归、立竿见
影、源远流长、一
言不发、想入非非
喜出望外、后来居
上、风起云涌、手
舞足蹈、积少成多
一鸣惊人、不同凡
响、以身作则、抓
耳挠腮、不可捉摸
2地名
(1)河南地名
宝丰
泌阳
光州
焦作
开封
栾川
洛宁
洛阳
南乐
南阳
南阳府
南召
内黄
内乡
平顶山
商丘
上蔡
沈丘
遂平
太康
唐河
尉氏
舞阳
西华
新乡
新野
许昌
延津
偃师
伊川
……
七
主要采录者小传
八
采录者简况表
九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谜语(灯谜)项目名录
十
关于命名河南省灯谜艺
术家(大师)的决定
十一
关于命名“河南谜坛五
老”“河南谜坛新秀”的
决定
十二
关于授予南召县“河南
省灯谜艺术之乡”的
决定
十三
关于命名“河南省民间
谜语之乡”“河南省民
间谜语艺术家”的决定
十四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
谜语·河南卷》
编纂大事记
0603
后记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廋辞”或“隐语”。也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并一直流传至今。民间谜语题材广泛,谜底涉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一般分为物谜、事谜和字谜三种。基于丰富的生活体验,民间谜语往往体物入微,而其联想又活泼自然,构思奇巧,富于诗的情趣。有些谜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寄寓了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认知作用。
河南省有着光辉久远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有“中州”和“中原”之称。远在四五十万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在中原大地上劳动生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证明,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祖先在中原大地上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其活动中心在河南境内。从夏至民国共有20个朝代在河南建都、迁都达30多次,对河南当时和以后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古老的河南,孕育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座丰碑《诗经》,也孕育了河南历代的民间歌谣、民间谜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孕育了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能用于商品交换。农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自食其力。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许多河南民间谜语,大都反映了农耕时代的文明。
、河南谜语的题材
河南谜语的题材,可以说都是熟底,通俗地讲都是自然环境的、社会生产的,生活必需的、身边基本需求(衣食住行)的内容,也有更高层次需求(文化娱乐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用谜语的方式表现出来,是因为谜语在功用上属于游戏的范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猜射者对它的探究兴趣。再者,由于这样的熟底,不用翻书,都是妇孺皆知的事物,不用求人,特别适宜人与人之间的传达和接受,富有口口相传的口头文化特点。
(一)农耕文明的写照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广袤的黄河流域,是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是中原文明的重要内涵,丰富的乡土文化也深深地流淌在无数中原人的血脉中。河南谜语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出自农民,流传于民间。大量的谜语,反映了农耕时期的生活。在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的今天,农耕文明时期的主要农具也逐渐消失,有的人甚至不认识,如犁子、耧、耙、拖车、风车、掠筢、石磙、石臼等等。现在,收割机代替了石磙、木锨,旋耕犁代替了牛拉的铁犁,拖拉机代替了人拉的板车……这些农具也逐渐躲进人们的记忆深处。传承中华文化,牢记历史根脉,珍惜当下生活,不忘艰苦岁月。在艰苦岁月中的磨难也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那些淹没在灰尘里的农具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房,我们记起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怀旧,更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犁子是一种在传统耕作条件下耕地的农具,由牲畜或人作动力拉动犁子。犁子由扶手、犁铧、犁衍(铁质弯曲的辕)等主要部分构成。民间谜语中关于犁子的谜语很多,如一首描述犁子的形状及功能的谜语:“弯腰树,弯腰台,弯腰树上挂银牌。谁要猜着我的谜,我把地皮翻过来。”整首谜语把弯弯的犁子比喻为一棵弯腰树,把“犁铧”比喻为银牌,这是从犁子的形状上描述的,形象生动。最后一句是说犁子的功能是翻地。又如“有个老汉腰弯弯,铁面无私头尖尖。你要请他来帮忙,能把地皮翻朝天”。把犁子比喻为弯腰的老汉,也很形象。
楼是以畜力或人力为动力进行播种的农具。耧有三条“腿”,三条“腿”上半部分是实心的,上端与横木扶手相连,下半部分是空心的,下端分别套着铁质“耧铧子”,用来破土开墒。关于楼的谜语也有很多,如:“从南过来一只猴,虱子虼蚤顺腿流。我又不是卖饭的,为啥问我稀和稠?”民间谜语一般不用典故,而是采用白描手法。这首谜用的是“比”的方法。“比”就是比喻、拟喻,是将要叙述的谜底借比为另一物,增强了谜面的生动感,也贴近了与猜者的距离。本谜中把耧比作猴,而把种子比作“虱子”“虼蚤”,三种动物集中到一个谜面上,使谜面显得活泼可爱,特别受儿童的欢迎。接下来又是比喻,耧……
本书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的第三卷。按照谜语卷编纂体例,分为“物谜、事谜、字谜、其他”四大类,本卷为“其他类”,收录无法归入前三大类的“成语、地名、人物、年号”等谜语为“词语”类。谜语还能与民间故事、歌谣融合起来,在故事讲述中通过有趣的情节猜谜语,在歌谣演唱中通过问答的对唱猜谜语,使得谜语有了更多的传播方式和途径。歌谣谜语、故事谜语是本卷“其他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歌谣谜语,是首次结集,开创了歌谣谜语汇集的先河,为歌谣谜语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卷的附录包括历届河南省谜会佳谜、当代河南谜人灯谜代表作、当代河南字谜精选;《河南谜语纵横谈——河南谜语研究文论汇辑》,既是《大系·谜语·河南卷》编纂的汇报与总结,也是对河南谜史的回顾与研究。主要采录者小传、采录者简况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谜语(灯谜)项目名录,河南省灯谜艺术家(大师)、河南谜坛五老、河南谜坛新秀、河南省民间谜语之乡及河南省民间谜语艺术家等名录,本卷编纂大事记等,也都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